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或晚期抢救性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S的给予时间分为早期组(出生2 h内)48例和晚期组(出生2~12 h)51例,观察2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气漏(肺间质气肿、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PDA、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方面的变化.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机械通气时间[(4.14±1.88) d vs (5.84±3.36) 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氧疗时间[(5.84±3.36) d vs (8.05±5.4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早产儿的病死率:早期组为6.25%、晚期组为5.88%,出生12 h内不同时间给予PS对病死率无影响(OR=1.07,95% CI 0.21~5.56,P=1.00).早期组BPD的发生率8.7%,低于晚期组16.0%,但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13~1.74,P=0.36).其他并发症如气漏、肺出血、PDA、NEC、严重IVH发生率,2组患儿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 早期抢救性给予PS能显著减少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降低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2001年3月~2002年6月我院产科出生早产儿22例;胎龄29~32周;体重1050~1720g。将其分为预防组10例,治疗组12例。预防组于生后30min内即从气管插管内滴入PS(Curosurf,120mg),用药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辅助呼吸;治疗组于确诊RDS后应用PS,方法同预防组。结果预防组CPAP辅助呼吸时间、鼻管法氧疗时间明显缩短;PaO2、PaCO2、pH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预防组均存活,不用机械通气,无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结论应用PS预防早产儿RDS,可减轻病情,避免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及后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RD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情况分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组(固尔苏组)和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组(珂立苏组),两组诊断RDS后均予以气管插管给药.比较两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前后血气指标、CPAP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 固尔苏组36例,珂立苏组32例,两组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6h、24 h的PaO2、PaCO2和pH值与用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尔苏组应用CPAP时间短于珂立苏组[(98.8±15.2)h比(113.6±13.0)h,P<0.05].两组患儿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颅内出血、肺气漏、呼吸机相关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RDS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患儿CPAP时间缩短,临床上可综合考虑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4.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PS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首次剂量200mg/kg,重复剂量100mg/k9,用1~3次。给PS后5~15分钟PaO_2显著上升,随后可调低吸入氧浓度(FiO_2)和平均气道压(NAP)。治疗后5.5±0.8小时胸片即见改善,40.2±16.5小时胸片基本恢复正常,治疗组0~3天及总死亡例数比对照组低。结果显示猪肺PS对NRDS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ioryDistressSyndrome,NRDS)病死率甚高,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缺乏所致。80年代自日本首次报道应用牛PS治疗NRDS获得成功以来,使NRDS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现将应用人工合成PS治疗18例NRDS的体会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自1996年6月至1998年1月收治的18例NRDS患儿。男14例、女4例;胎龄27~36周(平均30.7±2.6周);出生体重770g~1900g(平均1400±350g);1分钟Apgar评分≥8分7例,4~7分6例,≤3分5例;多胎(2胎以上)6例,前置胎盘4例。接受… 相似文献
6.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的疗效.方法 将66例ARDS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S制剂猪肺磷脂注射液1剂.观察二组肺氧合功能改变.对二组患儿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天数、用氧天数和呼吸机参数[包括吸气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呼吸道压(MAP)和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经PS治疗后,Pa(O2)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雎比值[a/A p(O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氧合指数(O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观察组呼吸机参数PIP、MAP和Fi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具有显著件差异(Pa<0.005);观察组PEE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用氧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PS替代治疗能明显改善ARDS新生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缩短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分析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猪肺磷脂注射液(猪 PS)与国产牛肺表面活性剂(牛 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以便科学选用。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随机选用猪PS和牛PS治疗的180例Ⅳ级NRDS患儿(每组9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胸片及不同时段血气分析结果改善、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猪PS组有效率(97%)高于牛PS组(83%)(P<0.01);猪PS组治愈率(84%)亦高于牛PS组(66%)(P<0.01);猪PS组气胸发生率(3%)低于牛PS组(7%)(P<0.05);猪PS组住院时间(21±4 d)较牛PS组(23±4 d)短(P<0.05);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Ⅳ级NRDS猪PS优于牛PS。 相似文献
8.
晚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晚期(出生24h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NRDS)肺功能和呼吸机参数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NRDS患儿晚期通过气管插管一次性分左侧、右侧、头低脚高、平卧4个不同体位注入PS,100~150mg/(kg.次),每一体位缓慢注人所需药量的1/4,抽出细管,手控通气,为减少药液损失,除有明显的呼吸道阻塞外,用药后6h不进行拍背吸痰,注药后机械通气。检测用药前后NRDS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的比率[a/Ap(O2)]、氧合指数(OI)等肺功能指标和吸氧体积分数、吸氧峰压、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呼吸道压等呼吸机参数,观察NRDS患儿用药前后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变化及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用药后NRDS患儿的pa(O2)、a/Ap(O2)较用药前显著上升,OI较用药前显著下降,呼吸机参数(PEEP除外)较用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a〈0.05)。给药后2h临床观察,发绀减轻20例,发绀消失8例;26例血氧饱和度由70%~80%上升至〉90%;听诊双肺呼吸音增强24例。24h后观察胸片,病变明显改善21例,好转5例;存活率85.7%;并发症发生率:肺炎25%、动脉导管未闭10.7%、肺出血7.1%、脑室内出血3.6%。结论晚期应用PS对新生儿NRDS呼吸功能有明显改善,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荣箫周伟赵小朋卢伟能张敬华沈婷关瑞莲孙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14):1071-1074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MIST)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48例胎龄30~36周诊断为NRDS的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ST组(23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组(25例),MIST组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直接喉镜直视将细血管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INSURE组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行nCPAP。观察MIST组和INSURE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MIST组和INSURE组患儿在给药过程中发生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26.1%比36.0%)、心动过缓(13.0%比24.0%)、再次使用PS(8.7%比4.0%)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72 h内均无需重新插管机械通气;MIST组和INSURE组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8 d(5.5~12.5 d)比7 d(5.0~14.0 d)]、总吸氧时间[12 d(7.0~26.5 d)比10 d(10.0~23.0 d)]及住院天数[(34.22±16.06) d比(30.88±14.3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ST组和INSURE组患儿均无死亡、无脑室内出血发生;MIST组与INSURE组气胸(0比4.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1.7%比16.0%)、早产儿视网膜病(21.7%比12.0%)、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1.7%比2.0%)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NRDS,MIST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对于临床评估暂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均可采用MIST技术予P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价值。 方法 14例高危早产儿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PS ,与 14例未应用PS的高危早产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结果 治疗组血气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 ( 2 3 3± 6 7)d ,氧疗时间 ( 5 1± 2 2 )d ,机械通气时间 ( 2 6± 1 3 )d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 ( 2 9 6± 8 5 )d ,氧疗时间 ( 6 9± 2 4)d ,机械通气时间 ( 4 7± 1 5 )d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并发NRDS、死亡及需要机械通气例数也较对照组少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早产儿预防性应用PS不能降低NRDS发病率及病死率 ,但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并且缩短住院天数、氧疗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早产儿给予PS预防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肺氧合功能和尿量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后的尿量变化及尿量与肺氧合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行呼吸机治疗的 2 0例RDS患儿予血气监测及每小时尿量和入量监测。结果 观察组 (PS组 )最大尿量峰值出现于生后 6 0h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尿量 /入量比值PS组于生后 48h即大于 0 8,而对照组的上述比值大于 0 8出现于生后 6 0h。尿量与动脉 /肺泡氧分压比值 (PaO2 /PAO2 )有显著相关性 (r =0 7414,P <0 0 5 )。结论 RDS病程中随着尿量增加肺氧合功能改善 ,予PS治疗后利尿期最大尿量峰值增大 ,出现时间早 ,提示在PS治疗后更应该密切观察尿量变化 ,判断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OVID全文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牛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收集NIPPV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分析,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研究5篇,共284例RDS早产儿,其中在撤除气管插管呼吸机后阶段应用NIPPV与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的疗效比较共3篇,Meta分析显示NIPPV组拔管失败率低于NCPAP组(8.34%vs 4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0.21(95%CI:0.10~0.45;P<0.001)];3篇研究中2篇进行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分析,Meta分析显示NIPPV组BPD患病率较低(39.34%vs 54.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73(95%CI:0.49~1.07;P=0.11)];以NIPPV作为初始通气模式2篇,其中与气管插管常规通气(conventional ventilation,cv)模式比较1篇,NIPPV组比CV组BPD患病率低(10%vs 33.33%,P=0.04);与NCPAP比较1篇,NIPPV组比NCPAP组BPD患病率低(2.33%vs 17.07%,P=0.03).结论 NIPPV作为初始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是可行的,NIPPV组具有较低的BPD患病率.在气管插管呼吸机拔管后阶段应用NIPPV可降低拔管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 2009年2月至 2012年2月收治的 80 例 RDS 早产儿,常规使用 PS 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 BiPAP 通气模式组( BiPAP 组) 和 NCPAP 通气模式组( NCPAP 组) ,每组各 40 例。观察两组工作参数、氧动力学指标、正压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 1) 两组通气模式工作参数: 吸入氧浓度( FiO2) 、呼气末正压/呼气相正压( PEEP/EPAP) 均随通气时间延长逐渐降低,0 h( 上机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上机后6 h、12 h、24 h、48 h BiPAP 组 FiO2、PEEP/EPAP 均低于 NCP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或0. 01) 。( 2) 两组均能保持较好的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 P/F) 、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 PaO2/ PAO2) ,且均有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呈降低趋势,两组在0 h 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BiPAP 组上机后 6 h、12 h、24 h、48 h PaO2、P/F、PaO2/ PAO2均明显高于 NCPAP 组( P <0. 05 或 0. 01) ,PaCO2低于 NCPAP 组( P <0. 05) 。( 3) BiPAP 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明显短于 NCPAP 组,治疗成功率高于 NCPAP 组( P <0. 05) 。( 4) 两组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BiPAP 联合 PS 治疗 RDS早产儿的疗效优于 NCPAP,其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比较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特点,探讨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理.方法 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本院住院177例RDS患儿,<35周为早产组,103例,≥35周为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组,74例.结果 早产组开始应用呼吸机时间为8.7 h,持续应用呼吸机时间4.3 d,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11.9,PaO2/PAO2 0.29,有28例应用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其中11例应用呼吸机,应用PS前及后2 h、8~12 h、20~24 h OI分别为10.5、5.4、3.4、4.3(P<0.01).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组开始应用呼吸机时间为27.8 h(与早产组比,下同,P<0.01),持续应用呼吸机时间3.7 d,OI 19.70(P<0.01),PaO2/PAO20.16(P<0.01),8例应用PS中有7例应用呼吸机,应用PS前及后2 h,8~12 h、20~24 h OI分别为11.2、7.6、7.5、7.6(其中8~12 h、20~24 h OI与早产组比,P均<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患儿以产程未发动的剖宫产为主.开始应用呼吸机时间较晚,氧合情况较差,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效果较差,易发生气胸和PPHN. 相似文献
15.
肺表面活性制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临床观察 总被引:82,自引:1,他引:82
目的 评价肺表面活性制剂 (PS)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4个医院的 42例NRDS患儿用curosurf (PS的一种 )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的变化及早产儿部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 30min患儿PaO2 和动脉 肺泡氧分压比值 (a/APO2 )明显上升 ,分别从 (44± 14)mmHg (1mmHg =0 .133kPa)上升至 (10 2± 5 9)mmHg和从 0 .11± 0 .0 5上升至 0 .2 8± 0 .18。用药后 1h、6h、12h、2 4h、3d和 10d的PaO2 和a/APO2 仍在较高水平 ,与用药前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均 <0 .0 1)。用药后 30min ,患儿PaCO2 从用药前的 (5 4± 17)mmHg下降至 (45± 13)mmHg (P <0 .0 5 )。用药后 12h ,胸部X线片显示 ,患儿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 ,与用药前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用药后患儿颅内出血、气胸、动脉导管开放和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2 8%、7%、35 %和 79%。结论 curosurf治疗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的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 相似文献
16.
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8例胎龄27~32周、体重900~15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生后2h内气管内滴入固尔苏,对照组不用固尔苏,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发生NRDS的比例、需要呼吸机治疗的比例、开始上机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及胸片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 (1)预防组发生NRDS的比例、需要呼吸机治疗的例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少,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发生NRDS的患儿胸片改变预防组比对照组程度轻。结论 早产儿生后预防性应用固尔苏可以降低NRDS发生率及减轻发病程度,固尔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气管内滴注单剂PS治疗NRDS患儿 2 5例 ,并与同期未用PS治疗的 2 5例NRDS患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组在应用PS后 2~ 3h皮肤颜色转红 ,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 6h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 /肺泡血氧分压比值 (a/APO2 )及呼吸机有效指数 (VEI)分别由 ( 48± 14)mmHg( 1mmHg =0 .133kPa)、0 .14± 0 .0 6及 ( 0 .16± 0 .0 9)ml/ (mmHg·kg)上升到 ( 6 5±2 9)mmHg、0 .2 4± 0 .15及 ( 0 .2 9± 0 .16 )ml/ (mmHg·kg) ;而氧合指数 (OI)、吸入氧浓度 (FiO2 )及平均气道压 (MAP)由 11.6± 5 .7、0 .5 9± 0 .13及 ( 15 .6± 3.1)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逐渐降低至 6 .3±3 .4、0 .47± 0 .10及 ( 13 .5± 2 .4)cmH2 O。经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 ,主效应、分组因素及时间因素对两组PaO2 、a/APO2 、OI、FiO2 、MAP及VEI的值具有明显影响。而分组与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治疗组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S能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 ,缩短需要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及其与慢性肺疾病(CL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RDS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入住本院早产儿病区的健康早产儿及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天清晨8:00~9:00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分析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的变化;根据观察组患儿是否合并CLD分为CLD组和非CLD组,对CLD组和非CLD组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高于第7天(P〈0.05);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仙g/d1)和ACTH水平(pg/m1)均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皮质醇:(23.6±8.7)比(18.8±6.6)、(19.5±6.4),ACTH:(49.0±12.2)比(41.0±13.3)、(41.0±8.9),P〈0.05],生后第7天血清基础ACTH水平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l(48.0±10.2)比(38.4±11.9)、(39.1±7.2),P〈0.05]。CLD组与非CLD组生后24h内和第7天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S早产儿早期处于应激状态且机体已具有一定的皮质醇分泌和调节功能,随着病情的好转皮质醇水平下降。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CL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