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 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 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对移植物功能恢复可造成严重影响,是移植物早期丢失的主要原因。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意义。 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后规律随访的受者296例,其中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26例,阴性受者27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肾移植受后外周血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穿刺活检组织中C4d的沉积及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按Banff 2005标准结合临床相关指标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结果与结论:26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中6例(23%)移植后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270例阴性受者中19例(7%)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22例(88%)外周血清中检测到供者特异性抗体,271例无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仅1例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受者中C4d阳性率为80%,未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C4d阳性率仅为6.7%,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穿刺活检观察移植肾组织中的C4d沉积情况,可及时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有效改善移植物功能并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关键词:肾移植;供者特异性抗体;急性体液排斥反应;C4d;利妥昔单抗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8.005 中图分类号: R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25(2012)18-03249-06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 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 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 Ⅱ类IgG抗体> 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排异反应中C4d沉积的部位和意义.方法 对小肠移植患者的肠活检标本做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阳性沉积情况与小肠移植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C4d以沉积在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滤泡生发中心为主.C4d的阳性表达率与小肠急性排异反应的病理评分具有相关性,且随着评分的升高而升高(P<0.05).非排异反应阶段与可疑急性排异反应阶段则无差别(P>0.05).此外,在正常对照组和克罗恩肠病组中不表达.结论 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可能在小肠移植中也是存在的,不仅为病理医师提供了一项参考依据,更为临床医师治疗小肠移植急性排异反应补充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急性排斥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C4d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移植肾PTC C4d沉积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AHR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急性体液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沉积。26例移植肾PTC C4d弥漫性强阳性染色患者为C4d阳性组,而30例移植肾PTC C4d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光镜下记数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1)26例C4d阳性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AHR为13例,AHR+ACR为8例,ACR1为3例,ACR2为2例。30例C4d阴性患者中,AHR为1例,AHR+ACR为2例,ACR1为21例,ACR2为6例。与C4d阴性组相比,C4d阳性组难治性排斥患者较多,常需进一步干预性措施,且较多的患者对抗排斥治疗无反应,移植肾失功率高(7/26)。(2)C4d阳性组移植肾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亦明显高于C4d阴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C4d阳性无细胞性排斥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与C4d阳性+AC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4d阳性ACR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C4d阴性ACR组(P〈0.05)。结论:移植肾PTC C4d沉积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两者在肾移植AHR诊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植肾活检病理学组织学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较少。 目的:通过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采取相应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明确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2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为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22例肌酐不明原因升高。在B超引导下应用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结果与结论:穿刺组织中,除3例(1.5%)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正常12例(5.9%),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或)急性肾小管坏死28例(13.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急性毒性损伤22例(10.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12例(5.9%),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0.5%),疑为急性排斥反应29例(14.4%),急性T细胞性排斥反应34例(16.8%),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9例(9.4%),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16例(7.9%),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伴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5.9%),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3例(1.5%),高血压因素4例(2.0%),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未发现特定致病因素所致病变2例(1.0%),缺血性坏死2例(1.0%),移植后肾病复发3例(1.5%),C4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3例(11.4%),未发现患者及移植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 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 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 d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 mg/d静脉滴注,连续3 d。然后改甲泼尼龙24 mg口服1次/d,每5~7 d递减4 mg,至8 mg/d维持。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治疗。4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例8h内尿量迅速增加,2例24 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72 h后尿量迅速增加;1例选用CD3治疗48 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