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任督通调针刺法与康复训练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治疗。2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观察2组治疗前后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具有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康复组24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和鼻饲插管,康复组除常规治疗与护理及鼻饲插管外,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价及吞咽功能、摄食功能的康复训练.结果:两组4周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康复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6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接受吞咽功能和摄食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可减少并发症,并减轻护士及家属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吞咽治疗仪结合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发病<14 d的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并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吞咽基础训练结合摄食训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困难分级量表和洼田试验进行评分,并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吞咽困难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吞咽治疗仪结合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对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接受针刺与康复治疗的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治疗组(71例)和对照组34例进行观察比较。采用自订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5%,对照组有效率38.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与康复训练方法结合作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4周后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康复医学Rood技术治疗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按摩双风池、翳风、廉泉等结合Rood技术训练吞咽功能.结果:治疗组21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21例,总有效率52.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摩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导致的吞咽障碍,操作简便,值得康复医学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同时,针刺水沟、风池、廉泉、合谷穴;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为85.2%,对照组疗效为33.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方面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8.
黄婷  陈爽  李丽娟 《全科护理》2011,(9):769-77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8例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普通饮食或鼻饲流食,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吞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进食体位、量及形态。[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进行正确的早期吞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功能,避免了鼻饲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并为探讨针刺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任督通调针刺组(治疗组)和康复训练法组(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取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百会穴,脑户穴,哑门穴。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治疗,包括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以上2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每周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三项量表进行评定。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任督通调法与康复训练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均有效。2任督通调针刺法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优于康复训练法。3任督通调针刺法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更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和摄食训练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吞咽电刺激和门德尔松手法,分别观察两组蛙田饮水实验及吞咽功能积分变化。结果: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结论: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64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阻滞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治疗前2组意识状态和吞咽功能评分相近,治疗20d后吞咽功能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阻滞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价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明确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西药)40例和对照组(西药)40例,通过对吞咽功能、听觉诱发电位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针刺组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吞咽功能分级,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BAEP可作为评定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舌三针配合舌肌训练对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影响及康复效果。方法:将40例确诊为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舌三针配合舌肌训练治疗和假针刺法配合舌肌训练治疗,20d后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为65.00%,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舌三针配合舌肌训练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功能康复具有显著效果,能减少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发生率,是临床上简便易行易于掌握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部分病人因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极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和营养不良,影响病人的整体康复。我们应用吞咽训练方法及针灸治疗,对30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病人进行早期康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该院神经内科1998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的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共60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皮层、皮层下梗死29例,内囊、基底节梗死31例。首次发病56例,二次发病4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有效性。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0d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1.7%,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皮电刺激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症候群有比较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8例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普通饮食或鼻饲流食,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吞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进食体位、量及形态.[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进行正确的早期吞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功能,避免了鼻饲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不同部位引起的急性期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40例,其中假性延髓麻痹20例,真性延髓麻痹20例,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治疗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进食评估(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结果假性延髓麻痹伴随的吞咽障碍表现为咽反射减弱、呛咳,咀嚼无力、口面部失用。真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腔内食物运输困难、咽反射消失、呛咳、吞咽困难、食物反流。FOIS分级比较,假性延髓麻痹治疗后,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2.834,P<0.05),真性延髓麻痹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8,P>0.05)。但VFSS评分,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吞咽康复治疗有助于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特别在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功能训练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对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接受针刺与康复治疗的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比较。采用自订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对照组有效率4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康复训练方法结合作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有效缩短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P<0.01).结论:互动式针刺法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的吞咽反射恢复而发挥其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