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n=50)和B组(n=50)。B组采用CT检查,A组采用MRI检查。分析两组的病理结果以及检出率与诊断率。结果 A组的检出率与诊断率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与鉴别颅内肿瘤的诊断率以及检出率均优于CT,有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更好的诊疗疾病提供正确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MRI和CT技术对鼻咽癌T分期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且确诊。且均经MRI和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对鼻咽癌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两种诊断方法对T2、T3分期方面的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T2、T3分期方面的诊断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壁、椎前肌的MRI的ACD值均低于正常组织,斜坡的ACD值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情况优于CT,其能很好地显示原发瘤及其邻近受累结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胃癌采用气钡双重造影和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多排螺旋CT影像分期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7例已病理证实胃癌患者气钡双重造影和多排螺旋CT检查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影像表现检出率及多排螺旋CT影像分期与45例手术病理分期比较。结果多排螺旋CT诊断效率为91.49%,气钡双重造影诊断效率为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排螺旋CT影像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准确率分别为:Ⅰ期50.00%(2/4),Ⅱ期75.00%(3/4),Ⅲ期91.66(22/24),Ⅳ期92.30%(1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胃癌诊断效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多排螺旋CT对胃癌分期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螺旋CT对于结肠癌的术前诊断以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7月来就诊的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进行螺旋CT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结果参与研究的56例患者中,Dukes A期患者2例,且与术后病理证实以及分期相一致,剩余的患者均为B、C、D期,在螺旋CT检查之后发现发生了肠壁增厚、肠腔内部肿块、狭窄等变化;而应用螺旋CT检测是否发生肠外浸润的准确率为80.36%。结论使用螺旋CT法对结肠癌患者诊断以及分期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与头颈部MRA诊断的检出率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于靖江市中医院接受诊断的85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及头颈部MRA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误诊率及漏诊率。对两种诊断方式获得的影像质量进行评估。另外分析不同分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头颈部MRA影像表现。结果 85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经头颈部MRA检查,检出患者83例,占比97.65%,1例患者误诊,1例患者漏诊,准确率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56,P<0.05)。头颈部MRA获得图像质量高于64排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基底动脉对患者进行分型,A型45例,B型15例,C型13例,A型伴B型10例,无异常2例。按照椎动脉对患者进行分型,A型48例,B型11例,C型9例,A型伴B型10例,B型伴C型5例,2例患者无异常。结论 临床鉴别诊断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疾病可首选头颈部MRA技术,具有较高准确率,同时可直观反映患者动脉情况,为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MRI不同技术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体素内不一致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MRI)新技术,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IVIM-MRI诊断准确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M-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DC值两种检查方法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M-MRI较MRI能更为准确的判断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肿瘤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颈部肿块患者分别行CT和MRI检查,探讨分析对颈部出现肿块不同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旨在提高颈部肿块的确诊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42例颈部肿块患者,根据其选择的检查方式分为三组,A组16例,行CT检查;B组16例,进行MRI检查,C组10例,同时选择了CT和MRI检查,分析比较其CT和MRI检查的结果与病理活检所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所研究的42例患者中,检出甲状旁腺肿瘤13例,神经源性肿块18例,囊性淋巴管瘤7例,颈部淋巴结结核4例。结论 CT和MRI在诊断颈部肿块时表现极为相似,要求医生准确把握其特点,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的患者,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行头颅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影像结果。结果CT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脑梗塞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1.67%、95%,差异显著,且CT检查在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检出率与其在慢性期的检出率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和MRI检查是临床诊断脑梗塞的重要辅助手段,但MRI检查诊断大面积脑梗塞的准确性尤其是早期或急性期的诊断优于CT检查,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与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28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T资料、CT与MRI联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参照金标准手术病理检查,对两组诊断性能指标与术前分期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前分期检查结果与诊断性能指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CT与MRI联合检查有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能够准确的术前分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对混合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以及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接收的108例混合性肝癌患者,均进行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根据不同的检查手段,分为CT组以及MRI组,其中CT组54例,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MRI组54例,采用MRI技术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后,108例混合性肝癌患者共发现病灶81处,直径0.31~12.69 cm,平均直径(5.96±0.54)cm。经过多层螺旋CT检查后,共41例患者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检查符合率为75.93%,MRI检查后,共49例患者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检查符合率为9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混合性肝癌患者采用MRI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和多排螺旋CT检查,且两种方法检查的时间检查在1个月以内,回顾分析其各自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并将其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别对其诊断不同肝脏病变的准确度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观察MRI和CT的诊断结果,其肝脏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0.95%(85/105)和72.38%(76/105),两组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进行分析,其对不同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24%(75/85)和63.16%(48/76),MRI高于CT,两组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能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有效检查,但MRI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可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部CT、超声内镜对不同分期胰腺炎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做腹部CT、超声内镜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及阳性诊断率情况。结果超声内镜的1期阳性诊断率为82.14%,高于腹部CT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2期和3期的阳性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不同分期的影像学特点不同。结论腹部CT、超声内镜对不同分期胰腺炎均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较高的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体层摄影及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本院收治膝关节外伤患者106例(收治时间2019年8月—2020年12月),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手术治疗前予以对照组(n=53,共60膝)磁共振检查,观察组(n=53,共59膝)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CT)。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准,比较磁共振、CT检查结果差异性及诊断价值。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后可知,磁共振、CT检查阳性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及诊断敏感度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检查中隐性骨皮质下骨折、骨皮质骨折确诊率较MRI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骨软骨骨折确诊率低于MRI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膝关节软组织损伤诊断中CT检查半月板损伤、关节囊积液检出率较MRI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韧带损伤MRI检出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膝关节外伤临床诊断中,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均可实现对患者膝关节外伤后骨质损伤的有效诊断,且诊断效果相当,但在膝关节软组织结构损伤及软骨质损伤诊断中,磁共振诊断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手术病理检查。统计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肝血管瘤患者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结果: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经临床病理检查为肝血管瘤患者共40例,其他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5例,其他49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84/102);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6例,其他50例,诊断准确率为84.31(86/10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9.03%;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80.6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在动脉期检出病灶30例,其中14例病灶均匀强化,1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表现不规则形或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ANFH)采取DR、CT及MRI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20例单髋A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采取DR、CT及MRI评价,观察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分期,对比分析三种评价效果。结果:DR诊断阳性率为66.67%,CT则为83.33%,MRI则为96.67%,三种评价方式诊断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分期诊断结果来看,三种评价方式诊断阳性率在Ⅰ、Ⅱ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Ⅳ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CT及MRI评价股骨头坏死及其分期均有一定价值,但DR与CT诊断早期ANFH效果不佳,而MRI诊断早期ANFH最为准确与敏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采用MRI对于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71例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采取CT诊断及MRI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膝半月板损伤患者52例,MRI检查对于膝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4.23%)显著高于CT检查诊断准确率(76.92%);且关节软骨损伤患者19例,MRI检查对于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4.74%)显著高于CT检查诊断准确率(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诊断对于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对比四种不同检查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准确率。方法根据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所收治的240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资料,随机将其分为检测组A(普通心电图)、检测组B(平板运动试验)、检测组C(电话传输远程心电监测)和检测组D(动态心电图),每组各60名患者,以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四种检测方式的准确率进行横向对比。结果对比四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治疗组B、C、D优于组A,其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率是临床对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虽然传统诊断方式的确诊准确率较低,但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可遗弃,在治疗中应综合运用、全面考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肝硬化伴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伴肝癌患者90例, 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 并经病理检查确诊, 均接受MRI、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扫描图像进行评估, 比较其诊断效果。结果 9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共检出病灶99个, CT诊断检出率为91.92%(91/99), MRI诊断检出率为94.95%(94/99), 两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动脉期(90.91%, 90/99)与延迟期(86.87%, 86/99)检出率高于门脉期(49.49%, 49/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的门脉期检出率(74.75%, 74/99)与MRI诊断的门脉期检出率(49.49%, 49/9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脉期检出率、延迟期检出率与MRI诊断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CT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MRI诊断老年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老年性肺结核患者分别进行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肺结核的准确率,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CT和MRI诊断老年性肺结核的准确率为86.2%和70.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查钙化、结核球的显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块、干酪样及空洞征象的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MRI诊断老年性肺结核各具优势,CT显示钙化方面明显,MRI显示结核球方面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应用MRI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45例,对以上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正确率。结果 MRI诊断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应用MRI诊断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诊断正确率高,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