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神经组织在横断面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多样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而且是被相对高回声图像包绕的低回声区域;从纵向角度来看,每根神经表现为相对较高回声,被许多不连续的低回声条纹所间隔。通常根据神经阻滞类型选择不同的探头,大部分神经阻滞一般选用5~10MHz的线型探头就能取得良好而权衡的分辨力和穿透性。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可直接显示神经组织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在解剖变异、肥胖、患者不能合作的情况下,可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且由于其具有直观性,能将局麻药物尽可能的作用于神经周围,取得了确切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随着相关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应用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神经阻滞定位有解剖定位、异感定位、神经刺激器定位、放射学定位及超声定位等。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得以普及。笔者现就国内外外周神经超声影像学研究和常用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彩色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系统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L组)和对照组(H组),每组25例。L组在彩色超声引导系统下行臂丛神经阻滞,H组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药用量、镇痛效果、起效时间及星状神经节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血管引发血肿、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果与H组比较,L组麻药用量少,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出现几率小。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操作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使臂丛神经阻滞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局部镇痛完全、术中患者意识清醒、并发症少等优点。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是采用盲探式操作,要求患者清醒、合作,及时述说穿刺时候的异感及放射部位,其主观性较强。盲探式操作极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和戚血管内给药;而对于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或体形过于肥胖定位困难的患者,盲探式操作有一定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5.
分析探究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的现状。在患者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阻断外周神经的联系,这不仅可以在手术中给患者减轻手术疼痛,还可以在手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避免全身麻醉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和类似于尿潴留等的不良事件。在手术治疗中一般需要对患者进行感觉神经阻断和运动神经阻断,前者阻断了患者疼痛感的产生,后者可以避免在手术中患者出现抽搐、肌肉痉挛等症状,在进行这两种麻醉时需要手术前麻醉快速起效,以满足手术需要,手术后麻醉持续镇痛,以减轻患者痛苦;神经阻滞产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相对于全身麻醉较少。近年来,随着不同技术门类之间的交叉渗透,超声引导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技术,麻醉师先通过超声查看麻醉部位的神经组织,检查清楚后引导麻醉针向麻醉位置定点注射麻醉药,还可以同步观察麻醉药的扩散情况是否均匀,使麻醉药可以全部作用于病灶周围的神经组织,使麻醉效果发挥到最大,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此法可以做到精确的神经定位, 引导穿刺针到达目标神经,观察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在某些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阻滞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减少并发症,很可能是今后神经阻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后方入路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超声引导下行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我院疼痛门诊收治的胸背部带状疱疹68例。结果:治疗后VAS评分、疼痛缓解度、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效率高(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阳  王建波 《海南医学》2007,18(1):113-115
目前实施神经阻滞多采用传统的阻滞方法,仍以人体的解剖标志进行穿刺定位,以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对于解剖标志不清或变异的病人神经阻滞失败率可高达20%.近年来借助超声技术实施神经阻滞已开始在临床应用.利用超声显像可直观地分辨出局部组织结构,并在其实时引导下可将穿刺针准确地置于靶神经旁,使局麻药充分地浸润神经,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 INB)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8月在南通市中医院行超声引导下TPVB的肺癌患者52例为TPVB组,同期行超声引导下INB的肺癌患者45例为INB组,两组患者均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情况、血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肺功能、血压、心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PVB组起效后的阻滞平面宽于INB组(P<0.05);切皮时INB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显著高于入室时及TPVB组切皮时(P<0.05);TPVB组术后6 h的血清神经肽Y、5-羟色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均低于INB组(P<0.05);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TPVB组术后12、24、48 h明显减少(均P<0.05);PVB组术后2周肺功能相关指标显著优于IN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  相似文献   

12.
13.
神经阻滞是现代疼痛治疗的主要手段。在正确诊断下做好神经阻滞适应证的选择,熟练准确的神经阻滞操作,皆能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 1 神经阻滞的定义在由中枢神经与末梢的刺激感受器间的末梢神经经路上的任何部位,包括末梢的脑-脊髓神经节、脑-脊髓神经、交感神经节等,于神经内或附近部位注入局麻药、神经破坏药,或应用物理方法阻断神经传导功能。 2 神经阻滞的作用 2.1 阻断疼痛的传导路例如对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癌性疼痛的治疗。 2.2 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局部麻醉药的镇痛作用时间有限,但用局麻药进行神经阻滞后能得到更  相似文献   

14.
神经阻滞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方 《中级医刊》1993,28(4):5-6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103-10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理论知识培训和上门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推广应用至丽水市6家县级医院。同时抽取6家县级医院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在超声引导下定位腰丛及坐骨神经,分别推注0.33%盐酸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30 mL;对照组实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射2 mL0.5%的盐酸罗哌卡因。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与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麻醉医师在培训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知识掌握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起效及维持时间均延长(P0.05);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P0.05);两组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推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适宜技术大大提高基层麻醉医师临床技术水平,降低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风险,使更多患者在基层医院得到安全诊治。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腰椎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包括,腰椎退行性疾病、骨折、畸形等,通常采用侵入手术治疗。腰椎手术创伤较大,会造成治疗区的神经和肌损伤。多伴有严重的术后疼痛,不仅影响循环、呼吸等生理功能,也严重影响术后早期活动及功能训练。虽然腰椎手术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增加,但有效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案仍然有限。有效的疼痛管理是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步骤,推荐采用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方案,即复合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式,作用于疼痛产生的不同层次和机制,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更少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多模式镇痛是目前控制急性术后疼痛的主要镇痛模式之一,区域神经阻滞作为多模式镇痛策略的基石,广泛用于胸部、腹部、四肢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仪征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固定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实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观察2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在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对比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更长(P<0.05);2组患者手术前血氧浓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实验组患者血氧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延长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心率和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传统方法组(A组)、神经刺激器组(B组)、彩色超声引导组(C组)、彩色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组(D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30 ml。记录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而且C、D组明显短于B组(P<0.01),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优等率C、D组明显高于A、B组(P<0.05),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神经刺激器是否引出上肢肌群收缩不影响麻醉效果(P>0.05)。A组中有4例并发症,B组中有2例并发症,但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传统方法和神经刺激器方法相比,彩色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使用彩色超声时神经刺激器的辅助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