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状棘球蚴病宿主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CD+ 4 ,CD+ 8,CD+ 19,CD+ 3 8,CD+ 56和HLA -DR+ 细胞的变化。结果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 ,1~ 8周以CD+ 4 细胞为主 ,随后CD+ 4 细胞减少 ,CD+ 8细胞增加 ,2 0周后改变显著 (P <0 0 5 ) ,CD+ 4 /CD+ 8比值迅速倒置。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D+ 3细胞未发生改变 ,CD+ 4 细胞较正常对照组下降 (P <0 0 5 ) ,CD+ 8细胞上升 (P <0 0 5 ) ,使CD+ 4 /CD+ 8比值降低 (P <0 0 5 )。CD+ 56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降低 (P <0 0 1) ,CD+ 19,CD+ 3 8和HLA -DR+ 细胞未发生改变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感染小鼠前 8周 ,以CD+ 4 细胞反应为主 ,具有保护性免疫。感染后期逐渐以CD+ 8细胞为主 ,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球蚴生存。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状棘球蚴在体内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多房棘球蚴感染与宿主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多房棘球蚴感染12wk,25wk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4~+、CDS8~+T细胞,在体外分别经多房棘球蚴抗原(EmAg)、抗CD3抗原(anti-CD3)、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商陆丝裂原(PWM)刺激培养16h,用DNA凝胶电泳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碘化丙锭(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凋亡细胞数和凋亡发生的细胞周期。结果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DNA电泳图均出现典型“梯形”条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胞质出泡、凋亡小体形成;CD8~+T细胞DNA电泳国无梯形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电子密度增强。FCM分析,感染12wk小鼠,CD4~+、CD8~+T细胞凋亡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也显著高于同组CD8~+T细胞(P<0.01)。凋亡主要发生在细胞周期S期。结论多房棘球蚴寄生宿主后期,可诱导宿主成熟CD4~+T细胞发生活化诱导性死亡(AICD),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卡介苗(BCG—EmⅡ/3)疫苗免疫对Em原头节攻击小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疫苗皮下注射组、鼻腔接种组、空载体对照组、卡介苗(BC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免疫8周时用Em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蚴率;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发生率。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疫苗皮下注射组和鼻腔内接种组小鼠检获泡球蚴质量均降低(q=2.65、3.68,P〈0.05或P〈0.01),疫苗鼻腔内接种组与皮下注射组比较,检获泡球蚴质量明显降低(q=2.78,P〈0.05),疫苗接种组的减蚴率为63.23%-74.70%;疫苗接种组的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P〈0.01);皮下注射组的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腔内接种组(P〈0.01)。结论泡球蚴感染可引起小鼠脾细胞发生凋亡,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接种可抑制感染鼠脾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宿主CD^ 4和CD^ 8T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p53,bcl-2,TGFβ在转录水平上的变化,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作原位杂交,观察凋亡相关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CD ^ 4和CD^ 8T细胞中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CD^ 4和CD^ 8T细胞中促凋亡基因p53和TGF-βRNA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感染后第10周起CD^ 4T 细胞p53和TGF-β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CD^ 8T细胞,差异有显著意义,抑制凋亡发生的基因bcl-2mRNA表达水平则与之相反,CD^ 4T细胞bcl-2mRNA的表达从感染从第10周起显著下降,而CD^ 4T细胞bcl-2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CD^ 4T细胞凋亡比率超过CD^ 4/CD^ 8T细胞,CD^ 4/CD^ 8T细胞比值下降与p53,bcl-2,TGF-β基因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剂量泡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CD8+ T细胞免疫功能耗竭的影响。方法 采集泡球蚴原头蚴虫体,经肝门静脉建立低(50个原头蚴)、中(500个原头蚴)和高剂量(2 000个原头蚴)泡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感染后早(2周)、中(12周)、晚期(24周)分别取小鼠脾脏,研磨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脾脏中记忆性CD8+ T细胞表型、免疫抑制性分子2B4表达水平,及其分泌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IL?10的能力。结果 在感染早期,高剂量泡球蚴感染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以中心记忆性表型为主,其比例为(35.50 ± 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5.90% ± 2.46%)(P < 0.01);在感染晚期,中、高剂量泡球蚴感染均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以效应记忆性表型为主,其比例分别为(25.70 ± 4.12)%和(28.40 ± 4.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50% ± 6.45%)(P均 < 0.05)。高剂量泡球蚴感染中期和晚期,中心记忆性CD8+ 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感染早期(P均 < 0.01);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效应记忆性CD8+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感染早期和中期(P均< 0.05)。低、中剂量泡球蚴感染早期,脾脏CD8+ T细胞分泌IFN?γ和IL?17A能力显著增强,而高剂量泡球蚴感染虽然促进小鼠脾脏CD8+ 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但感染晚期其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显著低于早期和中期(P均< 0.05)。此外,中、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脾脏CD8+ 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性分子2B4呈高表达,其比例分别为(4.73 ± 1.56)%和(4.94 ± 1.90)%,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2.49% ± 0.58%)和对照组(2.92% ± 0.60%)(P 均< 0.05)。结论 在低、中剂量泡球蚴感染中期和晚期,机体利用自身免疫应答能力对虫体起到杀伤和清除;而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可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上调2B4分子表达,导致免疫耗竭,造成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6.
低硒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低硒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低硒和常硒合成饲料喂养 5周龄BALB/C雄性小鼠 5周后 ,经腹腔接种柯萨奇B3m病毒 (CVB3m) 10 3 TCD50 0 .1ml,建立小鼠心肌炎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PRM164 0。通过此模型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法 )测定心肌凋亡细胞 ,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凋亡相关基因C -myc、Bcl -2及相关因子TGF -β1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低硒病毒组 (Ⅰ组 ) ,常硒病毒组 (Ⅱ组 )病变检出率分别为 75 %和 3 5 % ,常硒对照组 (Ⅲ组 )为 0 ,经 χ2 检验Ⅰ组显著高于Ⅱ组 (P <0 .0 5 )。对低硒及常硒病毒组的心肌采用TUNEL法检测发现凋亡细胞 ,Ⅰ组小鼠心肌中有凋亡者占 75 % ,Ⅱ组有凋亡者占 5 5 % ,Ⅲ组未见凋亡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 ,Ⅰ组鼠心肌中可见C -myc和TGF -β1的阳性表达 ,分布区域与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一致。Ⅲ组心肌中可见BCL -2基因表达产物 ,而Ⅰ、Ⅱ组中很少见。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低硒能促进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 ,并能促进C -myc、TGF -β1的表达 ,抑制BCL -2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 方法  7例未治疗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12个月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2 4个月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非流行区健康人群 ,用 FCM分析了 CD3+ 、CD4 + 、CD8+ 、CD1 9+ 、CD38+ 、CD1 6 + 56 + 和 HL A- DR+ 细胞的数量。 结果 治疗 12个月后 ,患者 CD8+细胞数继续上升 (P<0 .0 1) ,CD4 + / CD8+比值进一步倒置 ;治疗 2 4个月后 ,CD4 +细胞数开始升高 (P<0 .0 5 ) ,CD8+ 细胞数下降 ,CD4 + / CD8+ 比值升高 (P<0 .0 5 ) ;CD1 9+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显著性升高 (P<0 .0 5 ) ;CD38+ 和 HL A-DR+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呈显著性下降 (P<0 .0 1)。 结论 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 ,CD8+ 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有所减轻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8.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657-1661
目的分析泡球蚴感染宿主后外周血和脾脏中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水平与包虫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开腹直视下在右肝接种约2000个原头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3个月后麻醉处死SD大鼠,取外周血和脾脏细胞,以CD4~+CXCR5~+PD1~+为Tfh细胞的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脾脏中Tfh细胞的水平。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Tfh细胞的差异。结果大鼠感染泡球蚴3个月后,肝脏可见明显病灶,HE染色显示病灶中可见原头节。泡球蚴感染模型组外周血中CD4~+CXCR5~+PD1~+Tfh细胞在CD4~+细胞中的平均占比为25.63%±3.47%,正常对照组为11.12%±2.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0,P 0.001),模型组CD4~+CXCR5~+PD1~+Tfh细胞在所有细胞中所占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显著(0.08%±0.02%vs 0.18%±0.05%,t=5.520,P 0.001);在所有细胞中,模型组脾脏中CD4~+CXCR5~+PD1~+Tfh细胞所占的比例(3.00%±0.4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30%±1.40%)(t=4.769,P 0.001)。结论外周血中Tfh细胞与包虫病进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反应泡球蚴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髓红系凋亡、增殖状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EPOR)表达在恶性淋巴瘤贫血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 以转铁蛋白受体 (CD71)和血型糖蛋白A(GPA)作为红系标志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红系细胞的凋亡率、增殖率及EPOR的表达。结果 恶性淋巴瘤骨髓红系CD+ 71细胞和GPA+ 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4 4 .2 8± 2 4.5 2对 11.0 7± 7.16,P <0 .0 0 1和 47.79± 2 8.3 7对 11.3 5± 5 .98,P <0 .0 0 1) ;增殖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 9.63± 3 1.68对 2 8.47± 13 .63 ,P <0 .0 5和 5 0 .63± 2 8.74对 2 9.5 9± 9.81,P <0 .0 5 ) ;EPOR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 (MFI)低于正常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CD+ 71细胞和GPA+ 细胞凋亡率与血红蛋白 (Hb)水平呈一定的负相关 (r =-0 .60 0 9,P <0 .0 5和r =-0 .612 2 ,P <0 .0 5 ) ;EPOR表达与Hb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 红系细胞凋亡率增高可能同恶性淋巴瘤贫血的发病机制有关 ,红系的明显增殖可能是对凋亡的反馈调节。EPOR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不是恶性淋巴瘤贫血发病的普遍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多房棘球绦虫重组双歧杆菌(Bb)-EmⅡ/3-Em14-3-3疫苗对原头蚴攻击小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分别通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粘膜接种以及口服接种免疫BALB/c小鼠12周后,用50个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腹腔注射进行攻击,攻击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检获泡球蚴组织,称取重量,计算减蚴率;分离脾细胞,用ConA刺激培养16~18h,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凋亡。结果疫苗免疫组小鼠检获泡球蚴质量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小鼠脾细胞原液组和ConA刺激组细胞凋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5或P<0.01),每个ConA刺激组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相应的原液组(P<0.05或P<0.01),皮下注射组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最低。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可抑制感染小鼠脾细胞发生凋亡,增加CD4+T细胞亚群的数量,诱导宿主产生一定的保护力,对抗Em原头节攻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