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直肠类癌患者140例分两组,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和一次完整切除率、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ESD组一次完整切除率和EMR组均为100.00%,P0.05。ESD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MR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长于EMR组,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均大于EMR组,P0.05。结论 EMR和ESD治疗直肠类癌均有效,需根据病灶直径选择合理术式。对于直径在7 mm以上的可选择ESD术,对于直径在7 mm以内的可选择EMR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黏膜剥离术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程序化护理。观察与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消化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接收的32例消化道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9例(90.63%)患者病灶完整剥除。手术中有1例患者食管穿孔,1例患者手术中出血。所有患者均随访3~12个月,未见有复发病例或转移病例。结论针对消化道囊肿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等优势。但由于术中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开展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圈套器牵引法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17年1月~2020年5月进行的54例圈套器牵引食管ESD(圈套器牵引组)和54例非圈套器牵引食管ESD(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相关变量、黏膜下剥离时间、并发症、肌层损伤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发生,在ESD手术过程中出血次数相当(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圈套器牵引组患者肌层损伤发生率更低、且黏膜下剥离时间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圈套器牵引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以缩短黏膜下剥离时间,减少剥离过程中的肌层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消化道肿瘤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两组,各22例。对参照组行剥脱活检术治疗,对实验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切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切除成功率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将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2017年1—12月期间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过程出血量、手术的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复发率和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在手术过程的出血量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过程的出血量、手术的操作时间分别是(49.21±1.21)m L、(83.19±4.51)min。对照组手术过程的出血量、手术的操作时间分别是(49.56±2.91)m L、(71.25±3.18)min。观察组完整切除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50%(2例出现和1例穿孔)和对照组7.50%(3例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更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患者91例为感染组, 另抽取同期于医院因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无感染患者60例为未感染组。回顾性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 记录感染组并发症、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并对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68%(17/91), 其中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率最高(6.59%, 6/91), 其次是术中穿孔(5.49%, 5/91)。感染组经病原菌培养共分离出97株病原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82株(84.54%), 革兰阳性菌12株(12.37%), 真菌3株(3.09%)。感染组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 min、用药时间≥15 d、合并糖尿病、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及术前白蛋白<30 g/L者占比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用药时间≥15 d、手术时间≥60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出血的发生情况, 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324例, 均接受ESD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出血发生情况, 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 询问并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 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 324例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34例, 发生率为10.49%。经Logistics回归分析检验, 结果显示, 肿瘤长径≥2 cm、病灶数≥2个、手术时间长、贲门-胃底病变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OR>1, P<0.05);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升高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保护因素(OR<1, 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发生可能受肿瘤长径≥2 cm、病灶数≥2个、手术时间长、贲门-胃底病变、Alb水平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经超声内镜诊断的早期胃、食管、结肠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共计51例,按住院号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对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措施,2组患者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5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质量的心理护理对ESD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分别实施传统术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ESD)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胃肠外科临床接收并施予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的4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甲组,再选取同时间段接收并施予ESD进行治疗的4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乙组,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乙组手术时长、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均较甲组少,乙组治愈性切除率较甲组高,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甲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术后乙组QOL评分较甲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更为显著,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8例,将其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选择常规回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及肛门直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及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予以圈套器和橡皮圈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6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圈套器和橡皮圈辅助ESD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标准化肠内营养支持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早期标准化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并发症、肠道恢复情况,干预前、干预后2周功能状况、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腹泻、腹痛、腹胀、出血、管腔狭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干预后2周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观察组总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胃癌患者给予早期标准化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调节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机体功能状态,还能提高营养支持耐受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及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12例行结肠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平均170ml。术后住院平均(9±1.5)d。结论利用多种内镜用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着黏膜下层进行剥离的切除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整块地切除肿瘤,适合直径较大的平坦型腺瘤及早期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3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超声内镜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生理应激反应指标水平、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术中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00%,其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分别为(27.16±3.59)min、(7.10±0.79)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0,t=14.083、4.275,P<0.05)。观察组治疗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指标水平分别为(101.19±11.64)ng/mL、(80.64±4.10)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34、22.649,P<0.05)。观察组的DDK-1(40.64±5.37)ng/mL、SCC-Ag(0.34±0.05)ng/mL、Cyfra2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直肠息肉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可靠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广基结直肠息肉的20例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10例患者行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非常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疾病征象,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为改进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60例经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内镜组、内镜+药物组、分流组及断流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内镜+药物组、分流组及断流组患者的门静脉压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内镜组(P<0.05),且分流组患者门静脉压力改善情况最佳(P<0.05)。分流组患者静脉曲张复发及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各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分流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分流术可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经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进行ESD治疗,评估ESD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剥离病变成功率为93%,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3.4±8.5)分钟,术后发生胸骨后疼痛45例、穿孔3例、迟发性出血1例、腹痛10例、进食梗阻8例,复发2例,再次行ESD。结论 ESD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橡皮圈腔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右半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行ESD治疗的右半结肠LST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行橡皮圈腔内牵引辅助ESD(试验组),20例行传统ESD(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黏膜下注射液体量、肿瘤剥离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改变体位次数、术中出血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情况、术后肌层损伤情况、穿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并对患者术后随访2~30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一次性完整切除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的治愈性切除情况、手术时间、肿瘤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液体量、术中改变体位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719~15.937,χ2=4.887,P<0.05)。试验组术中未发生穿孔及不可控制的出血,2例出现固有肌层损伤,对照组术中4例出现固有肌层损伤,3例出现小穿孔,试验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效果,以求为未来大肠广基息肉治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对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78例患者的所有广基息肉均被一次性切除,其中,术中少量出血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在经过钛夹夹闭后,成功止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中的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