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产后6周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未育女性3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展开盆底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有差异,P0.05。结论盆底超声诊断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96例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另设同一时间段在我院接受体检的96例健康群体为对照组,予以所有入组者盆底超声检查,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对照组膀胱颈移动度为(0.87±0.12)cm、尿道膀胱后角为(95.2±1.5)°,膀胱颈旋转角为(16.8±1.2)°,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到膀胱颈的距离为(2.68±0.42)cm,观察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和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到膀胱颈的距离分别为(1.59±0.18)cm、(118.5±2.7)°、(32.9±2.5)°和(3.72±0.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超声检查即有利于区分健康人与产后压力行尿失禁患者,又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百色市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经阴道分娩的在产后42 d常规盆底功能筛查中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的90例患者。按照患者身份证最后一位单双数情况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肌锻炼。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膀胱尿道后角与膀胱颈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膀胱尿道后角与膀胱颈移动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取经会阴超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自主康复锻炼予以参照组,自主康复锻炼+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相关治疗予以实验组,采取经会阴超声评估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后12周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数值、肛提肌厚度数值、膀胱颈移动度数值、膀胱后角数值、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会阴超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与分析盆底超声参数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2020年4月-2022年1月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8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来本院行常规体检的无压力性尿失禁的经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同病情程度下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盆底三维超声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参数与病情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孕次、产次、受教育程度、年收入、分娩方式、会阴情况、流产次数、新生儿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较大,耻骨直肠肌厚度较小,盆膈裂孔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相比,重度、中度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较大、耻骨直肠肌厚度较小,盆膈裂孔面积较大(P<0.05)。与轻度相比,中度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较大,耻骨直肠肌厚度较小,盆膈裂孔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静息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阴道康复器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前无尿失禁病史、妊娠期和产后6周内有压力性尿失禁的产妇120例。共分三组,单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组40例、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器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尿失禁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生物反馈组(75.0%)及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器康复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长治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53例, 其中尿失禁者84例为观察1组, 盆腔器官脱垂者69例为观察2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三组均行盆底超声检查, 比较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三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结果静息状态下, 观察1组、2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三组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横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缩肛、Valsalva状态下, 观察1组、2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盆底超声可清晰地反映不同状态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结构, 从而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干预意义。方法收集94例2016年2月—2017年3月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根据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后指导和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效果;治疗前后盆底肌张力评分、尿液残留情况;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出现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盆底肌张力评分、尿液残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张力评分、尿液残留情况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出现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张力,减少尿液残留,降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南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行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盆底肌力、生活质量,治疗4、8、12周时的尿失禁发生率及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最大闭合力、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尿流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最大闭合力、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尿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4、8、12周时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动力指标,降低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缓解肌纤维疲劳,改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9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压力性尿失禁分度、肌电位、盆底肌力、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时间、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及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 44/46)高于对照组(82.61%, 38/46), P<0.05。治疗后, 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观察组肌电位[(18.05±1.41)μV]高于对照组[(15.21±1.29)μV], P<0.05。治疗后, 观察组Ⅰ类纤维、Ⅱ类纤维盆底肌力[(4.69±0.23)、(3.75±0.21)级]高于对照组[(3.07±0.19)、(2.62±0.16)级], P<0.05。治疗后, 观察组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34.69±2.04)s比(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传统盆底肌训练基础上加用阴道哑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240例自然分娩诊断为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产后康复指导及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阴道哑铃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产后2个月、3个月、6个月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排尿状况评分以及尿垫实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产后康复指导及盆底肌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阴道哑铃辅助治疗有助于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盆底肌训练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260例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单号编码纳入观察组,双号编码纳入对照组,两组各有1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功能性凯格尔训练方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尿失禁情况,观察两组产后6个月盆底器官脱垂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盆底肌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SUI分度及产后6个月POP-Q分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盆底肌训练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力、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脱垂,有助于恢复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采取会阴侧切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剖宫产初产妇100例作为参照组,同期选取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初产妇100例纳为试验组。比较两组产后42 d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与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生率。结果参照组产后42 d盆腔肌正常率高于试验组,SUI发生率和POP发生率低于试验组,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剖宫产初产妇相比,经阴道分娩初产妇采取会阴侧切对其盆底功能障碍的近期影响更大,且发生SUI、POP的机率更高,建议加强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以尽快恢复初产妇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全盆底重建术患者8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全盆地重建手术。结果实验术后置管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各项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房内早期干预性护理的实施方法及对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90例产房产妇,采用信封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早期干预性护理。比较效果。结果实验组满意率、爱丁堡产后抑郁的中位评分、对产后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了解程度、产后开始母乳喂养的时间、母乳喂养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更好,P 0.05。结论产房者实施早期干预性护理效果好,可改善爱丁堡产后抑郁的中位评分,提升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患者的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及评价结果。方法将50例待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并采用爱丁堡抑郁评分来对比两组产妇的抑郁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平均抑郁评分为(18.6±2.1),抑郁率为36%,实验组平均抑郁评分为(11.1±2.6),抑郁率为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斯的明联合凯格尔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抽取烟台山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PFD患者4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凯格尔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斯的明, 两组均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盆腔功能(盆底肌肉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肌肉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力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国际尿控协会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期]。结果治疗6周时, 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有效率(95.00%, 19/20)高于对照组(65.00%, 13/20), P<0.05;治疗6周时, 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6周时, 观察组盆底肌力、POP-Q分期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新斯的明联合凯格尔训练可有效缓解PFD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增强盆腔功能及盆底肌力, 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产后尿失禁护理中的应用,为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最低漏尿点压力明显增加,24 h漏尿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产后尿失禁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疗法在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就诊的9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盆底肌肉训练,实验组以此为基础上,采用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抑郁、焦虑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性功能障碍积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过程中,能够使患者产后性功能与心理状况得到改善,优化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