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24 h血压波动特点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萍 《护理学杂志》2007,22(1):27-2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1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n=92)和中青年组(n=88),均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量数据包括SBP、DBP和MAP,从记录的原始数据统计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24 h MAP、dMAP、nMAP)、夜间血压下降率(SBPF、DBPF)、脉压(PP)及24 h血压负荷(24 h SBPL、24 h DBPL)等指标,以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结果 老年组以SBP增高为主,中青年组以DBP增高为主;老年组24 h SBPL高,SBPF与DBPF低,呈非杓型改变;中青年组24 h DBPL高,SBPF与DBPF高,呈杓型改变;PP随增龄而明显增宽,两组各时间段P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SBP增高、PP增宽、24 h血压呈非杓型改变为特点;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合理用药、科学有效地控制血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生活习惯为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T2DM)患者66例,T2DM所致DKD患者54例。记录年龄、身高、体重、病史、血压、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risin水平。比较DKD组与T2DM组血清Irisin水平的差异,观察DKD不同肾功能亚组血清Irisin水平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血清Irisin水平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血清Irisin水平在DKD组明显低于T2DM组(P0.05);DK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 GFR60 ml·min-1·1.73 m-2组中血清Irisin水平较e GFR≥60 ml·min-1·1.73 m-2组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UREA、CRE、SBP以及DBP呈负相关(均P0.01);与TP、Alb、TBIL以及e GFR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BMI后,血清Irisin水平与e GFR呈独立正相关(P0.01),与舒张压呈独立负相关(P0.05)。结论:DKD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显著降低,在肾功能下降组中进一步降低,可能与e GFR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不同年龄健康人的肾脏滤过功能指标的生理范围,并分析其增龄和性别的影响。方法:通过询问一般情况、病史及体格检查,并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指标,入选1 803例健康人群。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Scr,胱氨酸酶法测定),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3种CKD-EPI公式计算e GFR。结果:(1)获得不同年龄组别、不同性别的BUN、Scr、Cys C及3种公式计算e GFR的95%参考值范围。(2)无论性别,Scr、BUN、Cys C均随增龄升高,GFRCr、GFRCys C、GFRCr-Cys C随增龄逐渐降低;但男80岁组的Scr值较60岁~80岁组明显降低。(3)各年龄组中女Scr和BUN、女60岁的Cys C低于男,60岁以上年龄组Cys C无性别差异。(4)除年龄80岁以及20岁~40岁女组外,同年龄组同性别人群的3种CKD-EPI公式计算的GFR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不同年龄、性别的临床常用肾脏滤过功能评估参数的生理范围,并证实了年龄和性别对这些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正确评估肾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肾功能水平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07月于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2例,比较不同肾功能水平(CKD3~5期、1~2期)的非老老年(80岁)及老老年(≥80岁)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结果:(1)非老老年组175例,老老年组147例,与非老老年组相比,老老年组年龄、SBP、Cr、HDL-C升高,BMI、DBP、e GFR、T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2)在总人群中,老老年组24 h SBP、d SBP、SD 24 h SBP、SD d SBP升高,而24 h DBP、n DBP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在CKD1~2期患者中,老老年组24 h SBP、d SBP、SD 24 h SBP、SD d SBP升高,而24 h DBP、n DBP、SD n DBP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但在CKD3~5期患者中,两组患者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SBP升高而DBP下降,脉压及血压变异性增大。其原因可能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及动脉僵硬程度增加。CKD3~5期老老年患者在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方面与非老老年患者无差异,可能与肾功能损伤、合并用药有关,具体影响因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探讨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僵硬度与年龄对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年龄配对的健康老年人28名为老年对照组,健康中年人49名为中年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GF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老年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随机抽取的236名60岁以上的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_(1-4))及股骨颈、Word’s三角、大转子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高分辨率彩色超声探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的情况。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血钙、血脂等生化结果。将入选对象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颈动脉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结果在骨质疏松组(114例)中,存在内膜增厚94例(82.46%),粥样斑块73例(64.04%),与非骨质疏松组(122名)比较,骨质疏松组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0.9 mm)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上均明显升高(P0.05);IMT增厚及斑块形成与骨量逐渐减少呈正相关,IMT、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骨质疏松发生显著相关(P0.05);性别分组比较得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在颈动脉斑块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和非骨质疏松患者,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存在密切联系;骨质疏松人群较非骨质疏松人群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HES130/0.4)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麻老年患者50例均分为HES130/0.4组(H组)和生理盐水(NS)组(N组)。麻醉诱导后以10ml.kg-1.h-1速率从颈内静脉分别输注HES130/0.4(H组)和NS(N组)。监测输注前(T0)、诱导后(T1)、HES130/0.4或NS输注完毕时(T2)、术后24h(T3)、48h(T4)的SBP和DBP。在T0、T3、T4时用放免法测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晶体渗透压,血、尿同步检测尿素氮(BUN)和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于T0~T4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免疫球蛋白(IgG)、白蛋白(Alb)。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SBP和DBP无明显变化。与T0时比较,两组T1~T4时尿RBP、NAG、IgG、Alb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输注前后尿β2-MG、尿晶体渗透压、GFR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输注HES130/0.425ml/kg对老年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非透析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Ca~(2+)、P~(3-)、i PT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KD3~5期非透析患者166例,根据SUA水平分为高尿酸组(UA≥420μmol/L)和正常尿酸组(UA 420μmol/L)。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影响SUA的因素以及其与Ca~(2+)、P~(3-)、i PTH的相关性。结果:CKD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高达40. 96%; HUA组Scr、BUN、P~(3-)、i PTH、ALP、FBG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e GFR明显低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UA与Scr、BUN、P、i PTH、ALP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UN、ALP、e GFR为SUA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CKD非透析患者SUA与Ca~(2+)、P~(3-)、i PTH存在相关性。SUA可能参与了CKD非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71例非透析的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用彩超测定其颈动脉内-中层(IMT)厚度,同时测定血炎症因子、前白蛋白(PA)、肾功能、血脂、年龄、血压及中医证型对他们与IM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非透析CRF患者颈动脉IMT增厚阳性率38.03%,IMT增厚组炎性因子高于不增厚组(P〈0.01),PA低于不增厚组(P〈0.05),IMT增厚组的年龄(P〈0.05)、高血压例数(P〈0.05)均高于不增厚组,而Scr、BUN、尿酸及血脂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IMT增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组38.03%患者有颈动脉IMT增厚,说明非透析的CRF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IMT增厚除与微炎症状态、低血PA有密切关系外,还与高血压和年龄有明显的关系,而与Scr、BUN、尿酸及血脂无明显关系,IMT增厚与中医证型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联合大黄蛰虫丸对慢性肾衰竭患者TGF-β_1和Col-Ⅳ的影响。方法:150例CRF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百令胶囊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百令胶囊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g/次,3次/日,口服;联合治疗组在百令胶囊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 g/次,2次/日,口服;3组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血清Ⅳ型胶原(Col-Ⅳ)、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lb)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和百令胶囊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明显。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联合治疗组和百令胶囊组TGF-β_1、Col-Ⅳ、Scr、BUN、GF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和百令胶囊组TGF-β_1、Col-Ⅳ、Scr、BUN、GF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TGF-β_1、Col-Ⅳ、Scr、BUN、Alb、GFR与百令胶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大黄蛰虫丸可降低TGF-β_1、Col-Ⅳ、Scr、BUN,升高GFR、Alb,从而延缓轻、中度CRF患者病情的进展,其可能的机制是延缓了肾脏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RBP4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2014年本院住院DN患者345例,应用独立样本间t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以及Pearson’s检验对患者血清RBP4水平和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血清RBP4水平上升,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病率上升,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狭窄、e GFR相关(P〈0.05);RBP4水平与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4水平与DN患者颈动脉斑块、狭窄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CKD3~4期患者6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非CIMT组35例、CIMT组28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检测生化指标,分析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与非CIMT组比较,CIMT组24 h白蛋白尿、Scr、e GFR、UA、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CRP及血磷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CIMT组中CIMT相关性研究:24 h白蛋白尿与CIMT具有显著相关;两组CIMT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24 h白蛋白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分析提示24 h白蛋白尿对于CIMT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CKD非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其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高其认识并积极防治,将有助于改善CKD非透析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75例MHD患者为MHD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IMT值,并记录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MHD组按IMT值分为正常、异常和增厚3个亚组。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IMT的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HD组患者颈动脉IMT值明显大于对照组[(1.03±0.42)比(0.63±0.11)mm,P<0.01]。IMT增厚组年龄、收缩压、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血磷水平与IMT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MT异常组的收缩压、血磷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Model1)结果显示,MHD患者颈动脉IMT与年龄(r=0.247,P=0.032)、收缩压(r=0.758,P<0.01)、血磷(r=0.604,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r=-0.292,P=0.011)、前白蛋白(r=-0.681,P<0.01)呈显著负相关。经控制年龄因素后的偏相关分析(Model2)结果与Model1结果一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B=0.446,P<0.01)、低前白蛋白(β=-0.336,P<0.01)和高血磷(β=0.248,P=0.01)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高收缩压、低前白蛋白及高血磷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能与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的关系,探究中医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规律。方法:29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根据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进行分组,按照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klotho蛋白、FGF23水平等指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CIMT增厚组在本虚证型中以脾肾气虚最多(50.3%),依次为脾肾阳虚证(17.4%),气阴两虚证(16.1%),肝肾阴虚证(9.3%),阴阳两虚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在邪实证以湿浊证最多(36.6%),依次为血瘀证(33.5%),水气证(13%),湿热证(9.9%),浊毒证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较CIMT正常组降低,FGF23水平较CIMT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型中脾肾气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FGF23水平明显升高(P0.05),邪实证中湿浊组及血瘀组分别与其他组比较FGF23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FGF23和Hs CRP、伴发糖尿病、脾肾气虚证、血瘀证、湿浊证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硬化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密切相关,在脾肾气虚证、湿浊证、血瘀证表现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海浦东地区常住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与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上海浦东地区一个社区中1 024例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尿酸、肌酐及慢性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以尿酸420μmol/L(男性)、360μmol/L(女性)定义为高尿酸血症。结果:在1 024例资料完整的居民中,年龄(56±14)岁,男女比例为404∶620,CKD患者为11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为182例(17.77%),其中非CKD患者为34例(18.58%),CKD患者为148例(81.42%),且CKD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和非高尿酸血症患者CKD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年龄[(60±15)岁vs(55±13)岁,P0.01]、SBP[(135±13)mm Hg vs(128±15)mm Hg,P0.01]、DBP[(85.55±8.31)mm Hg vs(82.99±8.55)mm Hg,P0.01]、BMI(26.26±3.47)kg/m2vs(23.91±3.64)kg/m2,P0.01]、腰/臀围比[(0.88±0.05)vs(0.86±0.06),P0.01]、血BUN[(5.41±1.50)mmol/L vs(4.87±1.27)mmol/L,P0.01]、血清肌酐[(127.83±36.56)μmol/L vs(143.17±38.46)μmol/L,P0.01]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e GFR[(127.83±36.56)ml·min-1·1.73 m-2vs(143.17±38.46)ml·min-1·1.73 m-2,P0.01]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且高血压病(P0.01)、心血管病(P=0.04)和高脂血症(P0.01)比例高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DBP、BMI、腰/臀围比、BUN、血肌酐、Hb和e GFR与尿酸水平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SBP、BMI和血肌酐以及高脂血症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在上海社区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7.77%,随着CKD的进展,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增加;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SBP、BMI、腰/臀围比、血肌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2年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下降30%作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替代终点分析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IMN)预后的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2012年7月我院临床病理诊断为IMN且随访时间达到24个月的患者的病历资料,以e GFR下降30%或发生ESRD作为观察终点,以达到观察终点和未达到终点为标准分为两组,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总计139例患者入选,活检时年龄18岁~78岁,其中男84例(60.1%),53例(38.1%)患者达到观察终点,卡方检验显示,年龄〉59岁、肾小管间质损害面积〉25%、血尿素氮(BUN)〉5.3 mmol/L、分期〉2期、蛋白尿不缓解及血清白蛋白(Alb)〈25 g/L使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年龄〉59岁、肾小管间质损害面积〉25%及血清Alb〈25 g/L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别使IM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风险分别上升3.471倍、6.724倍和3.195倍。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龄、血清Alb浓度低和肾小管间质损害重是IMN患者发生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3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hepcidin、IL-6及TNF-α水平,高分辨二维超声对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测量,分析hepcidin水平与颈动脉病变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MHD组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139.04±77.91)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1.13±22.01)μg/L;MHD组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MHD组IMT值为(1.15±0.21)mm、斑块形成率(59.2%)、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77.6%)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78±0.28)mm和2.5%与10%(均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HD组血清hepcidin水平与CRP、IL-6、TNF-α、IMT及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率的患病率均呈正相关;与SBP、DBP、年龄亦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epcidin、CRP、SBP和年龄是MHD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通过促进CRP、IL-6等炎症因子的产生,参与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及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采用血管结构定量(QIMT)和血管僵硬度定量(QAS)技术获取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硬化参数(α、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计算两侧颈动脉α、β及PwV值之差(αdiff、βdiff、PWVdiff),并测量双侧颈动脉局部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及超声测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及Bland-Altman重复性比较。结果①女性组身高、体质量均低于男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男性组(P均〈0.01)。②男性组中.左侧颈动脉α和β高于右侧(P均〈0.05)。③αdiff、βdiff及PWVdiff在全部64例患者中与病程、SBP、颈动脉局部SBP、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P均〈0.05);男性组中与SBP、颈动脉局部SBP、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P均〈0.05);女性组中与身高及体质量呈负相关,与颈动脉局部SBP、LDL-C、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P均〈0.05)。④病程、SBP和颈动脉局部SBP均为影响αdiff、βdiff和PWVdiff的因素。⑤前后两次测箭同一患者颈动脉PWVdiff的差值与均值呈一致性变化趋势。结论男、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僵硬度存在差别,与病程、SBP及颈动脉局部SBP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衰竭(CKD)4期阳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CKD4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阳通络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24 h尿蛋白(24 h UP)、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甲状腺激素水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温阳活血通络法能有效改善治疗组的临床症候,降低血Scr、BUN及TC、LDL水平,提高FT3、FT4及e GF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活血通络法可以有效延缓CKD4期阳虚血瘀型患者肾功能进展,改善患者阳虚及瘀血症状,临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增龄变化及其与营养、炎症和性激素的关联,为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增龄性eGFR减退提供线索。 方法多中心、横断面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共纳入健康研究对象520名(男224名,女296名),依年龄分为成年组(年龄<65岁)和老年组(年龄≥65岁),回顾性膳食调查计算热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利用CKD-EPI公式计算eGFR;同时检测炎症、性激素及生化指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体人群、成人组和老年组的各项指标与eGFR的关联性。 结果①无论男性还是女性,eGFR均伴随增龄下降(P<0.05),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②成人女性eGFR与睾酮、雌二醇、黄体酮均呈正相关(P<0.05);③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总体人群为体质量指数、平均动脉压、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雌二醇、黄体酮、纤维摄入量、硫胺素摄入量及尼克酸摄入量;成人组为平均动脉压、血清白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雌二醇及镁摄入量;老年组仅为IL-6。 结论伴随增龄eGFR进行性降低,炎症状态是健康人群、特别是老年人eGFR的重要影响因素,成年女性eGFR与性激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