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炼30年来针对叶天士温病理论与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成果,为深入叶氏温病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叶天士"、"叶桂"、"温热论"、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叶氏生平、温病学理论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博硕士论文,汇总叶氏生平及温病学术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特征,把握研究发方向。[结果]中医界学者对叶氏生平、著作、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温病治法等内容从不同视角作了广泛研究,对温病学说核心内容的阐析以及温病临证思维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基于现有叶氏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叶氏生活年代社会背景资料研究叶天士诊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具有较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整理总结了叶天士对虚损的治疗大法。认为分病位之上、中、下,别阴阳之偏盛偏衰,是叶氏辨治虚损的基本思路。重视调补中、下,尤重甘药培中,是叶氏理虚的基本治法。甘寒濡润,血肉填精和温润补阳,则是叶氏在理虚用药方面的创新和发明。叶氏理虚之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所撰写,后由其门人辑录整理而成的中医临床重要著作,集中展示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叶氏治疗血证医案很多,分别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著作中。从其医案来看,叶氏治血巧用经方,治法灵活多样,用益气健脾法、补益肝肾法、甘缓益营法、疏肝治中法等治血,并强调辨证论治、扶正固本,颇能启发后世之人。本文结合叶氏医案,对其治血特色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叶天士治疗肺系疾病的593个医案中的药物进行研究,发现叶氏治疗肺系疾病的基本规律,叶氏临证时注重调理气机升降出入平衡,用药时时注重调畅气机,通过准确辨证与合理配伍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文章简要介绍了叶天士治疗肺系疾病时运用杏仁的主要配伍,杏仁为叶氏治疗肺系疾病的主药,在593个医案中,杏仁应用频次达265次,居各药之首。叶氏将杏仁灵活巧妙地与他药配伍,广泛运用于咳嗽、失音、肺痹、哮、喘、风、寒、风温、温热、暑、湿、燥、痰、痰饮等病证中。通过对这些配伍进行研究,发现叶氏治疗肺系疾病运用杏仁时总不离宣降肺气、燮理气机之法。  相似文献   

5.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西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重剂、温热之药;东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轻剂、清凉之品;中部之人患痹证,当因地制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痹证的现代研究,基于中医地域医学特色,探讨不同地域痹证的辨证及治疗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毒立论"治疗痹证,毒为痹证发生的外部原因,虚为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瘀为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毒、虚、瘀"在痹证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亦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治疗上,灵活应用"解毒、补虚、祛瘀",痹证急性期,当以解毒为先,兼以祛瘀,酌加补虚之品;痹证缓解期,以祛瘀为重,兼以解毒,补虚扶正以驱邪外出,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痹证辨治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痹证辨治纲领四点,并结合临床分急性痹证、慢性痹证论治.强调了通络散在慢性痹证之顽痹治疗中的独特作用.提出"广络原野"治疗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治燥医案散见于《临证指南》、《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书中。“但叶氏之书,本不易读。”加上吴瑭生平最推崇叶氏之学,唯谓叶氏“不识燥证”,人多信之,致如叶霖所说:“今之医士,畏难而乐易,避深而就浅,日习《温病条辨》、《温热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历代医家医案中对痹证病因、病位、发病时间记载的规律性,指导临床治疗,从历代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库中收集治疗痹证的医案,对病因、病位、发病时间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医案所记载痹证病因与传统中医理论存在一致性,痹证发病病位与治疗药物的归经及脏腑辨证结果存在一致性,痹证发生发展与时间关系紧密,说明中医理论对痹证的认识与临床实践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用叶氏"卫气营血"的理论,可以辨别端正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则、说明传变。叶氏"卫气营血"理论的出现,使温病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叶氏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无论从对营卫的认识,还是对"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法则与遣方用药方面都对仲景学说有所继承,同时叶氏通过对孙思邈、刘河间以及其他诸多医家学术思想的借鉴,又发展了仲景学说,形成了指导温病诊疗的独特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痹证,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或累及脏腑等特征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自《内经》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先河,后世医家对痹证可谓一脉相承,不断补充,并逐渐形成痹证学科。对痹证理论的不断补充,虽然丰富了痹证的内容,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造成了痹证的辨证方法繁乱复杂,有学科无体系。临床对于痹证,大抵按病因、病位、病性进行相应的治疗。此方法注重辨证论治,但缺乏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2.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以促痹证之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3,(9):1305-1306
目的:总结袁占盈教授治疗痹证的经验。方法:通过对典型病案进行浅析,总结袁教授治疗痹证的经验。结果:袁老将痹证的病因病机为正虚邪痹,正虚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主张从虚论治痹证,或补气兼以祛邪、或养血兼以祛邪、或滋阴兼以祛邪、或温阳兼以祛邪。结论:袁占盈教授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为吴门医派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分析研究,系统整理叶氏对络病学说的认识及其在内伤杂病临床应用的经验。叶氏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点,阐明了络病的病因病机,并在前人基础上创辛香通络、化瘀通络、虫蚁搜络等治疗大法与方药。深入研究其络病学说对提高辨治疑难杂证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氏医案存真》一书,是我国医学大师叶天士的家传验案,其辨证之精,用方之巧,较叶氏门人华岫云所辑之《临证指南医案,尤多神奇之处,故本书堪称医案中之精华,为业医者不可不读之书》。本书作者是:成都中医学院彭宪彰,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特从《叶氏医案存真》一书中选出一百案原著,逐一加以校释。作者并于各别医案之注后,附自己平时用叶氏本书之理论、治法与方药于临床,收到较好效果之典型病案,约十余例,以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消渴病痹证的重要病因病机虚、瘀、浊、毒。[方法]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消瘅和痹证的条文与《金匮要略》中的相关理论,探讨虚、瘀、浊、毒在消渴痹证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同时,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医案进一步说明祛浊化毒、扶正补虚、活血化瘀之法在消渴病合并痹证治疗中的应用。[结果]虚、瘀、浊、毒能很好地体现消渴痹证的病机,虚、瘀、浊、毒在消渴病痹证衍化过程中是联动的整体,桂枝芍药知母汤论治消渴痹证符合虚、瘀、浊、毒的的病机。[结论]消渴痹证的病机为虚瘀浊毒,全面认识四者在消渴痹证发病中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叶氏正骨十步手法联合射频热凝靶点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LSS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叶氏正骨十步手法联合射频热凝靶点治疗,对照组采用叶氏正骨十步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临床疗效、脊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脊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氏正骨十步手法联合射频热凝靶点治疗DLSS优于单纯正骨疗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阶段痹证多数呈现慢性迁延性的发病现状,从该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的角度,提出与论证了内伤因素致痹、痹证入络多于在经、热性痹证多于寒性痹证的三大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治疗痹证方剂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治疗痹证的方剂,利用SPSS Clementine软件,采用软件内置的Apriori算法对筛选方剂进行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1311首痹证方剂,涉及中药672味。对其中使用频率大于100次的42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对配伍组合为没药、乳香,赤芍、当归和杜仲、牛膝等;常用三味药物组合为牛膝、川芎、当归,肉桂、川芎、当归和羌活、川芎、当归等。结论:通过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痹证方剂进行挖掘,可以得到痹证治疗的一些常用药物组合以及发现一些新的药物组合,对于开拓痹证临床组方用药思路,提高痹证临床治疗水平和效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叶氏郁证理论以肝郁为中心,气郁为肝郁之始因,由肝郁累及其他脏腑之郁,由气郁而致痰、湿、食、血诸郁,久郁则化火伤阴,其治法也因之而异,在于临证灵活运用,叶氏选方用药法度更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