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后循环缺血患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梗死分布的特点。研究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出现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产生一系列的情感行为变化,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 depression,PSD),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下降.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病变前交通动脉侧支代偿开放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尧  何晋涛  成冰  唐华 《北京医学》2009,31(12):735-738
目的研究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性病变时前交通动脉(ACoA)侧支代偿是否开放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颈动脉重度狭窄(≥70%)闭塞患者102例,颈动脉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定颈动脉与合并其他动脉病变情况及ACoA侧支开通情况,对影响ACoA侧支开通的因素做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以确定ACoA侧支开通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02例中,出现ACoA60例。颈动脉病变AcoA开通率为58.8%,狭窄程度加重ACoA开放增加,但合并颅内动脉病变使ACoA开放减少。结论单侧颈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加重,ACoA开放增加;合并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时,不利于ACoA的开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5例TIA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39例)和斑块组(56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24例)和稳定斑块亚组(32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脑动脉微栓子阳性率在颈动脉斑块组(44.6%)高于无斑块组(1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不稳定斑块亚组(66.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针对微栓子的治疗可能是预防或减少TIA发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之后,此概念被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概念。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为了改变此状况,国际上用后循环缺血(PCI)取代了VBI概念。2006年,我国发布《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明确指出PCI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但这一概念在我国仍有被错误解读的现象。就此,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辩论场以“PCI应该随同VBI一起取消吗?”为题,探讨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梁睿 《广西医学》2014,(12):1751-1753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75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随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代偿良好组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代偿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结论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随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丽  白雪 《医学综述》2012,(24):4267-4269
目的应用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探讨不同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住院患者102例,根据CTA或DSA检查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分析不同的侧支循环与PCI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脑梗死发病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31);无侧支循环重症脑梗死患者比例较有侧支循环组高(P=0.043);有侧支循环组发病后30 d临床表现的好转率较高(P=0.021);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侧支代偿方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以多种侧支循环方式代偿的PCI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发病7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且于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90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TCD检查结果表明:70例病人存在大脑前动脉(ACA)代偿,42例病人存在大脑后动脉(PCA)代偿,30例病人同时存在ACA代偿和PCA代偿。病例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RVAC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O.01);MCA主干脑梗死和皮层支脑梗死病人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显著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O.01或〈O.05)。结论:MCA皮质软脑膜侧支吻合血管开放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的主要途径,侧支循环状况好的病人病情较侧支循环差的病人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内疚甚至有自杀倾向等[1]。国内外报道PSD总体发病率约20%~79%,集中在30%~50%[2,3]。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可明显影响卒中恢复、预后,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资料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希望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狭窄对进展性卒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85例,记录病人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在入院时及入院72h后两次评价病人的神经功能。将入院72h后NIHSS评分增加≥2分者定义为进展性卒中。应用西门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价颅内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结果 285例病人中有57例(20.0%)为进展性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级侧支循环、糖尿病史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预测指标。结论进展性卒中是比较常见的卒中类型,通过MRA显示的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能有效地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心理治疗是治疗卒中后抑郁方法中仅次于抗抑郁药物的疗法,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音乐治疗、团体治疗、患者中心治疗、家庭治疗及道家认知治疗。每种疗法有其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治疗技术,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一些治疗效果。临床应该根据各种疗法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进一步探索更为理想、简单、经济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变常见并发症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病死率.能否在卒中后进行早期预测,并筛选出伴有PSD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是研究的一个侧重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etS)已被证实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基于相关研究[2],代谢综合征可能与PS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本研究试图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抑郁的存在常常可以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对卒中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更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赞赏影,62例有冠状动脉狭窄,其中20例存在侧支循环,占32.3%。经分析发现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关,病变越严重,侧支循环发生率越高,多支病变单支病变更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后常见的一种情绪、情感障碍,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消退、行为抑制等。大量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遂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可能是PSD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一假说。本文将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DNA缺失、损伤或突变、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SD的关系,为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SD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今后开发靶向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急性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抑郁症状使患者缺乏对康复训练的参与,妨碍功能的恢复,极大的影响康复预后.因此,我们通过临床上对脑卒中抑郁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来观察探讨心理干预对于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毅  戢秋明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7):727-727,73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6.86%;2)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ADL和NFDS评分高。结论: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影响,不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初发或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资料,纳入患者均入院3 d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脑微出血位置将患者分为脑叶、深部和后颅窝(脑干和小脑)组,并记录每个部位的脑微出血总数。随访3个月时根据抑郁诊断标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与PSD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入组并完成随访者203例,其中PSD组67例,非PSD 组1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基线NIHSS评分、3个月MMSE评分、3个月LSNS评分、额叶、深部以及脑干脑微出血、前额叶急性脑梗死与PSD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调整后,深部(OR=2.091, 95%CI 1.061~4.138,P=0.036)以及脑干脑微出血(OR=2.235,95%CI 1.179~4.587,P=0.031)与PSD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基线NHISS评分(OR=1.174, 95%CI=1.008~1.346,P=0.041),前额叶急性脑梗死(OR 4.326, 95%CI=1.074~14.371,P=0.045)也与PSD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干和深部脑微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病灶孤立的急性脑梗死与早期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病灶孤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脑梗死部位按照影像学脑部功能结构划分.采用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