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VEGF与PEDF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 retinal barrier,BRB)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后期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视网膜脱离.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任何病理改变在本质上均是体内动态平衡的失调,新生血管的形成亦然,血管刺激因素增强和(或)抑制因素减少使两者平衡失调即所谓的"血管生成开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 作为血管牛成因子与血管抑制因子的一对典型代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就二者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为DR的相关药物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除手术操作的作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诊断为PDR合并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6例(36眼)随机平均分为2组。注药组:术前1周行颞下方距角膜缘4 mm处经睫状体平坦部穿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所有注射均为无菌操作;对照组:术前未行任何玻璃体腔注药。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比较2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电凝止血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手术填充物类型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3±8)min;2例(11.1%)发生术中出血,1例(5.5%)术中必须采用眼内电凝止血;全部手术过程中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或行视网膜松解术;硅油填充2例(11.1%)。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3±10)min;14例(77.8%)发生术中出血,其中5例出血严重,8例(44.4%)术中必须采用眼内电凝止血;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3例(16.6%);行视网膜松解术1例(5.5%);硅油填充12例(66.6%)。结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减少PDR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出血率,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intravitreal bevacizumab,IVB)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联合术前3~7d给予IVB辅助治疗的严重PDR患者56例(63眼),分别于IVB及PPV术时收集两次房水,采用Cytometric Bead Array (CBA)方法测量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浓度;分析IVB后房水中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及各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IVB后3~7d,房水中VEGF浓度为(6.57±12.29)pg·mL-1,较术前(278.71±340.20)pg·mL-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8浓度为(385.60±1099.47) pg·mL-1,较术前(298.87±1005.79)pg·mL-1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6及MCP-1浓度均高于术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VEGF、IL-6、IL-8及MCP-1各细胞因子两两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PDR患者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可能是由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针对性降低VEGF浓度可以代偿性引起其他细胞因子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conbercept,IVC)治疗的ROP病例23例(46眼)。其中阈值病变11例(22眼),阈值前病变Ⅰ型8例(16眼),AP-ROP 4例(8眼)。术后随访过程中若出现病变无消退、病变加重或病变复发者,根据情况予IVC治疗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所有患眼中,行一次IVC治疗后病变消退者32眼,行二次IVC治疗后病变消退者6眼。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消退者6眼。2眼因术前合并视网膜大量出血,联合行玻璃体切割+眼内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见与药物或治疗方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ROP有效,短期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瓜氨酸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房水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行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24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无糖尿病史的患者24例纳入对照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患者房水样本中的瓜氨酸浓度,采用多重微珠免疫法检测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IL-1β、IL12-P70、IL-17A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瓜氨酸浓度与炎症因子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房水中瓜氨酸浓度分别为(17.946±11.354)μmol·L^(-1)和(28.612±7.135)μmol·L^(-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6,P<0.001)。研究组患者房水中IL-6、IL-8、IL-1β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房水中瓜氨酸浓度与IL-8含量呈负相关性(r=-0.609,P=0.036),而与其他炎症因子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PDR患者房水中瓜氨酸浓度下降,并与IL-8含量呈负相关性,提示瓜氨酸表达失调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5/2015-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患者120例120眼,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60眼。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底照相、眼压检查等一系列眼部检查。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注射雷珠单抗,对照组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4.96±3.53mmHg,LogMAR BCVA为0.82±0.21。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5.04±3.84mmHg,LogMAR BCVA为1.05±0.22。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MAR BCVA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更加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房水和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果:房水VEGF含量,PDR患者(4例)较正常人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玻璃体VEGF的含量,PDR患者(11例)较正常人(10例)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DR患者房水和玻璃体中VEGF的含量升高,在PDR的病理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Avsstin对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术中眼内填充的选择、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及疗效情况.方法 2008年7至12月,对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38例38只眼术前先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0.06ml(注射组),然后行手术治疗.选择2008年1至6月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的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47例47只眼作对照(非注射组).观察:(1)注射组与非注射组患者手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增殖膜剥除的彻底性;(2)术中需要行硅油填充的比例;(3)术后再出血、再增殖等的发生情况;(4)手术后病人的视力.结果 注射组较大量出血2只眼,5.3%;非注射组20只眼,42.6%(P<0.05).注射组医源性裂孔3只眼,6.4%;非注射组12只眼,25.5%(P<0.05).注射组增殖膜都能彻底剥除,非注射组4只眼进行膜分割,有膜蒂残留.注射组术中2只眼需要硅油填充,5.3%,非注射组11只眼需要硅油填充,23.4%(P<0.05 ).注射组术后有1只眼出现Ⅲ级玻璃体反应,非注射组有4只眼.随访期内,注射组没有再出血的病例,非注射组再出血6只眼,12.8%.注射组术后没有再增殖的病例,非注射组有2只眼因再增殖需再次手术治疗.术后视力注射组为光感至0.2,非注射组为光感至0.1,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注射组和非注射组术前术后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其P值分别为0.043和0.046.结论 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能有效控制手术中的出血、膜剥离不彻底、医源性裂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硅油填充的比例,减少术后玻璃体冉出血及增殖,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对手术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共计纳入2013-04/2014-08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治的PDR患者52例52眼。试验组23眼在玻璃体切除术前6~14 d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药0.5mg,对照组29眼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破孔、手术填充物类型、再次手术率,以及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视力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试验组70.52±26.18min,对照组99.45±27.7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t=-3.827,P=0.000);手术中出血:试验组5眼(21.7%),对照组19眼(6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892,P=0.002);术中医源性破孔:试验组3眼(13.0%),对照组15眼(5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479,P=0.004)。术中硅油填充:试验组8眼(34.8%),对照组19眼(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4,P=0.028)。玻璃体腔注射后未发生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前视力、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59,-0 .084;P=0 .103,0.933);两组末次随诊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2,P=0.010)。末次随诊视力≥0.1,试验组20眼(86.9%),对照组16眼(55.2%)。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PDR玻璃体手术可以易化手术操作,退化新生血管,减少术中出血和医源性破孔的发生率,并且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最终达到提高患者视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中首位致盲性眼病.近年来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治疗PDR取得一定成效,其可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减轻黄斑水肿,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甚至使PDR患者避免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Avastin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收集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PDR患者血清样本(注射前当天,注射后1 d,注射后7 d,注射后28 d),并以注射前当天的血清样本为基准值作为对照,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术后,所有样本血清中VEGF含量都降低,降低幅度在术后7 d达到最大峰值,术后28 d VEGF有所上升,但仍未达到术前水平。结论一次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术后,血清中VEGF含量降低并且维持相当时间,说明Avastin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因此有必要密切关注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后的系统性影响和对未注射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2只和糖尿病组24只,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链脲佐菌素60mg.kg-1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诱导,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玻璃体腔生理盐水注射组(B组)12只和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组(C组)12只,B组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每次4μL,每周1次;C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每次4μL(0.5g.L-1),每周1次。A组、B组和C组分别在4周和8周时随机选取3只(6眼)处死摘除眼球做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光镜结构及3只(6眼)做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结果各组大鼠血糖值:4周时A组(6.42±0.43)mmol.L-1、B组(30.07±3.62)mmol.L-1、C组(29.34±4.56)mmol.L-1,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A组(5.78±0.47)mmol.L-1、B组(29.81±5.58)mmol.L-1、C组(31.26±4.03)mmol.L-1,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光镜观察结果:A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B组4周时,视网膜结构改变不明显,8周时视网膜变薄,内外颗粒层变薄疏松,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减少;C组4周、8周时无明显改变。视网膜电镜观察结果:B组4周时视细胞外节膜盘模糊不清,膜盘间隙扩大,8周时视细胞膜盘间隙进一步扩大,排列紊乱,局部断裂,线粒体肿胀,并可见空泡变;C组较B组结构规则,4周时未见明显改变,8周时外节膜盘部分模糊,排列尚规则,间隙轻度扩大。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avastin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能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难度,可能与avastin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但缺乏组织病理学证据。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辅助的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PDR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严重PDR患者24例24眼,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10例10眼,单纯进行玻璃体切割术;avastin+手术组14例14眼,行玻璃体手术前2周一次性玻璃体腔注射25g/L avastin0.06ml。收集术中剥离的视网膜前膜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4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比较2组患者视网膜前膜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单细胞新生血管密度。结果单纯手术组与avastin+手术组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和眼部基线特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视网膜+++级新生血管者10眼,avastin+手术组为1眼,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单纯手术组增生膜内可见较多散在的毛细血管型新生血管,多数由单个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管腔,部分区域可见较多出血;avastin+手术组增生膜玻璃样变的成分增多,新生的毛细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CD34均呈强阳性表达,avastin+手术组400倍镜下每个视野新生血管密度为(15.40±7.42)个,单纯手术组为(8.00±3.8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02,P〈0.01);avastin+手术组单细胞新生血管密度为(1.88±1.71)个,单纯手术组为(0.45±0.5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37,P〈0.01)。结论Avastin可抑制增生膜新生血管芽的形成,阻断新生血管的发生,减轻视网膜水肿,这可能是其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晚期PDR、降低手术难度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腔内注射硅油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又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1):730-731,T006
硅油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已有 30多年历史 ,为难治的视网膜脱离病例提供了成功的希望。硅油注射入玻璃体腔后 ,在临床上已观察到不少并发症 ;但眼球的组织病理学资料 ,文献上报道不多。我院近期获 3例标本 ,现总结报告如下。例 1 男  5 9岁 玻璃体腔内注射硅油 7年后作眼球摘除。右眼因视网膜脱离而行巩膜环扎、硅油球内填充术。术后 ,视网膜仍未复位。近 3年以来 ,眼球疼痛明显 ,视力无光感。有角膜带状变性、虹膜萎缩后粘连、晶体混浊和眼球轻度萎缩。为解决疼痛而摘除眼球。例 2 男  2 2岁 硅油玻璃体腔内注射 5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辅助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80例(8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联合组40例40只眼,术前7d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再行玻璃体手术;单纯组40例40只眼,玻璃体手术术前未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观察两组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电凝使用率及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8个月,总共75例75只眼最终纳入研究,另5例5只眼因随访资料不完整未纳入研究。其中联合组38例38只眼,单纯组37例37只眼。联合组、单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4.5±10.6)、(59.4±12.5)min。联合组手术时间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联能目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电凝使用率均缕鞋赫渝哼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3)。联合组、单纯组术后平均10gMAR BcvA分别为(1.06±0.21)、(1.36±0.32)logMAR;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45)。联合组术后视力较单纯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联合组的前房二次积血、玻璃体二次积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较单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6、0.037)。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23G玻璃体切割治疗PDR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电凝使用率和医源性损伤,且能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Avastin (bevacizumab,rhuMAb-VEGF)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e,ROP)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就诊的22例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Avastin治疗的ROP患儿44只眼的临床治疗经过与疗效.所有患儿经筛查确诊后,在24 h内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 0.03 ml/次,术后3~15 d行第一次复诊,随访8~21周,平均随访时间15周.结果 AP-ROP完全退化6例12只眼,病情控制2例4只眼.全身情况较差的典型ROP患儿完全退化4例8只眼,病情控制2例4只眼.阈值期ROP患儿完全退化4例8只眼,病情控制4例8只眼.结论 对于AP-ROP患儿、典型ROP患儿,单独给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多次给药,每次治疗期限不超过药物半衰期,能控制病情,基本不需要给予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retinopathy, CSC)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02/2015-04于我院就诊的CSC患者82例82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OCT、FFA确诊,且均为单眼患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35眼和研究组47例47眼。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光动力(PDT)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PDT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次数、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平伏率和黄斑视网膜下液、黄斑中心区直径的总体积、黄斑中心区直径6mm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区1mm范围的厚度等OCT指标,以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和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患者中32眼治疗1次,3眼治疗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1.25±0.20次; 研究组中9眼治疗3次,10眼治疗2次,28眼治疗1次,平均治疗次数1.48±0.22次。两组患者治疗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9,P>0.05)。对照组患者PED平伏13眼(37%),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22眼(63%)。研究组患者PED平伏30眼(64%),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17眼(36%)。两组患者治疗后PED平伏率和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率对比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区直径的总体积、黄斑中心区直径6mm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区1mm范围的厚度等OCT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这些OCT指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这些OCT指标均明显低于各组治疗前,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最佳矫正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mo时研究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无效6眼,好转15眼,显效8眼,治愈6眼,总有效率为83%; 研究组患者中无效3眼,好转8眼,显效20眼,治愈16眼,总有效率为9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CSC合并PED患者治疗中玻璃体注射抗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联合低剂量PDT在平伏PED,促进黄斑视网膜下浆液吸收,降低黄斑视网膜厚度,改善视力方面优于单一PDT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房水细胞因子的改变及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DR患者的临床资料,列为观察组。另纳入单纯性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共纳入观察组4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空腹血糖(FB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1.040,P<0.001)。观察组患者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984,P<0.001)。观察组患者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8.860,P<0.001)。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观察组患者FBG水平与房水VEGF及TNF-α水平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DR患者房水高表达VEGF及TNF-α且与血糖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 对18例(22眼)PDR患者行常规平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并根据病情分别联合晶状体摘出或超声乳化、剥膜、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硅油填充、巩膜环扎等附加术式。结果 随访4—22个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16眼(72.7%),脱盲率59.1%,脱残率9.1%,解剖复位率86.3%;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但已引起黄斑变形的患眼其术后视力改善好于已累及黄斑的。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仍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威胁到黄斑或导致黄斑变形时早期手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