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云南省宁蒗县地震灾区震后重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风险及影响,为震区灾后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2007-2012年(截至6月24日)震前灾区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通过风险评估常用方法分析地震灾害对灾区传染病发生、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灾区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划分风险等级,提供防控建议。结果2007至2012年,宁蒗县主要报告病种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痢疾。综合评估判定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在灾区发生局部暴发或流行的风险极高;甲肝、伤寒副伤寒和流行性感冒在灾区发生和流行的风险为中等至较高;肺结核、麻疹、风疹、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险为低至中等。结论灾后重点防控的疾病是肠道传染病,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地震灾后极重灾县结核病防治工作受到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方法]以结核病防治工作报表、灾后报表资料和现场资料为基础,对地震灾后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影响、对策及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4个重灾县结防机构门诊用房均不能使用,震后主要设备基本能使用的仅占震前的31.25%,肺结核病人丢失率达到7.62%.针对存在的问题,绵阳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各结防机构尽快恢复接诊和追踪工作,病人恢复治疗人数占灾后应在治人数的92.10%;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病人落实追踪率为86.23%,追踪到位率为71.43%.对集中安置点灾民和学生的肺结核病症状筛查,共筛查39 859人,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272人. [结论]绵阳市在地震中受灾非常严重,同时灾民集中安置又增加了肺结核传播流行的危险性.通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结防工作得到迅速恢复,灾后没有出现结核病暴发疫情.但是,由于灾害发生突然,缺乏应对经验,结果与预期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质量与效果进行现场评估,为灾区下一阶段卫生防疫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云南昭通市鲁甸县与巧家县,通过现场资料查阅、调查问卷和知情人访谈等方式,对灾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传染病控制效果、卫生防疫能力恢复、卫生防疫覆盖及工作规范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截至2014年9月27日,2个县传染病控制效果良好,卫生防疫能力基本恢复,卫生防疫工作覆盖率达100%,卫生防疫工作基本科学规范。灾后灾区并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论灾区灾后卫生应急防疫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多部门卫生防疫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下一阶段应重点做好外援力量撤离工作交接,关注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传染病防控,恢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发挥省级疾控机构的技术指导功能等领域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地震灾区传染病流行风险,并对相关疾病症状进行监测,为制定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入户调查、收集各医疗点门诊登记资料等方法分别对灾区进行症状和病例监测,采用查阅资料、目测观察法、访谈等方法对灾区进行传染病流行风险评估.结果 2007年(灾前)平武县法定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为558.31/10万,发病率前5位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肺结核病及细菌性痢疾.灾后灾区环境破坏严重,水和食物受到污染,水源性和食源性传染病(感染性腹泻、伤寒、痢疾、甲肝等)暴发的风险极高;灾民生活条件差,密切接触及飞沫传播疾病风险较大;发生狂犬病与破伤风的风险增大;短期内暂不会发生乙型脑炎和鼠疫等病媒传染性疾病流行.建立9个症状监测点,共监测14 527人次.2008年5月18-28日共报告腹泻72例、感冒72例、皮疹110例、发热19例、其他9例,灾民罹患率分别为0.36% 1.12%、0.18% 1.53%、0.09% 9.31%、0.10% 0.28%、0.17% 0.28%,均维持在较低水平. 结论 通过快速评估,灾后南坝镇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主要风险为水源性、食源性传染病、密切接触及飞沫传播疾病等,疾病监测发现,灾区灾后未出现重大传染性疾病暴发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台风造成的灾害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台风灾后容易形成疾病的暴发流行。文章以2013年"菲特"、2019年"利奇马"两起超强台风灾后系统应对为例,对台风灾后公共卫生应对关键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台风灾后迅速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传染病高危区域识别技术、疾病监测技术、疾病现场调查控制技术、健康知识传播新技术、媒体沟通技术等综合性防病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台风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为台风灾后科学防病提供依据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地震灾后黑热病疫情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趋势,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核实和处理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资料;了解各受灾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各疫区地震前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防治措施,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地震当年采取较大范围的灭犬措施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杀虫剂,病例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地震后次年,由于防治工作的松懈,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结论地震使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后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仍需做好灭犬、灭蛉工作,加强对黑热病的询诊和监测,开展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查杀和防治黑热病知识宣传,在灾后一段时间里,黑热病发生的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地震后汶川县传染病应急预防控制措施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特大地震灾害后传染病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恢复传染病网络直报,开展传染病监测,开展外环境重点部位消杀灭和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成立应急检测实验室,开展食品、饮用水卫生监测,针对儿童和重点人群开展甲肝疫苗应急接种,做好防病知识宣传。[结果]与去年同期报告数比较,2008年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数减少了68.8%。报告病例数减少较多的有:细菌性痢疾、乙肝和肺结核。汶川县震后传染病发病和症状监测相关病例以散发为主,无聚集性,发病水平总体平稳。无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结论]采取的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与大流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应对策略。方法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流行病学调查实践工作经验,提出疫情国际大流行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和方法。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的要点包括:流行病学证据及证据链,疫情事件传染源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高危人群分类管理等。提出了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加强信息收集与信息分享,加强主动监测并开展以病例为核心的线索追踪,加快疫苗研发进度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的应对策略。结论及时调整和完善应对策略,对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四川省芦山地震灾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风险,为灾后预防控制(防控)传染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采集2008—2013年4月20日灾区的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疫情分析;收集疫苗接种率数据和免疫规划服务体系受损情况,分析地震灾害对灾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生、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对甲型肝炎(甲肝)等12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防控建议。结果芦山地震灾区2012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实际接种率可能被高估。震后免疫规划服务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对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生、传播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安置点卫生条件差、疫源动物和媒介昆虫活动变化、人群流动性加大以及免疫规划服务可及性下降等。综合评估甲肝、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在灾区传播的风险较高,其次麻疹、风疹和水痘易发生局部爆发疫情。结论震后灾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应开展甲肝疫苗和麻疹一流腮-风疹联合疫苗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做好水痘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疫苗储备,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并尽快恢复常规免疫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然灾害灾后常见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控制方法和措施。方法分析灾后病媒生物危害和特点,结合相关规范标准,总结监测控制的方法及措施。结果自然灾害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媒生物的孳生繁殖,造成灾区病媒生物局部密度升高、种群结构和生态习性变化,增加了防治难度,极易导致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结论通过加强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和控制,开展风险评估,采取以环境治理和化学防制相结合的防控措施,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确保大灾后无大疫。  相似文献   

11.
张德友  马琼芬 《职业与健康》2014,(16):2328-2330
目的进一步掌握云南省寻甸县肺结核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肺结核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寻甸县2004--2012年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寻甸县2004--2012年累计报告肺结核1063例,其中发病率最高年份为2005年(为29.78/10万),最低为2008年的19.08/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22.52/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17/10万。肺结核发病年龄集中在15—40岁年龄组(61.81%);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年龄组(50.00%)。职业构成比最高的为农民(73.94%),最低的为散居儿童(0.28%);死亡病例全部为农民(100%)。结论寻甸县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该县肺结核防治工作,加强疫情监测,进一步降低肺结核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周兴亮 《职业与健康》2012,28(7):844-845,847
目的分析云南省南华县肺结核患者发病情况,探索其流行特征,为制定南华县结核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南华县2005—2010年间的可疑结核病患者2 551例进行描述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筛查发现肺结核病患者1 270例,平均发病率为88.05/1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低,为72.12/10万;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108.47/10万;2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5,P0.01)。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45~65岁之间,占66.3%;男女发病无差异;职业分布主要为民工,占91.4%;地区分布主要在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结论南华县结核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应加强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OTS)策略的落实,对高发病率地区开展普查,尽可能发现涂阳病例,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是控制结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东海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年东海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共报告427例,发病率为36.18/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春末夏初(4—7月),冬季(11—2月)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学生和儿童,占总病例数81.97%,地区以城区所在镇发病最多。结论学校和幼托机构是防控的重点场所,学生、幼托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做好常规疫苗的接种工作和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西安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为进一步规范疫情处置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西安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疫情资料,探讨疫情扩散的原因.结果 疫情共发现肺结核病例17例,发病率为2.91%.确诊病例中有82.35%的病例是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发现,且无任何临床症状.首发病例所在班发病10例,发病率为28.57%,病例数占全部确诊病例的58.82%,结核菌素强阳性率为77.14%,该班学生发病风险是其他班学生的31.43倍.首发病例所在宿舍发病5例,发病率为83.33%.首发病例所在班级和宿舍呈明显聚集性.结论 学校在出现首发病例后未对密切接触者及时开展结核菌素试验是造成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疫情处置中要强化结核菌素筛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结核病防治人员结核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南省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工作人员结核发病情况,为结核病职业感染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了解1993—2005年湖南省130个县(市、区)、14个市(州)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以及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的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的结核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率。结果本次调查1993—2005年在湖南省14个市(州)及130个县(市、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工作人员(包括专兼职人数)13686人年,流病科工作人员14823人年。结防科工作人员中共登记结核病人167例,平均发病密度为1220/10万,流病科工作人员中共登记结核病人10例,平均发病率密度为67/10万。结防工作人员结核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流病科工作人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防人员结核病发病与年龄、工作岗位、工作年限、工作场所面积以及工作人员所在的结防机构发现涂阳结核病人年平均数有关。结论结核防治人员感染结核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地震重灾区传染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18个地震重灾区各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分布规律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灾区传染病防制策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数据库报表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05—13/09—30,18个极重灾县(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8056例,死亡17人,与前3年同期比较,报告病例数下降43.32%,死亡数下降50%;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其他为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痢疾和流行性腮腺炎。结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18个地震重灾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相似文献   

17.
The Public Health-Seattle and King County (PH-SKC) Tuberculosis Control Program, with assistance from the 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CDC, is continuing to investigate an ongoing outbreak of tuberculosis (TB) disease among homeless persons in Seattle. This report describes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used to identify active TB cases and contacts at highest risk for exposure, and control measures under way to prevent further transmission of this outbreak strai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1 - 2016年抚州市肺结核的流行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为肺结核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 - 2016年抚州市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 - 2016年抚州市共报告肺结核14 47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0.74/10万,涂阳率为62.41%,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χ2 = 27.06,P<0.05)。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县(区)依次为黎川县(101.24/10万)、广昌县(83.37/10万)和南丰县(71.82/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35~69岁年龄段,占63.86%,65岁及以上老年人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177.90/10万)。病例中,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2.62∶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 = 2 448.43,P<0.05),以农民为主(占75.08%)。结论 抚州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涂阳率居高不下,老年人肺结核发病率仍然较高,农民依然为肺结核的高发人群。应重点针对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制定有效措施,以控制肺结核流行。  相似文献   

19.
黄小婵  袁薇      杨敬源  冯军  李梅  雷世光  陈慧娟  陈旭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673-3677
目的 分析2015—2018年贵州省涂阳肺结核发病的流行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全省传染性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整理2015—2018年贵州省88个县(市、区)涂阳肺结核患者登记信息和人口数据,采用ArcGIS 10.0软件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结果可视化、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5—2018年贵州省共报告涂阳肺结核45 560例,年均发病率为31.93/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居前3位地区为:安顺、毕节、铜仁市,最低为六盘水市;冬、夏季(1—2月、5—8月)为疫情高发时间,男性发病数均高于女性(发病数比为2.01∶1),农民、年龄≥60岁人群发病数最多;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介于0.069~0.254之间(2016、2017年P<0.05),热点主要在望谟县,冷点地区主要在花溪、观山湖、万山区。结论 贵州省涂阳肺结核发病存在空间聚集,应对农民、男性、老年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和高发病率及热点地区给予重点关注和政策倾斜,增加肺结核专项经费和人力资源等的投入,加大宣传教育,开展创新模式有效发现和管理患者,从而降低涂阳肺结核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global upsurge in tuberculosis (TB), fueled by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pandemic, and the increase in multidrug-resistant TB, the condit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occupational hazard for health care workers worldwide. Much of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nosocomial TB transmission stems from the USA;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isk of such transmission in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focus of this review is on sub-Saharan Africa, since this is the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TB incidence, the highest HIV incidence, the worst epidemic of HIV-related TB, and where the risk to health care workers is probably greatest. Measures used in industralized countries to control nosocomial TB transmission (ventilation systems, isolation rooms,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re beyond the resources of low-income countries. Protecti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hese settings involves practical measures relating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cases; appropriate 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relevant personal protection and surveillance of health care workers. Research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such as voluntary HIV-testing of health care workers (to enable known HIV-positive health care workers to avoid high-risk settings) and isoniazid preventive therapy for workers in high-risk settings. More resources are also needed to ensur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currently recommended measures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nosocomial and laboratory-acquired T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