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目赤肿痛,首选穴组为:A.合谷、太冲、睛明、太阳B.合谷、承泣、四白、阳陵泉C.睛明、攒竹、鱼腰、内庭D.瞳子髎、睛明、肝俞、肾俞E.以上均不是2.扭伤首选疗法是:A.局部取穴B.循经取穴C.刺络拔罐D.艾灸疗法E.以上均不是3.治疗瘰疡的经验穴是:A.身柱B.二白C.灵台D.肩井E.天井4.带状疱疹所出现的肋间神经痛,治疗应选:A.内关、足三里B.支沟、阳  相似文献   

2.
1.郁证是由情志忧郁气滞不畅所致,主要影响脏腑有:A.心、脾 B.心、肝 C.心、肾D.肝、脾 E.肝、胆2.章门、公孙、中院、丰隆是治疗:A.伤食呕吐 B.痰饮呕吐C.肝气呕吐 D.外感呕吐3.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行痹应取:A.大椎、曲池、三阴交 B.风门、膈俞、肝俞 C.脾俞、足三里、阳陵泉 D.肾俞、关元、太溪4.中暑轻症,以清泄暑热为主,佐以宽胸和胃,常用穴:A.大椎、曲池、合谷、太冲、内关、公孙 B.人中、十宣、曲泽、委中(均出血)C.百会、劳宫、涌泉、  相似文献   

3.
1.从膝中至外踝最高点的骨度分寸是:A.15寸 B.16寸 C.17寸D.18寸 E.19寸2.从眉心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A.18寸 B.17寸 C.16寸D.15寸 E.12寸3.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A.督俞 B.心俞 C.膈俞D.胆俞 E.肝俞4.太白穴的定位是:A.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相似文献   

4.
随着针灸医学在国内外不断发扬光大,自学针灸者日益增多,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设《针灸学》试题专栏,所载试题根据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学》一书所出.希望通过本栏目为广大针灸爱好者自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1.治疗落枕时,一般先刺:A.压痛点B.肩井C.落枕穴D.风池E.外关2.多发性神经炎在中医学中应归属于:A.痹症B.凄症C.痉症D.偏枯E.风瘫3.外感呕吐以解表和中为原则,主穴取:A.中院、外关B.中院、足三里C.中脘、胃俞D.内关、足三里E,足三里、天枢4.外感风寒咳嗽,常用的原络配穴是:A.太渊、偏历B.列缺、阳溪C.列缺、偏历D.合谷、太渊  相似文献   

6.
美国有一个研究,钙的补充剂有碳酸钙、柠檬酸、葡萄糖酸钙,与牛奶比,它们的吸收率差不多,碳酸钙稍微高一点39%,牛奶是31%,它们的吸收率差不多,这是一点。第二点,那么多的钙剂如何来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1958年用瘢痕灸(灸法参阅中医杂志1958年7-8月)治疗喘息182例,从三年后复查到的50例中看出,有效者占70%,其中有6例三年来未用任何平喘药物而未发病.兹将瘢痕灸对喘息病的辩证配穴和治疗病例三则介绍于后.1.辨证配穴原则根据朱丹溪"喘未发之时,以扶正为主;已发之时,攻邪为主"的原则.如喘病未发之时,灸大椎5-7壮、膻中3-5壮以扶正;已发之时,则分为肺喘、脾喘及肾喘三型,配穴施灸.(1)肺喘:主要脉证为:喘鸣抬肩,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红,  相似文献   

8.
<正> 1.对主要证状分析:因时值夏秋之际外出,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又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清浊相混,郁遏于中焦,扰乱于肠胃,故腹痛、吐泻不止,呕吐如喷,泻下如米泔汁,臭秽难闻。因湿热内蕴中焦,故壮热吐泻无度,耗伤津液而口渴。津亏无以濡养肢体,故转筋拘挛。面色晦暗,舌色暗红,苔腻而  相似文献   

9.
<正> 病例九:1.该患应诊为奔豚气,属于肝肾气逆型.其诊断依据为:腹痛呕吐同,腹中有拳大的肿物滚动,由少腹上冲胸咽,而且发作欲死,令人难忍.由于二便正常可除外泄泻;由于肿物滚动,可除外肿瘤.又根据病史,不发作时好如常人,并以惊恐为发病诱因等故应诊为奔豚气.2.旧有奔豚气之宿疾,复因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故病因病机是:逆乱之气结  相似文献   

10.
<正> 病例五:1.病患初诊,医者诊为风寒袭肺喘证是错误的.错误原因之一,没抓住辨证关键的证候,病患虽咳喘两年,但却夏愈冬作,说明咳喘与寒冷有密切关系,但咳喘并未反映出本病例本质所在.在本病例诸证中,惟气短不得卧,痰多而现白沫状,才是具有辨证意义的证候.《金匮要略》云:"咳逆依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文中所及,明确指出了支饮形成,是饮邪停于胸膈,上迫于肺,才气短不得卧;而喘证是气机不利,肺气上逆所致,临床表现绝非均呈不得卧的状态.所以,本病  相似文献   

11.
<正> 病例七:1.证候分析:"白晴及肌肤黄如橘色"是湿热交蒸,胆汁外溢所致.发热口渴,为热邪上扰,津液耗伤而成."胸中懊?,恶心欲吐"因湿热熏蒸,胃浊上逆之故".小便短少黄赤如茶"是湿热方盛,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因而小便短少黄赤如茶.一"腹胀便秘"是阳明热盛,腑气不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热盛之象.  相似文献   

12.
<正> 病例十一 1.证候分析:患者虽头痛、发热、无汗,但脉沉数有力,无恶寒、鼻塞、流涕而喘,可以断定本病不是伤寒太阳表实之证。虽有神昏谵语,目赤不闭,肢厥躁动,但无夜重昼轻,语蹇舌绛之征,且腹胀满微鞭,此又绝非温病逆传心包。病者又有四肢厥冷,下痢纯清黑水,但脉不微细,苔又黄腻而高热,也不似阴盛阳衰之候。病以热、昏、谵、烦俱现,并兼有下利纯清黑水,苔腻而黄,但从无里急后重之象,又无腹痛之状,此病更非为痢疾。综括上述临床表现,病者高热、头痛、嗜睡,但却无恶寒、项强之候,可知病在里而不在表,据腹满而鞭,烦躁,目赤不闭,脉沉数而有力,是邪入里而结深;下利纯清黑水,是燥屎结于肠中,热结旁流所致;无汗、手足四肢厥冷,为表里郁遏,热深厥深之候。根据上述分析,本病是由热病所致的阳明腑实、热结旁流之证。 2.诊断:风温,有形热结型,热结旁流症。 3.立法及其依据:软坚泄热攻下。据上  相似文献   

13.
<正> 病例十六、十七: 1.甲病人所患之病为喘证,属于风热犯肺型。其治法是清热解毒,宣肺平喘。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加桑叶、菊花、黄芩、瓜萎为宜。乙病人所患之病为哮征,属于热哮之证。其治法是宣肺清热,化痰降逆。方药以越婢加半夏汤再加入桑白皮、黄芩为宜。  相似文献   

14.
(注:l一79题为A型题)31.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A.心火温煦脾阳方面。 B.心主血与脾统血方面。 C.神与志的关系方面。 D.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 E.以上均非。32.肺与肾的关系表现于: A.肺为主气之枢,肾为主水之脏。 B.肺肾阴虚。C.金水相生。 D.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 E.以上均非。33.下述判断的错误者为: A.心在志为喜。B.肺在志为悲。 c.脾在志为思。D.肝在志为魂。 E.肾在志为惊。34.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循环贯注。B.直线贯注。 C.手足贯注。D.上下贯注。 E.以上均非。35.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足少阴经 下接: A.足太…  相似文献   

15.
灸论(摘要)     
艾灸、是针灸法中重要组成部分。对针、药或其它方法难于奏效的疾患,只要辨证分明,方法洽当、每多收到满意的成果。近年来有重针的而忽视灸法的倾向,故发表本文,目的在于使灸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重要意义:从回顾历史、尊重现实来认识灸法的演变。以医文献为论据,出土文物作考  相似文献   

16.
(以下为A型题)下述判断正确者为:A.湿无内湿。B.火无内火。C.燥无内燥。D.暑无内暑。E.寒无内寒。“邪气”是指:A.六淫。B.七悄。C.劳倦。D.疲血。E.各种致病因素。发病与否的关键在于:A.邪气的侵袭。B.精神状态。C.身体素质。D‘邪正斗争的胜负。E.正气的强弱。具有严格季节性的六淫是:A.湿。B.寒。C.暑。D.热。E.以上均非。易犯肺的六淫为:A.湿。B.寒。C.燥。D.热。E.以上均非。可以导致气滞者为:A.情志内郁。B.痰饮。C.疲血。D.食积。E.气虚。68.津液失调可以导致: A.气阻。B.血燥。C.血疲。D.气脱: E.出血。69.壮火是指:…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口眼喁斜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治多次不效而遗留的后遗症。中医称之为面瘫,辨证分为三型:风寒型、寒盛型、热盛型。其中风寒型一般较易治愈,热盛型仅遗留面肌功能不全,而不会遗留人中沟歪向病侧和面肌抽搐等后遗症;只有寒盛型才会出现人中沟向病侧歪斜、面肌抽搐、痛侧眼裂小于对侧等口眼喁斜症。  相似文献   

18.
七施灸后的调养法(护理法)1.灸疮护理:(1)换膏药法灸后每日检查1—2次注意膏药是否脱落、移动,灸处是否化脓,若发现膏药脱落,立即换贴,在不化脓期间不须每日换贴膏药。此法针灸大成已有记载:“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药不坏惟久贴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根据以上的经验,当化脓时期如脓液很多则日换膏药一、二次,否则膏药易坏,但个别脓液少的患者,则不需每日更换。总之,按脓液排出量多少、灵活变通。换膏药时将灸疮膏揭开以后,先用消毒棉棒拭去疮面的脓液,  相似文献   

19.
"久病入络为瘀"学说对慢性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久病入络"的医学内涵与血瘀证的关系和刺络放血的机理研究提出"久病入络为瘀"的刺灸思路,即是采用"阿是灸"结合刺络以通络化瘀,同时温灸以固本。  相似文献   

20.
女工周××,28岁,門診号5956。产后少乳,多种治疗无效。我市第二人民医院針灸科学习上海先进疗法,给予針灸治疗。经針灸后,乳汁卽有增多。每当針灸时,感乳汁房盈漲,乳汁随即流出。仅針灸四次,乳汁已能充分供应,乳母大喜。此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