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海浦东地区常住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与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上海浦东地区一个社区中1 024例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尿酸、肌酐及慢性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以尿酸420μmol/L(男性)、360μmol/L(女性)定义为高尿酸血症。结果:在1 024例资料完整的居民中,年龄(56±14)岁,男女比例为404∶620,CKD患者为11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为182例(17.77%),其中非CKD患者为34例(18.58%),CKD患者为148例(81.42%),且CKD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和非高尿酸血症患者CKD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年龄[(60±15)岁vs(55±13)岁,P0.01]、SBP[(135±13)mm Hg vs(128±15)mm Hg,P0.01]、DBP[(85.55±8.31)mm Hg vs(82.99±8.55)mm Hg,P0.01]、BMI(26.26±3.47)kg/m2vs(23.91±3.64)kg/m2,P0.01]、腰/臀围比[(0.88±0.05)vs(0.86±0.06),P0.01]、血BUN[(5.41±1.50)mmol/L vs(4.87±1.27)mmol/L,P0.01]、血清肌酐[(127.83±36.56)μmol/L vs(143.17±38.46)μmol/L,P0.01]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e GFR[(127.83±36.56)ml·min-1·1.73 m-2vs(143.17±38.46)ml·min-1·1.73 m-2,P0.01]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且高血压病(P0.01)、心血管病(P=0.04)和高脂血症(P0.01)比例高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DBP、BMI、腰/臀围比、BUN、血肌酐、Hb和e GFR与尿酸水平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SBP、BMI和血肌酐以及高脂血症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在上海社区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7.77%,随着CKD的进展,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增加;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SBP、BMI、腰/臀围比、血肌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非透析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Ca~(2+)、P~(3-)、i PT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KD3~5期非透析患者166例,根据SUA水平分为高尿酸组(UA≥420μmol/L)和正常尿酸组(UA 420μmol/L)。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影响SUA的因素以及其与Ca~(2+)、P~(3-)、i PTH的相关性。结果:CKD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高达40. 96%; HUA组Scr、BUN、P~(3-)、i PTH、ALP、FBG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e GFR明显低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UA与Scr、BUN、P、i PTH、ALP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UN、ALP、e GFR为SUA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CKD非透析患者SUA与Ca~(2+)、P~(3-)、i PTH存在相关性。SUA可能参与了CKD非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1~4期患者血清1,25(OH)2D水平与蛋白尿、尿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对我科115例CKD1~4期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1,25(OH)2D、血CRP,尿TGF-β1、MCP-1、TNF、IL-6,24h尿蛋白定量检测;分析血清1,25(OH)2D水平与以上指标相关性。结果:(1)CKD组患者血清1,25(OH)2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CRP,尿MCP-1、TGF-β1、IL-6、TNF水平,24h尿蛋白定量高于对照组(P〈0.05)。(2)与GFR≥60ml·min^-1·1.73m^-2患者比较:GFR〈44ml·min^-1·1.73m^-2患者CRP,尿MCP-1、TGF-β1、IL-6、TNF水平、24h尿蛋白定量升高(P〈0.05);血清1,25(OH)2D水平降低(P〈0.05);而GFR45~59ml·min^-1·1.73m^-2患者与GFR≥60ml·min^-1·1.73m^-2患者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1,25(OH)2D与年龄(r=-0.442)、收缩压(r=-0.464)、舒张压(r=-0.399)、GFR(r=0.902)、Scr(r=-0.430)、PTH(r=-0.341)、UA(r=0.237)、24h尿蛋白定量(r=-0.372)及尿TGF-β1(r=-0.894)、MCP-1(r=-0867)、TNF(r=-0.899)、IL-6(r=-0.934)水平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1,25(OH)2D与GFR呈正相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MCP-1、IL-6,血Scr、PTH呈负相关。结论:CKD1~4期患者存在1,25(OH)2D水平降低,并与蛋白尿及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肾脏排泄尿酸的各指标,明确更准确反映肾脏排泄尿酸水平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早期肾功能损害(eGFR≥60ml·min-1·1.73m-2)的住院患者,采用MDRD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价肾功能。将这些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350μmol/L)、中尿酸组(250~350μmol/L)、低尿酸组(〈250μmol/L),检测患者的空腹血肌酐(Scr)、血尿酸(Sur)、24h尿肌酐(24hUcr)、尿尿酸(Uur)等指标,计算尿酸排泄分数(EFUA)、尿酸清除率(Cur)、单位肾小球滤过尿酸排泄(EurGF)及尿尿酸/尿肌酐之比(Uur/Ucr)。结果: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成的三组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中Sur随BMI、SBP、Scr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Sur随空腹血糖(FPG)、eGFR、FEUA、Cur、UUA/Ucr的降低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P〈0.05、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Ur水平与24hUur、EurGF无明显相关性(r=0.202,P〈0.01;r=0.107,P〉0.05)。SUr与FEUr、Cur、Uur/Ucr呈负相关性(r=-0.779,P〈0.05;r=-0.632,P〈0.05;r=-0.40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者,FEUA、Cur、Uur/Ucr均可反应肾脏排泄尿酸的水平,其中FEUA较其他指标更准确的反映肾脏排泄尿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江阴市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KD)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脑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观察肾脏损伤指标(Scr、尿常规)及相关危险因素(血压、烟酒史、心脏病史、脑卒中部位、血糖血脂等)。采用简化MDRD公式估算GFR,并根据K/DOQI指南进行CKD分期。结果:共收集脑梗死住院患者4287例,资料完整者3809例,其中男2298例,女1511例,平均年龄(68.70±11.21)岁。蛋白尿269例(8.72%),血尿524例(16.99%),Scr大于105μmol/L者344例(9.03%),eGFR≤60ml·min-1·1.73m-2者389例(10.21%)。CKD为926例,患病率为24.31%;CKD1~5期分别占该人群的30.35%、27.65%、38.44%、3.02%与0.54%;本组病例中,年龄≥65岁者CKD患病率为32.01%,eGFR≤60ml·min-1·1.73m-2的比例为10.90%。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CKD危险因素为年龄(OR=1.414,P<0.01)、性别(OR=1.634,P<0.01)、糖尿病(OR=1.409,P<0.01)、房颤(OR=1.999,P<0.01)、高尿酸(OR=3.566,P<0.01)、高低密度脂蛋白(OR=1.541,P<0.05)、高血磷(OR=1.421,P<0.01)、低Hct(OR=1.629,P<0.01),颞叶(OR=1.518,P<0.01)梗死更易合并CKD。结论:江阴地区脑梗死住院患者中CKD患病率24.3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应重视在脑卒中病人中的CKD调查,早期预防和积极干预CKD,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微炎症在尿酸致早期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炎症反应在尿酸所致早期慢性肾脏病(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右肾切除的方法建立早期CKD动物模型,以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灌胃10周稳步升高大鼠血尿酸,检测实验组(伴尿酸升高的CKD组,C组)大鼠血清指标尿酸(UA)、肌酐(Scr)、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等,光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病变以及Ⅰ型胶原在血管壁沉积等情况,并与单侧肾切除组(CKD组,B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A组)相比较,分析伴尿酸升高的CKD组与其他两组间微炎症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微炎症在尿酸致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各组大鼠肾病理均未见明显病变,且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表明成功地建立了伴尿酸升高的早期CKD动物模型。A组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未见明显病变,管壁可见少量Ⅰ型胶原;C组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皮间隙增宽,细胞水肿,管壁炎症细胞聚集,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结构紊乱,血管壁大量Ⅰ型胶原沉积;B组病变与C组相似,但程度较轻。C组血管壁Ⅰ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C组NO明显低下(P〈0.01),ET-1明显增高(P〈0.05),NO/ET-1比值明显降低(P〈0.01),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尿酸与ET-1(r=0.9374,P〈0.01)、Ⅰ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r=0.840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NO(r=-0.9462,P〈0.01)、NO/ET-1比值(r=-0.9230,P〈0.01)呈显著负相关;尿酸与CRP(r=0.7251,P〈0.05)呈显著正相关;NO与CRP(r=-0.7554,P〈0.05)呈显著负相关;ET-1与CRP(r=0.7447,P〈0.05)呈显著正相关;NO/ET-1比值与CRP(r=-0.8042,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微炎症是尿酸致早期CK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处理及疗效分析.方法 单纯瓣膜置换术患者536例,按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GFR>70ml· min-1·1.73m-2)322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GFR 50 ~ 70 rnl·min-1·1.73 m-2)162例,中度肾功能不全组(GFR 30 ~ 50ml·min-1·1.73 m-2)40例,重度肾功能不全组(GFR<30ml·min-1·1.73m-2)12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术前肾功能不全程度与术后死亡及各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患者术前肾功能分级与术前肾功能不全程度、年龄、高血压、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死率随肾功能不全程度加重而上升.术后大量输血,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监护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的发生率均随肾功能不全程度加重而上升.结论 术前肾功能不全是瓣膜置换术后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内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水平与其肾脏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2018年06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肾内科的120例T2D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水平[采用改良的肾脏病饮食改善公式(MDRD)估测]将患者分为3组,A组[e GFR≥90 ml·min-1·1. 73 m-2]40例; B组[(90 ml·min-1·1. 73 m-2 e GFR≥60 ml·min-1·1. 73 m-2]40例; C组[e GFR60 ml·min-1·1. 73 m-2]40例。检测各组生化指标,分析3组患者血清FFA水平与其e GFR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糖、BMI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FFA水平[(542. 30±77. 55)μmol/L]明显高于A组[(360. 24±71. 41)μmol/L]及B组[(485. 40±78. 08)μmol/L](P 0. 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AA、空腹血糖、血尿酸(UA)、糖尿病病程、平均动脉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增高是引起导致T2DM患者e GFR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 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FA水平的升高是其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在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及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176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和1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使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粪便隐血阳性发生率.同时对CKD患者随访4.5年,分析各项临床、生化指标,并以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或死亡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6例CKD患者IFOBT阳性率17%,高于健康对照组5.3%(x2=13.236,P< 0.01).与IFOBT阴性的CKD患者相比,IFOBT阳性的CKD患者年龄较大[(62.030±15.544)岁比(48.660±19.018)岁,P<0.01]、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71.800±31.657) mm/h比(57.210±32.712) mm/h,P<0.05]、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6.230 (3.000~14.148) mg/L比3.000(3.000 ~6.833)mg/L,P<0.05]、Scr明显升高[419.100(103.200~546.625) μmol/L比175.100 (68.150~462.950) μmol/L,P<0.05],而血红蛋白[(97.970±20.590 )g/L比(107.170±27.988)g/L,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11.400 (8.671~53.544) ml· min-1· (1.73 m2)-1比35.274(10.961~82.145)ml·min-1.(1.73 m2)-1,P<0.01]显著降低.相关法分析显示CKD患者IFOBT检测值与eGFR(r=-0.20,P<0.01)呈负相关;与Scr呈正相关(r=0.171,P<0.05);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5).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OBT检测值、eGFR和红细胞沉降率是CKD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IFOBT检测值>100 μg/L是影响CKD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易发生结直肠出血性疾病,粪便隐血阳性是影响CKD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是可行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CKD患者结直肠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我院因肾脏恶性肿瘤行单侧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因肾脏恶性肿瘤行单侧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患者94例。入选标准:术前用CKD-EPI公式估算的e GFR≥60 ml·min~(-1)·1.73 m~-2,术后观察3个月以上。分析术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影响肾功能下降的因素。根据末次随访时e GFR,分为e GFR60 ml·min~(-1)·1.73 m~(-2)和e GFR≥60 ml·min~(-1)·1.73 m~(-2)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肿瘤特性、手术方式,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肾功能下降的因素。结果:94例单肾切除患者,术前e GFR≥90 ml·min~(-1)·1.73 m~(-2)55例(58.5%),e GFR=60~89 ml·min~(-1)·1.73 m~(-2)39例(41.5%)。随访3~50月,33例(35.1%)出现肾功能下降至e GFR60 ml·min~(-1)·1.73 m~(-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性别(P=0.718)、随访时间(P=0.592)、体质指数(BMI)(P=0.769)、是否合并糖尿病(P=0.959)、肿瘤病理类型(P=0.826)及肿瘤侧别(左侧或右侧,P=0.08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P0.001)、术前e GFR水平(P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2)、手术方式(微创或开放,P=0.02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95,P0.001)和术前e GFR水平(OR=0.952,P=0.047)与术后肾功能下降相关。结论:单肾切除前后宜检测肾功能。年龄大、术前e GFR低是术后e 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T2DM)患者66例,T2DM所致DKD患者54例。记录年龄、身高、体重、病史、血压、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risin水平。比较DKD组与T2DM组血清Irisin水平的差异,观察DKD不同肾功能亚组血清Irisin水平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血清Irisin水平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血清Irisin水平在DKD组明显低于T2DM组(P0.05);DK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 GFR60 ml·min-1·1.73 m-2组中血清Irisin水平较e GFR≥60 ml·min-1·1.73 m-2组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UREA、CRE、SBP以及DBP呈负相关(均P0.01);与TP、Alb、TBIL以及e GFR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BMI后,血清Irisin水平与e GFR呈独立正相关(P0.01),与舒张压呈独立负相关(P0.05)。结论:DKD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显著降低,在肾功能下降组中进一步降低,可能与e GFR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尿酸所致早期慢性肾脏病(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单侧肾切除组(B)和实验组(C)。通过右肾切除并喂养10周的方法建立早期CKD动物模型,实验组以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灌胃稳步升高大鼠血尿酸。检测各组血清指标尿酸(UA)、肌酐(Scr)、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光镜下观察血管壁病变以及Ⅰ型胶原在血管壁沉积等情况,分析C组与其他两组间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大鼠肾病理均未见明显病变,且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UA水平明显升高(P〈0.01)。A组血管壁未见明显病变,管壁见少量Ⅰ型胶原;C组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皮间隙增宽,细胞水肿,管壁炎症细胞聚集,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结构紊乱,血管壁见较多Ⅰ型胶原沉积;B组病变与C组相似,但程度较轻。C组血管壁Ⅰ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C组NO明显低下(P〈0.01),ET-1明显增高(P〈0.05),NO/ET-1比值明显降低(P〈0.01)。C组SOD显著降低(P〈0.01),MDA显著升高(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UA与ET-1(r=0.9374,P〈0.01)、Ⅰ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r=0.840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NO(r=-0.9462,P〈0.01)、NO/ET-1比值(r=-0.9230,P〈0.01)呈显著负相关;UA与MDA(r=0.8195,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SOD(r=-0.6885,P〈0.05)呈显著负相关;NO与SOD(r=0.8179,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MDA(r=-0.9171,P〈0.01)呈显著负相关;ET-1与SOD(r=-0.7793,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MDA(r=0.8658,P〈0.01)呈显著正相关;NO/ET-1比值与SOD(r=0.814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MDA(r=-0.9143,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氧化应激是尿酸致早期CK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的909例非透析的CKD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性别、年龄及CKD分期进行分组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尿酸水平或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差别,同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尿酸水平与相关生化指标间关系。结果 CKD 1期至5期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9. 92%、35. 10%、61. 31%、71. 77%、76. 73%、75. 26%,患病率逐渐升高,CKD 3期以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超过60%;以不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发现在不同CKD分期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基于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随着患者年龄增加,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中8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率高达55. 38%。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尿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KD 3a期与3b期患者的尿酸水平无显著差别(P 0. 05),CKD 3a期患者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4期及5期(P 0. 01),但CKD 3b期与4期及5期患者的尿酸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对患者的尿酸水平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尿酸与血红蛋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呈负相关(r=-0. 209,P 0. 01; r=-0. 125,P 0. 01);与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年龄呈正相关(r=0. 508,P 0. 01; r=0. 424,P 0. 01; r=0. 381,P 0. 01; r=0. 233,P 0. 01)。结论 CKD非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CKD进展及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CKD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高尿酸血症与肾损伤标志物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KD)流行情况。 方法 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住院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1031例患者为对象,观察其CK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CKD的定义为eGFR <60 ml?min-1?(1.73 m2)-1和(或)蛋白尿,eGFR以简化MDRD公式计算。冠心病定义为至少1支冠脉狭窄≥50%。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4.37±11.02)岁,其中男性543例,女性488例;冠心病551例,CKD 134例(13%)。冠心病组CK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18.33%比6.88%,P < 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0、1、2、3支),eGFR逐渐下降[(84.24±19.00)、(81.61±23.92)、(75.16±20.99)、(73.92±20.66) ml?min-1?(1.73 m2)-1,P < 0.01];蛋白尿患者比例逐渐增加(0.42%、0.82%、1.96%、3.25%,P = 0.006);CKD患病率逐渐增高(6.88%、13.11%、21.57%、23.38%,P < 0.01)。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增长(OR=1.094,95%CI 1.068~1.120)、冠脉病变支数增加(OR=1.288,95%CI 1.074~1.543)、高血压(OR=1.974,95%CI 1.082~3.603)、心脏收缩功能不全(OR=3.183,95%CI 1.696~5.972)、高尿酸血症(OR=5.366,95%CI 3.224~8.931)是CKD的重要危险因素。 结果 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中,CKD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者,且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显著增加。年龄增长、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高血压、心脏收缩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为CK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患有3~4期慢性肾脏病(CKD)的肾癌患者术后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病理证实的1 353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将eGFR≥60ml·min~(-1)·(1.73m~2)~(-1)(1~2期CKD)的1 1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15ml·min~(-1)·(1.73m~2)~(-1)≤eGFR60ml·min~(-1)·(1.73m~2)~(-1)(3~4期CKD)的171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中位年龄55(25~84)岁,对照组中位年龄55(24~87)岁。男性患者试验组110例(64.3%),对照组837例(70.8%)。两组BMI、高血压病、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GFR显著低于对照组[(50.77±8.49)ml·min~(-1)·(1.73m~2)~(-1) vs.(92.00±34.65)ml·min~(-1)·(1.73m~2)~(-1),P0.01]。试验组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85.4%vs.76.1%,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分别为91.2%和89.1%(P=0.171),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89.3%和8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eGFR60ml·min~(-1)·(1.73m~2)~(-1)均不是影响CSS或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3~4期CKD并不影响肾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Ⅱ型心肾综合征(cardio renal syndrome,CRS)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自2013年4月~2014年6月初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住院的1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结果:142例CHF患者男73例(51.4%),女69例(48.6%);年龄37岁~98岁,年龄中位数80(70.75,86)岁,142例患者中Ⅱ型CRS患病率为30.99%(44/142)。三组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比较显示,血清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酐(Scr)、尿酸(U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各组间作两两比较,发现各组间GFR、Scr、UA、BU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CRS组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受损组比较,血Cys-C水平高,SOD水平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CRS组的hs-CRP水平高于肾功能轻度受损组(P0.01),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Scr(rs=-0.865,P0.000)、Cys-C(rs=-0.734,P0.000)、BUN(rs=-0.729,P0.000)、UA(rs=-0.497,P0.000)、BNP(rs=-0.247,P0.01)、高血压病(rs=-0.196,P0.05)、急性感染(rs=-0.256,P0.01)、SOD(rs=0.318,P0.000)与GFR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Ⅱ型CRS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急性感染(OR=6.403,P0.01)和尿酸(OR=1.011,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HF患者中Ⅱ型CRS患病率高。急性感染和尿酸是Ⅱ型CRS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酸(UA)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波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稳定进行维持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实验室指标,以及基线、透析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血压及尿酸情况。将纳入患者的尿酸进行三分位,比较不同尿酸组的临床特征、血压及血压波动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尿酸与血压波动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02例,其中男157例(52%),平均年龄为(50.6±13.3)岁,中位透析时间为41.75(26.35,67.70)个月,平均尿酸水平为(369.49±81.96)!mol/L。按照基线尿酸水平进行三分位,M1组UA328!mol/L,M2组UA 328~395!mol/L,M3组UA395!mol/L。与M1组相比,M3组男性较多,体质量指数较高,血磷、肌酐、血钾、血清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高(P0.05);而年龄、高密度脂蛋白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5)。与M2组相比,M3组的血钙、血磷、肌酐均较高(P0.05)。3组患者的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随着尿酸的升高而升高(P0.01)。M3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其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波动均较大(P0.05)。相关分析提示,患者收缩压波动和舒张压波动与基线尿酸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性(收缩压与UA r=0.17,P=0.002;舒张压与UA r=0.13,P=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尿酸升高是腹膜透析患者收缩压波动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95%CI 1.02~1.09,P0.05)。结论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UA与血压波动呈正相关;基线UA升高是高血压及血压波动大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UA水平可能有助于高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患者血清甲状腺素(thyroid hormone,TH)水平的变化与血脂代谢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CKD 3~5期患者120例,根据CKD不同分期将其分为CKD 3期组(76例)、CKD 4期组(28例)、CKD 5期组(16例)。另选择我院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CK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超敏促甲状腺素(sensitive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s,sTSH)的含量,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血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ric acid,U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白蛋白(alburnin,Alb)等,运用美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合作工作组新开发的公式方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结果 CKD 3~5期患者血清FT3、FT4、eGFR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SH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TG、TC、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FT3分别与TG、TC呈负相关(r=-0.288,P0.05;r=-0.312,P0.05),与eGFR、HDL-C、Alb、Hb呈正相关(r=0.356,P0.01;r=0.199,P0.05;r=0.266,P0.01;r=0.276,P0.01);FT4分别与TC、LDL-C呈负相关(r=-0.199,P0.01;r=-0.297,P0.05),与eGFR、Alb、Hb呈正相关(r=0.405,P0.01;r=0.237,P0.01;r=0.24,P0.01);与TG、HDL-C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sTSH与Alb呈负相关(r=-0.195,P0.05),与eGFR、TG、TC、HDL-C、LDL-C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发现TG的独立相关因素是eGFR和FT3。结论中晚期CKD患者常伴有TH水平异常,主要表现为低T3综合征,且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中晚期CKD患者多合并有高脂血症,影响其血脂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eGFR、FT3是CK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肾脏病(CKD)的定义包扩两层含义,一是指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二是指GFR≤60 ml·min-1·1.73 m-2≥3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根据GFR水平,慢性肾脏病可分为五期,CKD5期即为终末期肾病(ESRD),需肾脏替代治疗。CKD合并心房颤动在临床上常见,其发生率约19%~24%[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性别和尿酸水平进展性Ig A肾病中对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为Ig A肾病LEEⅢ级及以上且尿蛋白1 g的患者110例。根据性别和血尿酸水平分组,观察各因素对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男性高尿酸组较正常组,年龄、e GFR、进入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组较正常组e GFR下降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e GFR变化率,女性较男性下降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中,高尿酸组进入终点事件显著增多(χ2=8.952,P=0.003)。结论:进展性Ig A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可导致更严重肾功能损害,在不同性别中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