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及预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08例患者在导尿前均行尿培养证实无尿路感染。108例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包括A1组和A2组,A1组(24例)更换引流袋1次/d,A2组(30例)更换引流袋1次/3d。B组包括B1组和B2组。B1组(23例)接受膀胱冲洗2次/d。B2组(31例)不行膀胱冲洗。全部病例均于导尿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更换引流袋的时间和患者的菌尿明显相关,每3d更换引流袋的菌尿发生率低于每天更换者(χ2=6.89,P<0.01);膀胱冲洗组菌尿的发生率高于不冲洗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58,P<0.05);留置尿管的时间越久,菌尿的发生率越高(χ2=7.99,P<0.01)。结论:导尿后不膀胱冲洗,引流袋更换2次/周,缩短尿管留置时间等能降低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更换频率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以减少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方法:选择80例术后置创腔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性液引流袋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观察组B、C。A组24 h更换1次引流袋,B组48h更换一次,C组不更换直至拔管。分别留取引流管、引流袋内液体及手术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观察各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术后24 h,A、B、C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3例,阳性率11.53%,B组均为2例,阳性率7.40%,C组阴性,χ~2值=3.1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5例,阳性率19.23%,B组均为3例,阳性率11.11%,C组阴性,χ~2值=5.4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术后第2天,χ~2值=3.103,P<0.05;术后第3至7天,χ~2值=4.2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的护理,直接于每24 h计量后排空引流袋至拔管即可,不必常规每24 h或48 h更换1次创腔引流袋,可显著降低或杜绝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重度颅脑损伤、脑出血等需要长时间留置导尿患者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时间,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方法:将留置导尿时间超过5周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每3周更换一次导尿管,B组每4周更换一次导尿管,C组每5周更换一次,3组患者分别于第1、7、14、21、28天和第35天留取中段尿做细菌培养检查,并将更换后的导尿管前端进行细菌培养检查,找出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时间。结果:3组患者尿液及导尿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脑出血等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每5周更换一次导尿管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探讨一种能减少回肠代膀胱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新的膀胱冲洗方法。方法将45例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患者按不同的膀胱冲洗方法分为3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A组采用持续膀胱冲洗法,B组采用间断膀胱冲洗法,C组采用持续+间断膀胱冲洗法。观察3组患者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为尿路感染;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细菌计数≥8 000μL-1为尿路感染的阳性参考值)及引流管阻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C组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5),A组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所占比例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引流管阻塞、膀胱造瘘口漏尿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5),C组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均P<0.05),C组肠梗阻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引流管阻塞、切口感染及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B组膀胱造瘘口漏尿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患者采用持续+间断膀胱冲洗法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更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保留导尿更换集尿袋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西平县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腹部外科术后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30例。观察组每3 d更换1次集尿袋,对照一组每天更换1次,对照二组每周更换1次。对比分析3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率为10.00%,对照一组为26.67%,对照二组为23.33%。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尿路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留置导尿每3 d更换1次集尿袋为最佳频率,可以显著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电切术后两种引流袋对尿路感染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娇  许利卷 《海南医学》2011,22(7):141-142
目的探讨抗返流引流袋在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前列腺电切术后留置导尿的179例患者被随机分成抗返流引流袋组(A组94例)和普通集尿袋组(B组85例),抗返流引流袋每周更换一次,普通集尿袋每天更换一次。对两组一周以内及一周以上的尿培养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一周以内及一周以上的尿培养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P〈0.01;χ2=33.13,P〈0.01)。结论抗返流引流袋可以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留置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观察其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方法 将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和普通引流袋,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实验组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基础上,于留置尿管表面、尿道外口、龟头和包皮处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根据使用说明书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比较2组患者第3、7天膀胱尿细菌培养的结果。 结果 对照组培养细菌3 d有12株,7 d有30株,实验组则分别为5株和8株。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总体、3 d以及7 d阳性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 d与7 d阳性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3 d与7 d阳性率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组织喷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可显著降低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提示能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其效果可维持7 d以上。但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尿液引流方法引起菌尿症的机率。方法 通过对留置尿管持续引流 (A)组、留置尿管后膀胱冲洗 (B)组、膀胱造瘘持续引流 (C)组和膀胱造瘘后膀胱冲洗 (D)组患者尿液在即刻、第 3、7、1 0、1 4天分别取样行细菌培养。结果 A、B、C、D组置管后 7天菌尿发生率分别为 35 %、45 %、1 0 %和 1 5 %。A组与B组 ,C组与D组相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A +B)组和 (C +D)组比较 ,(C +D)组菌尿发生率明显低于 (A +B)组 (P <0 .0 5 )。结论 留置引流管期间膀胱冲洗并不能降低菌尿的发生率 ,膀胱造瘘较留置尿管引流尿液菌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因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方法:对72例留置导尿管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4例。甲组(应用抗反流引流袋,每7天更换1次。)乙组(应用普通一次性集尿袋,每天更换1次。)丙组(应用抗反流引流袋一直使用不更换)。每天采集尿样做细菌培养,对阳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组3天、7天的菌尿阳性率明显低于乙组(P〈0.01和P〈0.05)。甲组10天菌尿阳性率低于乙组与丙组(p〈0.01和P〈0.05)。甲组3天、10天菌尿递增例数分别低于乙组和丙组(p〈0.01)。结论:应用抗反流引流袋,每7天更换一次,可明显降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洪素萍  薛先群 《海南医学》2013,24(7):1084-1086
目的观察循环压力泵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使用循环压力泵的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各40例。其中A组使用循环压力泵1次/d,每次60min;B组2次/d,每次40min;C组3次/d,每次2h,共治疗7~10d。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周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三组均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经比较发现,A组患者肿胀率显著高于B、C组患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高于A组(P<0.05)。B、C组患者栓子检出率显著低于A组,并且3~5mm和超过5mm栓子的病例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每天使用2~3次循环压力泵能够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而每天使用2次,每次40min的循环压力泵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费用支出,降低护士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不同剂量不同换药频率治疗Ⅱ期压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Ⅱ期压疮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30例,在常规护理和清创的基础上,四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新液均匀喷洒创面,A组采用4层浸湿康复新液的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每天定时换药1次;B组治疗方法同A组,每天定时换药2次;C组采用8层浸湿康复新液的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每天定时换药1次;D组治疗方法同C组,每天定时换药2次。共干预21 d。在干预前、干预后7 d、14 d、21 d比较四组患者压疮愈合评分表(PUSH);干预后21 d,比较四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7 d、14 d、21 d四组患者PUSH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B组和D组PUSH得分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 d,D组PUSH得分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综合干预治疗及影响因素。方法:82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两组病例导尿管材质尽量首选硅胶,对照组患者给予每天2次0.02%高猛酸钾溶液会阴部冲洗,尿袋每隔3 d更换1次,每隔4 h排空尿袋中尿液。观察组每天给予2次0.02%高猛酸钾溶液会阴部冲洗,尿袋每天更换1次,每隔3 h排空尿袋中尿液,同时给予诺氟沙星胶囊口服。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分析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尿路感染的概率越大;尿袋更换频率越高,尿路感染发生情况越低。结论:使得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留置导尿时间尽量缩短,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肛管癌行根治性手术后不同的造瘘口制作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行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共195例,其中行传统的Mile's手术人工肛门制作60例(A组),行Golighsr法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人工肛门制作80例(B组),行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55例(C组),观察3组病例术后3个月、0.5年、1年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及与造瘘口有关的并发症.结果:C组在术后3个月、半年、l年的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总的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8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较传统直接经腹膜内造口术和经腹膜外造口术有更好的排便感知能力与控制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方案。方法将确诊为异位妊娠并有药物治疗指征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4例)米非司酮片每天空腹口服50 mg,2次/d,3天为一疗程;B组(34例)甲氨蝶呤50 mg/m2肌注,共一次;C组(34例)米非司酮片每天空腹口服50 mg,2次/d,共3天,第四天行甲氨蝶呤50 mg/m2肌注,共一次。结果C组治愈率显著高于A、B两组(P<0.05或0.01),而A、B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C组(P<0.05或0.01),C组显著低于B组(P<0.05);血-βHCG一周下降>15%例数C组明显高于A、B两组(P<0.01)。结论甲氨喋呤、米非司酮两药联用的疗效明显优于两药单用,两药联用的副反应低于单用甲氨喋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造瘘口切口辅助技术(通过造瘘口切口取标本,行肠吻合及输尿管吻合)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及回肠通道术中的安全性、实用性。方法:将60例需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及回肠通道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造瘘口切口辅助技术组(试验组)及传统下腹正中切口辅助技术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尿流改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术后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尿流改道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105.0±18.9) min vs.(117.0±17.7) min,P<0.05];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03±1.50 vs. 5.40±1.69,P<0.05);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8.27±1.86) d vs.(9.70±1.87) d,P<0.05];术中出血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60±155) mL,对照组:(271±154) mL,P=0.784]。试验组并发症发生4例,其中2例为肠梗阻,1例造瘘口旁疝,1例尿路感染;对照组并发症发生6例,其中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组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造瘘口切口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臭氧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5例LDH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行臭氧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其中A组、B组、C组分别予40 mg/L、50 mg/L、60 mg/L医用臭氧注入病变椎间盘内。比较3组患者术前3 d、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1)术后各时间点,3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前3 d低(均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和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且C组术后1 d和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而术后3个月及6个月,B组与C组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术后各时间点,3组患者的ODI评分均较术前3 d低(均P<0.05)。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B组和C组患者的ODI评分均低于A组,且C组的ODI评分低于B组(均P<0.05);术后3个月,C组患者的ODI评分低于A组(P<0.05),而A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的推拿频率对近视少年儿童的屈光度和眼轴的影响,探讨有效的防控少年儿童近视进展的推拿治疗间隔时间。方法 156例近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38例,每天推拿1次联合配戴远用框架眼镜;B组39例,每3天推拿1次联合配戴远用框架眼镜;C组39例,每7天推拿1次联合配戴远用框架眼镜;D组40例,配戴远用框架眼镜。4组患者每6月复查1次,随访1年,比较4组6月、12月治疗前后屈光度以及12月治疗前后眼轴差值。结果治疗前后屈光度、眼轴差值比较:A、B、C 3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能有效控制近视屈光度和眼轴的进展,推拿治疗近视最好在3 d内进行1次推拿联合配戴远用框架眼镜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后联合高压氧、或加用七叶皂苷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24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87例术后第7d行高压氧治疗,1次/d,15d为1疗程,共4个疗程;B组61例术后第2d静滴七叶皂苷钠10mg加生理盐水250ml,1次/d,14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C组76例联合应用高压氧与七叶皂苷钠,方法同A、B组。观察A、B、C组患者治疗8d和20d后的脑水肿体积;治疗3个月、6个月后行神经功能评分,根据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A组有效63例,有效率为72.41%;B组有效44例,有效率为72.13%;C组有效64例,有效率为84.21%。C组有效率与A、B组比较,P均0.05;A、B组比较,P0.05;治疗后NIHSS评分C组与A、B组比较,P均0.05;A、B组比较,P0.05。观察A、B、C组患者治疗8d和20d后的脑水肿体积,C组与A、B组比较,P均0.05;A、B组比较,P0.05。结论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高压氧与七叶皂苷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2种不同抗菌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所产生的药物经济学进行分析.方法 将144例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78例,给予头孢噻肟钠2 g,静脉点滴,每天1次;B组66例,给予哌拉西林钠6 g,静脉点滴,每天1次.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两组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治疗1~3 d好转者:A组42例、B组20例;治疗3~5 d 显效者:A组54例、B组36例;治疗5~7 d治愈者:A组78例,治愈率为100%,B组43例,治愈率为65.20%,A组效果好于B组;平均每人总成本:A组为507.51元,B组为1026.63元,A组低于B组.结论 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提供更合理、更有效、更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生素不同使用方式对择期剖宫产患者生殖道菌群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20例,A组,手术前后均不使用抗生素;B组,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d;C组,于手术中常规应用抗生素1次。每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d术后7d行阴道液、宫腔液细菌培养,观察手术前后生殖道菌群变化,并记录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晚期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前阴道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4.58%,手术后为76.26%(P<0.05);手术中胎盘娩出后宫腔物培养均为阴性。A组手术前后3d及7d阴道内液培养仍以厌氧菌为主;而B、C两组手术后3d、7d阴液培养则以需氧菌为主;三组宫腔内细菌培养阳性率接近;术后产褥病率三组相近;未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结论 剖宫产术中及手术后应用抗生素易使患者出现菌群失调,剖宫产术后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