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从膝中至外踝最高点的骨度分寸是:A.15寸 B.16寸 C.17寸D.18寸 E.19寸2.从眉心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A.18寸 B.17寸 C.16寸D.15寸 E.12寸3.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A.督俞 B.心俞 C.膈俞D.胆俞 E.肝俞4.太白穴的定位是:A.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相似文献
4.
随着针灸医学在国内外不断发扬光大,自学针灸者日益增多,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设《针灸学》试题专栏,所载试题根据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学》一书所出.希望通过本栏目为广大针灸爱好者自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6.
7.
我们在1958年用瘢痕灸(灸法参阅中医杂志1958年7-8月)治疗喘息182例,从三年后复查到的50例中看出,有效者占70%,其中有6例三年来未用任何平喘药物而未发病.兹将瘢痕灸对喘息病的辩证配穴和治疗病例三则介绍于后.1.辨证配穴原则根据朱丹溪"喘未发之时,以扶正为主;已发之时,攻邪为主"的原则.如喘病未发之时,灸大椎5-7壮、膻中3-5壮以扶正;已发之时,则分为肺喘、脾喘及肾喘三型,配穴施灸.(1)肺喘:主要脉证为:喘鸣抬肩,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红,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正> 病例十一 1.证候分析:患者虽头痛、发热、无汗,但脉沉数有力,无恶寒、鼻塞、流涕而喘,可以断定本病不是伤寒太阳表实之证。虽有神昏谵语,目赤不闭,肢厥躁动,但无夜重昼轻,语蹇舌绛之征,且腹胀满微鞭,此又绝非温病逆传心包。病者又有四肢厥冷,下痢纯清黑水,但脉不微细,苔又黄腻而高热,也不似阴盛阳衰之候。病以热、昏、谵、烦俱现,并兼有下利纯清黑水,苔腻而黄,但从无里急后重之象,又无腹痛之状,此病更非为痢疾。综括上述临床表现,病者高热、头痛、嗜睡,但却无恶寒、项强之候,可知病在里而不在表,据腹满而鞭,烦躁,目赤不闭,脉沉数而有力,是邪入里而结深;下利纯清黑水,是燥屎结于肠中,热结旁流所致;无汗、手足四肢厥冷,为表里郁遏,热深厥深之候。根据上述分析,本病是由热病所致的阳明腑实、热结旁流之证。 2.诊断:风温,有形热结型,热结旁流症。 3.立法及其依据:软坚泄热攻下。据上 相似文献
13.
14.
(注:l一79题为A型题)31.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A.心火温煦脾阳方面。 B.心主血与脾统血方面。 C.神与志的关系方面。 D.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 E.以上均非。32.肺与肾的关系表现于: A.肺为主气之枢,肾为主水之脏。 B.肺肾阴虚。C.金水相生。 D.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 E.以上均非。33.下述判断的错误者为: A.心在志为喜。B.肺在志为悲。 c.脾在志为思。D.肝在志为魂。 E.肾在志为惊。34.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循环贯注。B.直线贯注。 C.手足贯注。D.上下贯注。 E.以上均非。35.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足少阴经 下接: A.足太… 相似文献
15.
16.
(以下为A型题)下述判断正确者为:A.湿无内湿。B.火无内火。C.燥无内燥。D.暑无内暑。E.寒无内寒。“邪气”是指:A.六淫。B.七悄。C.劳倦。D.疲血。E.各种致病因素。发病与否的关键在于:A.邪气的侵袭。B.精神状态。C.身体素质。D‘邪正斗争的胜负。E.正气的强弱。具有严格季节性的六淫是:A.湿。B.寒。C.暑。D.热。E.以上均非。易犯肺的六淫为:A.湿。B.寒。C.燥。D.热。E.以上均非。可以导致气滞者为:A.情志内郁。B.痰饮。C.疲血。D.食积。E.气虚。68.津液失调可以导致: A.气阻。B.血燥。C.血疲。D.气脱: E.出血。69.壮火是指:…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口眼喁斜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治多次不效而遗留的后遗症。中医称之为面瘫,辨证分为三型:风寒型、寒盛型、热盛型。其中风寒型一般较易治愈,热盛型仅遗留面肌功能不全,而不会遗留人中沟歪向病侧和面肌抽搐等后遗症;只有寒盛型才会出现人中沟向病侧歪斜、面肌抽搐、痛侧眼裂小于对侧等口眼喁斜症。 相似文献
18.
七施灸后的调养法(护理法)1.灸疮护理:(1)换膏药法灸后每日检查1—2次注意膏药是否脱落、移动,灸处是否化脓,若发现膏药脱落,立即换贴,在不化脓期间不须每日换贴膏药。此法针灸大成已有记载:“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药不坏惟久贴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根据以上的经验,当化脓时期如脓液很多则日换膏药一、二次,否则膏药易坏,但个别脓液少的患者,则不需每日更换。总之,按脓液排出量多少、灵活变通。换膏药时将灸疮膏揭开以后,先用消毒棉棒拭去疮面的脓液, 相似文献
19.
"久病入络为瘀"学说对慢性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久病入络"的医学内涵与血瘀证的关系和刺络放血的机理研究提出"久病入络为瘀"的刺灸思路,即是采用"阿是灸"结合刺络以通络化瘀,同时温灸以固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