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报道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军事医学科学院1965年至1980年15年间2400例瓣膜换置术的经验。 2400例手术中,单瓣换置1586例(66%),其中主动脉瓣换置术(AVR)567例,二尖瓣换置术(M-VR)1015例,三尖瓣换置术(TVR)4例;双瓣换置714例(29.5%),其中 AVR+直视二尖瓣交界切开术(MC)17例,MVR+三尖瓣瓣环成形术((TA)  相似文献   

2.
1977年10月1日至1982年9月30日间,参加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瓣膜性心脏病协作组的13所医学中心为575例男性患者施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394例患者随机采用Hancock猪瓣(HC瓣,196例)或者Bjork-Shiley圆碟瓣(BS瓣,198例)作AVR,自1978年起主动脉根部较小者不再剔除而随机采用小号(21或23mm)瓣口改良型HC瓣(57例)或者小号BS瓣(53例)。181例患者随机采用HC瓣(93例)或者BS瓣(88例)作MVR。AVR组152例(39%)同时作冠  相似文献   

3.
自1981年8月至1984年7月间,意大利Padua大学医学院为55.7±13(13~75)岁84例患者植入97只Hancock异种心包瓣(H瓣);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7例,主动脉瓣置换(AVR)54例,MVR+AVR13例。1985年7~9月间对手术存活者重新进行评价。手术死亡8例:MVR组1例,AVR组4例,MVR+AVR组3例。76例存活者随访2.4±0.9(0.5~4.1)年,累计随访167人年。人寿保险统计晚期总死亡率为每人年3.6±1.4%。人寿保险统计术后4年存活率:AVR组为95.4±3%;MVR组为74.7±16.5%;  相似文献   

4.
1978年3月至1986年3月间,Los Angeles市Cedars-SiImi医学中心为63±4(2~89)岁的527例病人植入低架双叶的St.Jude瓣590只。其中主动脉瓣替换(AVR)232例,二尖瓣替换(MVR)232例,AVR+MVR63例。除3例急诊手术外,所有病人均作心导管检查。40岁以上者加作冠状动脉造影。269例病人同时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例病人同时施行其它手术:左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根部替换,二尖瓣、三尖瓣修复术等。A组493例(94%)术后72小时开始华法令抗凝,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对照值的1.5~2.5倍。B组19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71~1975年间采用戊二醛储存的猪主动脉异常瓣为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单纯置换二尖瓣(MVR)者243例,单纯置换主动脉瓣(AVR)者167例,双瓣置换者51例。术后没有常规长时间给抗凝药。AVR、MVR和双瓣置换组手术死亡率分别  相似文献   

6.
二尖瓣病变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是在二尖瓣置换术(MVR)的同时作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双瓣置换术(DVR),还是在MVR同时作主动脉瓣成  相似文献   

7.
巨大左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巨大左室(LVEDD≥70mm)病人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施行瓣膜置换术的19例巨大左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前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6.6±1.36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57.3±2.07mm;术前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行二尖瓣置换(MVR)+三尖瓣成形术(TVP)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例,MVR+AVR+TVP术6例,BENTALL术3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及早期死亡;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9例,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12例,室性心律失常7例;出血1例;肝功能不全10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适应症的正确把握和合适的手术时机,良好的心肌保护措施,及时准确地围手术期的术后处理是巨大左室瓣膜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特点。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共对16例老年患者(60~69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AMVR)4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16例患者均置换机械瓣。结果本组早期生存15例(93.8%),死亡1例(6.2%);出院后随访2~76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2例,Ⅱ级3例。结论随着心肌保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的成熟完善,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来大量报道指出,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及二尖瓣置换术(MVR)的预后与患者左室功能有密切关系,故本文拟就AVR、MVR手术前后左室功能情况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作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93~1995年,我们对56例患者于体外循环(CPB)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0例,女36例;年龄3~58岁;体重12~77kg,体表面积0.58~1.82m~2。术后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28例,肺动脉狭窄(PS)2例(合并导管1例),右室双出口2例,法乐氏三联征(F_3)1例,法乐氏四联征(F_4)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6例,MVR+AVR(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手术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经胸正中切口显露心脏,肝素化后经升主动脉和上 、下腔静脉插管建立CPB,中度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79年6月至1987年12月共行换瓣术475例,早期死亡60例,其中12例死后尸检证实为瓣膜血栓栓塞,占死亡率之20%。12例中 MVR10例,AVR 及 AVR+MVR 各1例,生物瓣2例,倾斜型机械瓣10例.术前心功能Ⅲ级8例,Ⅳ级4例。心胸比率0.6~0.8。B 超示左房41~69mm。9例房颤,5例术中证实左房血栓形成。术后10例发生心低排出量综合征,9例心律紊乱,10例听诊瓣膜音欠清脆。4例在术后5~24小时内即开始抗凝治疗,5例24小时后进行抗凝,3例在抗凝治疗前已死  相似文献   

12.
病人与方法 1988年1月~1994年12月间241例再次施行二尖瓣替换术(MVR)。54例术中保留腱索(腱索组),187例不保留任何瓣下结构(无腱索组)。76例同时替换主动脉瓣,167例单作MVR。15例替换双瓣者保留腱索。初次与再次NVR间隔(8.6±  相似文献   

13.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标准并分别确定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双瓣置换(DVR)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658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随访,分析随访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总结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抗凝强度范围,即最佳抗凝强度标准。结果 完成随访1508例,随访率91.0%,随访(0.08~5.08)年,平均随访(3.8±1.3)年,随访总人年数为5731.9。随访INR 2.13±0.56,口服华法林剂量(3.09±0.85)mg,发生血栓栓塞66例(1.17%人年),抗凝有关的出血115例(2.02%人年),总事件发生率为3.24%人年,其中INR于1.3-2.3(AVR:1.3~1.8;MVR及DVR:1.8~2.3)范围内出血和总事件发生率最低(P<0.001)。结论 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抗凝强度控制在INR1.3~2.3范围(AVR:1.3~1.8;MVR、DVR:1.8~2.3),可以减少口服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 76例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 ,并介绍此类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行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6例。男 6 1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5 6岁 ,共移植旁路血管 117支 ,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 (AVR) (1~ 3支桥 ) 2 5例 ,二尖瓣置换 (MVR) (1~ 4支桥 ) 31例 (MVR TVP 3例 ,MVR AVR 2例 ) ,双瓣置换 (BVR)(1~ 3支桥 ) 18例 (BVR TVP 2例 ) ,及MVP (1支桥 ) 1例 (MVP TVP 1例 )。 6 7例瓣膜病理改变为风湿性瓣膜病变 ,9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或先天性畸形。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6例 (7.89% )。 6 3例患者有术后远期随访记录 ,随访率 90 % ,平均随访 2 6 .8个月 ,6 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1例远期死亡 (术后 9个月死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结论 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性高于单一手术 ,术前心肌梗塞中、心功能、EF、体外循环时间和动脉阻断时间与手术死亡率相关。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和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儿童人造瓣膜换置术的死亡率比成人高。与儿童有关的因素还包括:体格生长与瓣膜大小的关系;目前尚缺少耐用60~70年的人造瓣膜;血栓栓塞和抗凝与创伤引致出血的危险。几年前推荐的经戊二醛处理的猪瓣似乎解决了儿童瓣膜换置中的某些困难。近年来,作者对大多数儿童选用猪瓣施行瓣膜换置术,显著地扭转了儿童瓣膜换置的临床效果。本文分析过去几年(1967~1978)中儿童与青少年机械瓣与猪瓣换置的效果。方法:病人按换置机械瓣或猪瓣进行分组,每组24例,年龄在2~18岁之间,机械瓣组的平均年龄为13(1/2)岁,猪瓣组为12(1/2)岁。年龄在8岁以下者,猪  相似文献   

16.
近15年,心脏手术对降低成人缺血与瓣膜心脏病死亡率和病残率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但80岁以上病人手术的结果尚无报道。作者医院于1980年1月至1983年6月间施行心脏手术2065例,其中80~89岁者25例(1.2%)。60%病人有左室肥厚,56%有心衰,72%有心脏扩大,6例(24%)有明显左室功能不全,7例(28%)射血分数为0.4~0.5,平均心功能为3.4级。施行心脏手术的原因;19例(76%)因胸痛、呼吸困难或两者兼有,4例为急性心叽梗死并发症(2例为室缺,2例为显著二尖瓣闭锁不全),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所致晕厥与二尖瓣回流伴心悸各1例。8例施行AVR CAB,7例CAB,4例MVR CAB,6例为其他类型手术。1例87岁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后乳头肌断裂术中死亡。92%病人有术后并发症,一半为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充血性心衰,但正规药物治疗能得到适当控  相似文献   

17.
1979年6月到1992年8月间39例患者采用St.Jude双叶瓣替换三尖瓣,St.Jude双叶瓣27~33mm,手术年龄46±11岁(17~68)岁,其中6例为单纯的三尖瓣替换术(TVR),其余同期或以往行三尖瓣替换术(MVR)和/或主动脉瓣替换术(AVR)。三尖瓣病变为瓣交界融合狭窄4例,其余35例均  相似文献   

18.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病程长,术后需终身服用药物,所以对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今后生活和心理都需要健康教育。我科自2002年7月起对65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实施了系统规范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自2002年7月~2005年7月我科共行瓣膜置换术65例(男26例,女39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5·6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7例(MVR),三尖瓣置换术1例(TVP),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AVR),MVR AVR 20例,均健康出院。2阶段性健康教育内容2.1由于患者病程长病情逐渐加重,加之手术创伤大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原因,入院后均有不…  相似文献   

19.
<正> 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证明猪瓣极少形成血栓,血液动力学性能良好,但遗憾的是耐久性差。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猪瓣膜移植术患者瓣膜功能丧失及再手术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病人:1970年3月至1981年12月该院有574位瓣膜替换术患者出院。其中单纯主动脉瓣替换(AVR)161人;单纯二尖瓣替换(MVR)413人。所用瓣膜是经戊二醛保存的Hancock猪生物瓣。对病人随访时间为2~13.6年(平均5.6年)。随访累加时间是3 177病人年(AVR组756病人年,MVR组2 421病人年)。随访到1984年3月的占97%。  相似文献   

20.
继发性三尖瓣扩张或关闭不全易被临床忽视,该文研究了继发性三尖瓣扩张或关闭不全的手术时机和及时手术修复的重要性. 方法1989-2001年期间,施行二尖瓣置换(MVR)311例,依据是否合并三尖瓣手术分为两组,A组为单独MVR(163例),B组为MVR+三尖瓣环成形手术(148例).三尖瓣环成形术的指征是不论有无三尖瓣返流(TR),只要三尖瓣环直径超过正常的2倍(≥70mm),即可行三尖瓣环成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