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6h后死亡,青岛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治经过和青岛市尸体解剖检验中心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排除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患儿死因与乳汁吸入性窒息所致呼吸循环衰竭有关,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关联,属于与预防接种无关联的偶合症。提示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疫苗时应加强安全意识,对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要进行尸检,查明死亡原因,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37年内亚急死、急死、猝死的尸检材料385例(占尸检总数的13.7%)。从临床基础疾病、性别、年龄、病理解剖诊断、死亡的不同时间等因素的分析中讨论了猝死、急死、亚急死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出了有助于临床预测和救治的可能征象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某患儿的死亡原因是否为注射疫苗。方法对患儿开展个案调查,收集患儿出生病历、住院病历、预防接种以及尸检等资料。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综合分析,提出诊断意见。结果患儿于当天15:30接种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5:55出现口唇发紫,鼻腔流白沫;16:45到达市中医院急诊,经抢救45 min无效后宣告死亡。尸检结果符合胸腺淋巴体质,排除过敏反应。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为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结论患儿偶合胸腺淋巴体质,以及心、肺功能衰竭,属于接种疫苗偶合反应。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急死者的法医尸检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死亡率亦随之上升,但对该类死亡病例进行尸解的报道很少。文献报道,支气管哮喘所致急死在医院外比医院内为高[1],因此这类死者的尸体解剖在法医实践中相对较医院多。为给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材料,本文对12例进行法医尸检的哮喘急死者的临床、肺组织及心肌病变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死亡原因。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2例支气管哮喘急死者取自于1983年至1997年762例尸检,每例均经系统尸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案例进行毒物分析,每例组织病理切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1例乙肝及卡介苗疫苗联合接种后偶合死亡病例的调查经过,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对定安县一起接种乙肝及卡介苗疫苗后偶合死亡的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通过收集病例出生情况、预防接种过程、接种单位及人员资质、疫苗冷链信息、患儿抢救记录以及尸检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儿出生后第35天,于2014年11月18日上午10时完成第2针乙肝疫苗与1针卡介苗接种,留观30 min无异常,家属于当天上午10时40分将其抱回家,11时30分左右家长发现患儿其口唇发绀、手脚冰冷,紧急送到辖区农场医院进行救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结合尸检及案情资料,海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受种者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致感染性休克而死亡,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偶合症。结论接种疫苗偶合死亡常引起医疗纠纷及不良影响,有序协调、充分沟通、及时尸检、科学严谨、有法可依地处置此类事件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出现副反应的原因以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将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在本卫生院接受预防接种并出现副反应的60例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各项资料,统计副反应具体类型、出现时间、疫苗类型以及副反应出现的原因。结果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为78.33%,在接种后12h-24h内出现副反应的儿童比例最大,为68.33%(P0.05)。接种乙脑疫苗、麻疹疫苗后发生副反应的患儿最多,分别为16例和14例,儿童体质的差异性是导致接种后副反应高发的主要原因。结论儿童预防接种后的副反应比较高发,应该在接种前后按照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覃锦凤 《柳州医学》2004,17(1):28-29
预防接种是控制相应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但在临床工作中偶尔会遇到一些接种后出现不同反应的病例,本文总结4年来发生的52例预防接种反应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石嘴山市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方法对2011年全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石嘴山市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7例,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类:一般反应6例,偶合症1例;按照接种形式分类:常规接种后发生5例,强化免疫接种后发生2例。结论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提高监测系统质量;同时帮助公众理解预防接种副反应;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的操作过程;减少预防接种副反应造成对免疫规划公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发应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来院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中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种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同时对比两组儿童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例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药物影响、儿童体质问题、疫苗质量问题、接种时间等原因,观察组儿童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评价中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各项对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升儿童接种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的特征,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为安全预防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河南省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报道的预防接种后死亡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道的7例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AEFl分类均为偶合症,3例病例临床诊断为婴儿猝死综合征。7例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接种后发病时间中位数为0d,接种后死亡时问中位数为1d。7例死亡病例接种的10剂次疫苗有8剂次为首次接种。引起预防接种后死亡的可疑疫苗分别为百白破(无细胞)、脊灰(减毒猴肾)、Hib、流感(裂解)、百自破、麻疹、乙脑(减毒)和卡介苗。结论偶合症是预防接种后死亡常见的类型,儿童接种尤其是疫苗首剂次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应密切关注儿童身体状况。建立完善预防接种后伤害救济机制是处理预防接种后死亡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102例急死尸检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少影  谢富生 《海南医学》1994,5(2):77-78,75
本文对102例急死尸检材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死存在着性别差和年龄差。急死疾病以心血管系统病,呼吸系统病及消化系统病较多。本文还对心脏性急死,先天性心脏病急死、肿瘤急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社区预防接种中的急症及处理(附17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自 1 978年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 ,预防接种成了社区医院的日常工作之一。我院预防保健科常年负责昆明市西坝地区常住及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1 995~ 2 0 0 1年 ,预防接种中发生 1 7例急症反应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5年 1月~ 2 0 0 1年1 2月 ,我院预防接种 48672人次 ,其中1 7例在接种时及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 ,其中男 7例 ,女 1 0例 ,年龄最小 6个月 ,最大 1 3岁 ,平均 2 7岁。发生反应地点1 4例在医院接种室 ,3例在社区内临时接种点。发生反应时的接种次数最少为第 3次 ,最多为第 1 5次 ,平均为 7 3…  相似文献   

13.
急死是指外表好像健康的人,出乎意外的突然死亡。这种死亡并非受外界暴力或化学毒物作用,而由于体内潜在的进行性疾病,可在某些外因作用下或没有外因即死亡者。急死是暴死和猝死的总称。暴死是几乎没有病程经过,在发病后数分钟内突然死亡;猝死是病程很短,发病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死亡者。但在时间的规定上尚有争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属症状出现后在24小时内死亡者,均称为急死。我们从1958年至1983年共解剖尸体979例,其中在24小时内急死病例54例,占尸检病例的5.5%。由于临床资料不完整,现仅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进行预防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受种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的40例进行接种的受种者中,发生一般反应的有33例,发生率为82.50%,异常性反应的有4例,发生率为10.00%,偶合反应的有3例,发生率为0.75%。结论预防接种后会发生多种不同的不良反应,针对发生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及护理,可使受种者恢复健康;加强对接种人员的培训和对受种者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2010-2013年预防接种后过敏性皮疹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辽宁省2010-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中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病例的发病特征,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过敏性皮疹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全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中辽宁省2010-2013年临床诊断符合过敏性皮疹的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辽宁省2010-2013年报告过敏性皮疹168例,占93.45%;70.24%为<1岁儿童,70.83%在接种1 d内发生,68.45%发生在第1剂次接种后。预防接种后过敏性皮疹总发生率为4.95/100万剂。结论2010-2013年辽宁省报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为主要异常反应,常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发生于接种1d内、第1剂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46例接种不良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Excel表格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统计不同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临床表现和发生原因。结果: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患儿中大多为一般反应,其次为异常反应,耦合反应较少发生。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原因:接种时间、患者体质、疫苗质量、药物影响、接种后休息。结论:实施具体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与儿童父母共同做好护理工作,增加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能够显著降低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儿童接种安全,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7.
预防接种副反应指的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抗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反应有关的反应,也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免疫接种后的不良事件或反应(简称AEFI)。2010年我中心接种门诊出现接种副反应30例,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 暴死与猝死总称为急死。暴死是没有病程,发病后数分钟内死亡;而猝死是病程较短,数小时至两昼夜死亡。急死病例中心脏病占60—80%,其中大部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故近来文献常称“急性冠状血管性死亡”。我院尸检358例,心脏病暴死8例,占尸检  相似文献   

19.
中青年急死1268例尸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妥我国中青年急死的特点。方法 从我国22所医学院校或医院病理科和/或法医系登记的急死尸检资料,选出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急死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共选出1268例,男955例,女313例,男:女=3:1。导致中青年急死前三位原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35.9%)、消化系统疾病(21.9%)、原因不明者(17.0%)。常见的几种疾病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大脑内出血,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结论 中青年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开展预防接种副反应试点监测,探寻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的有效方法。方法 建立全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报告网,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逐级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并做好监测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结果 全省22个县市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接种副反应57例。分类属疫苗反应37例(64.91%)。偶合症10例(17.54%),原因不明或待定9例(15.78%)。实施差错1例(1.75%)。临床诊断为过敏反应18例(31.58%),发热18例(31.58%),病因不明9例(15.79%),上呼吸道感染4例(7.02%),卡介苗接种加重反应3例(5.26%),病毒性脑炎3例(5.26%)。瘢痕反应和接种部位错误各1例(3.51%)。年龄〈1岁21人(36.84%)。1—5岁29人(50.88%)。10—20岁5人(8.77%)。30—50岁1人(1.75%)。不详1人(1.75%)。接种与反应间隔时间。在0—3d 50例(87.7%)。15d以上7例(12.3%)。结论 开展预防接种剐反应监测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监测试点方案可操作性强。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后可考虑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