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理解,尝试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中医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和应用原则,通过多样且包含中医思想的手段参与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构建独特的中医体质量管理模式,以期为体质量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较之《黄帝内经》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仲景的“扶正固本、摄生为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先病服药”,“先安未受邪之地”,“药宜早进、莫待早晚”等治疗学思想,对指导当前临床和治未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与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因此,“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于杜渐”、“有病早治”。  相似文献   

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浅谈“治未病”在临床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就是预防痰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痰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痰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分别从树立脏腑的整体观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己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国光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81-1182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历代医家对此有精妙的论述和广博的阐发。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达瑞  刘永琦 《河南中医》2011,31(6):582-583
“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中医耳鼻咽喉之“治未病”思想在治愈耳鼻喉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中贯穿“治未病”思想,不仅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更可以减少痰病复发和并发症,对于耳鼻咽喉痰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以治未病理论指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主要包括5方面:辨别体质,养生防病;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伏病调治,防其发作;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治未病”理论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素问》在《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纲领之后,紧接着在《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主张:“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认识“治未病”的内容,首先是对“未病”的认识。“未”的含义可作不、没有和即将解,病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病指失去健康的状态;狭义之病指具体疾病,诸如感冒、心悸、胸痹、眩晕、不寐等。未病…  相似文献   

16.
试论《金匮要略》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整理归纳为4层涵义:防病未然,调摄固本;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防变,治在证先;瘥后防复,重视调理。并以此为据浅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一学术思想,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的,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来看,我国古代医家不但重视了治疗学的研究,而且很重视预防医学的研究。用“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要  相似文献   

18.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