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是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监测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避免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是临床治疗面临的一大难题,且一些特殊人群及高凝状态的疾病有着不可预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有效的监测手段被临床所需。目前抗Ⅹa活性是低分子肝素疗效监测的推荐指标。该文主要对抗Ⅹa活性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的监测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抗Ⅹa活性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引起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血栓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TE经常是DVT致命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以引起呼吸困难,严重可导致急性肺心病或休克,甚至患猝死。经皮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IVCF)植入可以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患发生肺血栓栓塞症。我们对2003—09~2005—03急性或亚急性DVT28例应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学青  贾健 《中国临床康复》2013,(17):3140-3147
背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开始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其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栓形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直接Xa因子抑制剂和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优劣. 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查找国内外比较直接Xa因子抑制剂和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手册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统计软件Stata12.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直接Xa因子抑制剂较低分子量肝素可显著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P〈0.05),且不增加出血风险,2组患者肺栓塞和随访期内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直接Xa因子抑制剂较低分子量肝素更加安全、有效和方便.  相似文献   

5.
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血管壁损伤、血液淤滞、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造成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DVT是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最主要原因,如何防止静脉血栓脱落不断进入肺动脉是预防PTE的关键。腔静脉滤器(VCF)的应用可使PTE发生率下降至5.6%,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本院89例DVT患者通过放置腔静脉滤器,结合全身溶栓、抗凝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洪凤 《天津护理》2011,19(1):36-37
髋部骨折手术被中华医学会统称为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较高。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并发肺栓塞导致死亡。单纯使用机械性预防或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率分别为9%和6%。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使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60)采用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及传统护理方法,试验组(n=6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术后当日开始应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辅助治疗。2组患者在术后3d及1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7%,试验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1.93,P〈0.01)。结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确有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预防脑出血后静脉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PubMed、CochraneRCT、Embase、Biosis中1966年至2010年关于预防脑出血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的研究并进行筛选,共纳入随机对照实验(RCT)5篇及病例对照研究2篇。对两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5项RCT研究的异质性较小(12=0%,P〉0.05),与对照组相比,抗凝药物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预防效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8,z=1.66,P〉0.05);2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研究组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有2例在停用肝素后出现并发症,因此不能充分体现抗凝药物的预防作用;5项RCT研究存在异质性(I2=58%,P=0.05),抗凝组与对照组在颅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药物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可能有效果,安全性目前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故建议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临床上应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尽量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分析两天指标在检测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规律使用LMWH的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分别检测患者用药前后的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同时对二者进行应用分析。结果APTT在LMWH使用前为(41.1±8.1)s,使用后为(45.5±7.3)s;抗因子Ⅹa在LMWH使用前为(0.03±0.02)IU/mL,使用后为(0.52±0.07)IU/mL;APTT与抗因子Ⅹa使用后都较使用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9、46.494,P0.05)。APTT监测与抗因子Ⅹa监测的结果相比较,落在目标剂量范围内(APTT为1.5~2.5倍参考值上限,为64.5~107.5s;抗因子Ⅹa为0.5~1.0IU/mL)的患者,以抗因子Ⅹa法所测得结果比例更高。结论 DVT患者使用LMWH抗凝时,通过检测抗因子Ⅹa活性调整用药剂量比APTT检测更有利于临床对患者使用LMWH效果的监测。临床上经验性使用LMWH后抗因子Ⅹa活性基本在安全范围内,提示临床的经验性用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肺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在其疗效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肺灌注通气扫描确诊的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384例,根据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分型标准及右心功能,分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171例(Ⅰ组)及非大面积PTE213例(Ⅱ组),I组患者给以溶栓方案,II组患者给以抗凝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进行常规下肢深静脉探查。结果DVT阳性患者212例,占所有PTE患者总数的55.2%,其中Ⅰ组DVT阳性患者115例,Ⅱ组DVT阳性患者97例。两组患者给予抗凝和溶栓不同方案治疗14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并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患者下肢血栓分布左侧多于右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出现血栓的几率最高,其次为股浅静脉及腓静脉。结论下肢深静脉超声探查能够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超声可以及时提示静脉血栓栓塞再发,降低患者罹患致死性PTE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观察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围术期应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接受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B组运用普通血管活性药物,术后14~20d患侧下肢行彩超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0例(0%)发生深静脉血栓,B组为6例(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295±80)ml,B组(272±80)ml,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大出血。结论: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围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王永辉 《临床医学》2011,31(10):78-7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原因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由登封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26例妇科肿瘤术后发生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及预防措施。结果 23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祛聚和降低血液黏稠度治疗后,其中16例1个疗程后治愈,7例2个疗程后治愈。2例肺栓塞(PTE)患者转至心内科治疗后痊愈,1例PTE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老年女性、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高血压、糖尿病、围术期卧床制动、手术损伤、血黏稠度增高、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等为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手术前后针对上述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加上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妇科肿瘤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并肺血栓栓塞症(PTE)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老年糖尿病并肺血栓栓塞患者经血气分析、生化及影像学确诊后,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以临床和上述检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23例患者有效20例,有效率为87%;1例发生出血现象而终止抗凝治疗,无组织坏死,无诱发酮症酸中毒。结论:联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PT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目前国内外在临床上应用的LMWH类药物有Nadroparin(那曲肝素钠)、Enoxaparin(依诺肝素钠)、Dalteparin(达肝素钠)、Reviparin(瑞肝素钠)、Ardeparin(阿地肝素钠)和Tinzaparin(亭扎肝素)等。该类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还用于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与肝素相比,LMWH具有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15.
梅莉  张宁芝 《临床医学》2013,33(3):28-30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产科的285例具有发生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40例,于剖宫产术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145例,不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其他任何抗凝药物;术前及术后第4天监测凝血功能。结果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1例肺栓塞,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倾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确切,且无明显出血风险,有特异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新型抗凝药物正逐渐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治疗中,主要包括Ⅹa因子抑制剂和Ⅱa因子抑制剂两大类。本文主要对各种新型抗凝药物治疗VTE的临床研究结果、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利于临床更好地使用这些药物,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劼  李勤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55-1056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于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因终末期肾病使用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诊断有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经透析导管的动脉端及静脉端用普通肝素钠(12 500 U)加2 ml生理盐水溶解20 000 U的尿激酶(含尿激酶浓度为5 000 U/ml)的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处理,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对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动脉端血栓22例,动脉端溶栓成功19例(86.4%);静脉端血栓11例,静脉端溶栓成功11例(100%),二者总成功率90.9%(30/33)。溶栓治疗成功后,有4例患者血栓形成复发,需再次溶栓,复发率12.1%。此种方法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由于药物是局部使用,且用量较少,无过敏反应、皮下出血、鼻衄及牙龈出血,也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脑出血等。结论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注入深静脉留置双透腔析导管内封管,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并恢复导管功能,其治疗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清转氨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性大面积、次大面积、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治疗前后以及不同药物、不同给药方式之间血清转氨酶的变化。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9例患者分为为大面积(54例)、次大面积(195例)、非大面积PTE(270例)。大面积、次大面积PTE患者采用溶栓治疗,非大面积PTE患者采用抗凝治疗。按中心随机方法,溶栓药物分别应用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凝药物分别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结果(1)大面积PTE患者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4±33)IU/L、(88±40)IU/L]明显高于次大面积PTE[(52±21)IU/L、(43±18)IU/L]、非大面积PTE[(38±13)IU/L、(35±11)IU/L](P<0.05);(2)非大面积PTE应用普通肝素患者治疗后7d血清ALT(84±39)IU/L明显高于应用低分子肝素患者(67±26)IU/L,(P=0.045)。(3)519例PTE患者45例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80mmHg者、169例治疗前存在右心运动功能减弱者以及48例预后不良者中血清ALT升高者分别为17例(41.5%),76例(45.5%),26例(54.5%)(P=0.049,P=0.037,P=0.022)。结论(1)急性PTE患者可出现血清ALT、AST水平升高。(2)非大面积PTE患者应用抗凝治疗,普通肝素较低分子肝素更易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3)血清ALT的升高与PTE患者的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右心运动功能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骨科手术特别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作者2005年11月~2007年5月对214例下肢髋、膝部手术患者,在手术后采用单纯运用机械疗法和机械疗法联用低分子肝素来预防DVT,现就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肺栓塞(PE)是来自全身静脉系统或右心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的栓子种类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瘤栓和感染性栓子等,其中99%是血栓性质的,也称为肺血栓栓塞症(PTE),PTE是PE最常见类型[1]。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PTE是少见病,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PTE呈现出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VTE认识,规范VT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