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静脉内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两种疗法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03~2006年间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IVIG 3 d疗法[0.4 g/(kg·d),连用3 d];治疗组(52例)采用IVIG 1 d疗法[1 g/(kg·d),单剂静脉滴注],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48 h、72 h血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降低(P<0.05),黄疸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结论 1 d疗法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3 d疗法,采用IVIG1g/(kg·d)单剂静脉滴注是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更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维生素E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新生儿血清维生素 E(以下简称 E)浓度。测得59例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硬肿症、溶血症及早产等新生儿血值为2~3μg/ml,普遍低于4~5μg/ml 婴儿血 E 指标。以单剂量20mg/kg 口服给药,测得新生儿 Et1/2(e)为32小时明显长于成人的7~12小时,t1/2(a)为12小时,表明口服后需一定时间在体内进行分布。我们推荐适宜的给药方案为:每72小时口服20mg/kg,可使峰浓度为2.0~2.5μg/ml,谷浓度大于0.5μg/ml。  相似文献   

3.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健平  刘义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920-923
目的探讨不同的红霉素给药方案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分析红霉素有效性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36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随机分为A组,予红霉素5mg/(kg·次),qd;B组,予红霉素5mg/(kg·次),q12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霉素血药浓度。结果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红霉素用药第1天的血药浓度均低于第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为1.91±0.85μg/mlvs.3.36±2.26μg/ml;B组2.07±0.81vs.2.98±1.27μg/ml,P均<0.01)。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出生体重、血药浓度等16个因素与红霉素有效性均无关(P>0.05)。结论不同的红霉素给药方案均有一定疗效,红霉素给药第1天的血药浓度低于第5天,不同给药方案与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戊酸快速静脉给药治疗 2岁以下婴幼儿频繁癫疒间 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2 0例频繁癫疒间发作的 2岁以下婴幼儿 ,应用丙戊酸负荷量 (2 0mg/kg ,5min静脉推入 ,静注速度为 2 4~ 6 0mg/min) ,维持量 [5mg/ (kg·h)用 5h],巩固量 [1mg/ (kg·h)用 5~ 10h],进行快速静脉给药治疗 ,用药前后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肝功能、丙戊酸血浓度及血氨 ,综合判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有效率 85 % ,给药期间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个别患儿负荷量后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上升 ;肝功能、血氨均在正常范围 ;丙戊酸血浓度波动在每毫升 (97 8±2 8)~ (10 1 5± 2 5 ) μg之间。 结论 应用所制定的丙戊酸负荷量 维持量 巩固量快速静脉给药法可以较为安全有效地控制 2岁以下婴幼儿的频繁癫疒间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用法静脉免疫球蛋白 (IVIG)对川崎病 (KD)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以寻求最佳方案的IVIG治疗KD。 方法  对我科近 8年收治的KD分别给予 3种不同方案的IVIG加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 3组患儿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情况 ,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IVIG 2 g/kg和 1g/kg一次使用的疗效均明显优于IVIG 40 0mg/(kg·d)连用4d的方案 ;而IVIG 2g/kg和 1g/kg 2组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IVIG一次性使用比连用数天更能有效地减轻KD患儿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我国宜用IVIG 1g/kg一次性使用来治疗KD患儿。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ITP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以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三种方法治疗重度ITP的疗效 ,应用方法以对入院时PLT≤ 2 5× 1 0 9 L、出血倾向明显的 93例患儿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 31人。联合组 :静滴丙种球蛋白 4 0 0mg (kg d) ,连用 5天 ,同时静滴地塞米松 1 5mg (kg d) ,连用五天 ,第五天起口服强的松2mg (kg d) ;地塞米松组 :静滴地塞米松 1 5mg (kg d) ,连用五天 ,第五天起口服强的松 2mg (kg d) ;丙种球蛋白组 :静滴丙种球蛋白 4 0 0mg (kg d) ,连用 5天 ,连续监测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丙种球蛋白组、地塞米松组使PLT≥ 50× 1 0 9 L时间分别为 1 9± 1 1天、2 9± 1 2天、4 1± 1 4天 ;≥ 1 0 0× 1 0 9 L时间分别为 3 9± 1 4天、5 1± 1 5天、7 6± 1 7天 ;PLT的峰值 (× 1 0 9 L)分别为 370± 1 33、30 5± 1 2 1、2 1 1± 78。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重度ITP比单用其一任何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迅速、显著。  相似文献   

7.
二次白消安腹腔注射致小鼠精子再生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小鼠精子再生模型.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白消安(单剂10 mg/kg、20 mg/kg和间隔24 d二剂10 mg/kg)小鼠腹腔注射,分别于给药后第一、二、三、四、六、八周取材,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二次给药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生精细胞Ki-67表达,TUNEL标记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结果 间隔24 d二剂10 mg/kg白消安对生精上皮的损伤效应介于单剂10 mg/kg和20 mg/kg之间.第二次给药后2周,生精上皮仅基底部残留以单个型精原细胞(As型)为主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第三周As型精原细胞增多;第四周分化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出现;6~8周出现精子发生,生精上皮结构逐步恢复正常.二次给药后1~2周生精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后逐步下降,至第六~八周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精原细胞Ki-67阳性率在第一~二周最低,在第三周最高,第四周开始下降,第六~八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间隔24 d二次白消安(10mg·kg-1·次-1)腹腔注射可建立小鼠精子再生模型,诱导凋亡为白消安致生精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二次给药后3周主要为精原干细胞增殖期,4周为分化期,6~8周为精子发生恢复期.  相似文献   

8.
为寻求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最佳方法 ,将我院自 1 996年 1 1月以来收住的 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A组应用小剂量 IVIG,即 0 .4g/ (kg·d)连用 2天 ;B组应用大剂量 IVIG,即 0 .4g/ (kg·d)连用5天。结果显示 :小剂量 IVIG与大剂量 IVIG治疗 ITP的疗效相当。小剂量 IVIG可以替代大剂量 IVIG作为 ITP患儿的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ABO溶血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出生后2 d内确诊的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单剂组(70例)和多剂组(66例),单剂组静脉滴注IVIG 1 g/(kg.d),1 d;多剂组剂量500 mg/(kg.d),共3 d。生后第42天随访血红蛋白及生长发育等情况。结果单剂组需要双面光疗时间较多剂组短(P<0.01),两组患儿第42天血红蛋白水平、贫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儿均不需换血治疗,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单次大剂量IVIG(1 g/kg)治疗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是一种高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IVIG)不同方法治疗ABO溶血病的疗效。1 7例病人分 2 5gIVIG用 1天组 7例和 1 2 5gIVIG用 2天组 1 0例 ,两组均保持原有的综合治疗。结果显示 ,治疗第二天 ,2 5g组血总胆红素下降 75 2± 1 9 7μmol L ,1 2 5g组下降 2 5 5± 1 1 7μmol L ,P <0 0 0 1。治疗第四天及第七天分别下降 1 2 2 1± 7 4μmol L、81 8± 0 4μmol L及 45 5± 49μmol L、1 1 8 6± 2 1 μmol L(P <0 0 0 1和P <0 0 5)。因此 ,2 5g组 (即IVIG 70 0mg~ 1 0 0 0mg kg)只用 1次疗效优于同剂量分次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小儿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 (CTX)冲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激素耐药病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CTX治疗 15例激素耐药PNS患儿 ,CTX 8~ 12mg/kg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2d为 1个疗程 ,每 2周应用 1疗程 ,共用 4~ 6疗程 ,累积剂量 6 0~ 12 0mg/kg。并应用ELISA方法测定给药前后血清sIL 2R水平。结果  15例激素耐药PNS患儿中 8例完全缓解 (5 3 3% ) ,1例部分缓解 ,总缓解率 6 0 0 %。 8例完全缓解者中 6例持续缓解 (2例 >2年 ;4例 >1年 )。CTX冲击后缓解病例血清sIL 2R水平下降。结论 CTX冲击治疗激素耐药PNS疗效较好 ,血清sIL 2R可作为监测用药效果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043 947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川崎病 40例疗效观察 /孙 琳…∥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 0 0 3 ,2 0 (6) .-4 5 1A组 40例 ,用参附注射液 1mg/ (kg· d)加10 %葡萄糖液 80~ 2 5 0 ml静滴 ,1次 / d,7d1疗程 ,连用 1~ 2个疗程 ;B组 3 8例 ,用冻干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 2 g/ (kg· d) ,用 1次或 1g/(kg· d)连 2 d。 2组均给予阿斯匹林、维生素 C、E等口服。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 95 .0 % ;B组总有效率为 95 .2 % ,2组无显著差异。 (张 旭 )0 43 948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9例临床分析 /郭晓理∥南通医学院学报 .-2 0 0 3 ,2 3 (4 )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提出最佳的IVIG治疗建议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儿1 682例的临床资料,男1 064例,女618例;发病年龄0.1~18.8岁,平均(2.57±2.33)岁.其中1 533例(91.1%)使用IVIG治疗,方案包括①1 g/kg×1次;②2 g/kg×1次;③0.4~0.5 g/kg×5次;④1 g/kg×2次;⑤2 g/kg×2次;⑥不规则治疗.IVIG治疗的时间窗包括:①病程1~4d;②病程5~10 d;③病程>10 d.结果 在1 533例IVIC治疗的KD患儿中,CAL总发生率为20.74%.与此相比较,CAL发生率明显降低者如下:①在病程5~10 d应用IVIG治疗1 g/kg×2次的KD患儿,其CAL发生率为12.06%;②病程5~10 d应用1 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5.00%;⑧病程1~4 d应用1 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28%;④病程5~10 d应用2 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71%.相反,以下几种情况CAL发生率明显高于CAL总发生率:①在病程10 d以上应用IVIC者;②使用IVIG 2 g/kg×2次(因使用1次后效果不佳而再次使用);③其他不规律使用IVIC者.结论 在IVIC治疗KD、减少CAL方面,以病程5~10 d使用IVIG 1 g/kg×2次效果最佳;但考虑经济因素和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在病程10 d以内使用IVIG 1 g/kg×1次亦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035263我国儿t坏死性增生性琳巴结病/邓燕艺…//中国小儿血液一2003.8(3)一137~140 0352‘4不同荆t.脉免位球班白治疗川崎病“例疗效观察/张茜…//福建医药杂志一2003.25(2)一49~50 65例均为发病后10d内确诊的川崎病(KD)患儿,其中35例给免疫球蛋白(IVIG)2创kg单剂静滴.另1组30例组Ivleo.49/(kg·d),连续sd静滴.其余治疗相同。结果:IVIG单剂组在退热、粘膜充血与手足肿胀及皮疹消退时间上均比IV】G小剂蚤5d组短(尸<。.01).2组的冠脉扭害率相近,2种给药方法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表1参4(何燕) 。352‘5川的病71例诊治观案与随访/周燕明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特比澳(rhTPO)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ITP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O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儿童ITP的疗效。结果全部病例用药前中位血小板计数为4(0~39)×10~9/L,用药后中位血小板计数最高值为116 (5~993)×10~9/L,血小板升至最高值的中位时间为8(1~14)天。疗效完全反应率55%,有效率28%,总有效率83%。治疗前95%患者有皮肤/黏膜出血,治疗第15天降至11%。未观察到与rhTPO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rh TPO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儿童ITP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苯巴比妥药代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应用首剂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24小时后再以4mg/kg·d,分2次肌注,共7天。测定首剂后即刻、4h、12h及24h血药浓度值以及肌注7天后24h、48h、72h的血药浓度值。结合临床表现的变化改善,证明以此给药方案,苯巴比妥首剂静脉注射后即刻和4h血浓为19.21±3.06μg/ml和17.98±2.62μg/ml,已为有效血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LEV)单药治疗小儿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该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LEV单药治疗的32例癫癎患儿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随访研究,起始量每日10 mg/kg,每1周增加上述剂量1次,3~4周增加至维持剂量每日20~60 mg/kg,平均剂量为每日35 mg/kg。结果:LEV 单药治疗32例,失访1例,其余随访均在3个月以上。 80.6%(25/31)患儿发作减少≥50%,70.9%(22/31)患儿无发作,16.1%(5/31)患儿因发作控制不满意或者加重而停药。不良反应包括情绪异常19.4%(6/31),乏力6.5%(2/31),嗜睡6.5%(2/31),皮疹3.2%(1/31)。上述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在1~4 周内自然消失或者减量后消失,未导致停药,未发现过敏以及血液、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LEV用于癫癎患儿(包括<4岁的婴幼儿)的部分性发作及全身性发作的单药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用于儿童单药治疗的广谱抗癫癎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有效控制年龄依赖性癫性脑病 (ADEE)的理想药物。方法 选择ADEE患儿 48例 ,其中 2 1例初治单用托吡脂治疗 (初治组 ) ;传统一线抗癫药 (AEDs)治疗效果不佳 2 7例添加托吡脂治疗。结果 托吡脂早期单药治疗完全控制发作 11例 ,添加治疗 4例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单药治疗显效时间 12 .2 8± 7.0 6d ,有效剂量 3± 1.3 7mg/ (kg·d) ,较添加组 3 3± 11.98d、6.78± 2 .0 4mg/ (kg·d)显效快、有效剂量小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TPM治疗ADEE早期单药较添加效果好 ,ADEE一经确诊可早期选择TPM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