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2例。均在DSA室的X线引导下行PTA;对于近两年内有髂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PTA后置入血管内支架。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TA的即时成功率为90.6%(29/32),手术成功的29条患肢中3条踝肱指数(ABI)无明显改善,余26条由术前的(0.42±0.11)恢复至(0.82±0.12)。随访3~45个月,1例患者的胫后动脉在术后第9个月发生再次闭塞,2例患者的腘动脉在术后第12个月发生再次闭塞,手术通畅率为88.5%(23/26)。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病变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踝臂指数(ABI)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4例患者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诊LEAOD并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前术后测定ABI。结果 ABI随着临床症状和血管病变严重度增加而减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24例,单纯行PTA术10例。术后,ABI、患肢收缩压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由术前0.58±0.19、(95.75±23.61)mmHg、(1121.86±605.99)cm/s增加为0.81±0.14、(137.44±25.66)mmHg、(1970.61±505.30)cm/s ,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I是一种无创、快捷的方法,能用于LEAOD患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介入学会(TASC)Ⅱ-D级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我院收治并进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患者(64条下肢),对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成功进行腔内治疗58条下肢,技术成功率90.6%(58/64),其中单纯行球囊扩张10条下肢,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48条下肢。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10.0%(5/50),包括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力衰竭1例、造影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前与术后7 d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11 vs 0.78±0.14,P<0.001)。术后12、24个月分别随访50条和30条下肢,Ⅰ期通畅率分别为84.0%(42/50)和66.7%(20/30),Ⅱ期通畅率分别为88.0‰(44/50)和76.7%(23/30),24个月保肢率为100%(30/30)。结论对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进行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保肢率高、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复杂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AIO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TASCⅡ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9条患肢。术前根据Fontaine分期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拟定治疗方案。要求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及每年门诊复查,分析其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和通畅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腔内治疗总体成功率为94.2%(65/69),术后共有4例(5.8%)患者发生并发症。65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4例患者12个月后失访,20例患者24个月后失访。术后3个月的ABI显著高于术前[(0.81±0.15)和(0.38±0.12),P0.05]。术后1年通畅率96.7%(59/61),2年通畅率88.9%(40/45)。结论腔内治疗TASCⅡD型AIO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及近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在老年人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老年患者21例。术前均通过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予以诊断分析;并根据泛大西协作组织(TASC)予以分级。记录术前,术后3、6、12、24个月踝肱指数(ABI)变化、及术后髂动脉通畅率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通畅率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对于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注意不同病变治疗方式的选择。血栓性闭塞可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结束后,二次介入腔内治疗,选择髂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硬化导致的髂动脉闭塞,一期行髂动脉球囊扩张术+髂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3、6、12、24个月ABI分别为0.92±0.20、0.90±0.18、0.84±0.14、0.79±0.21,比术前显著改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12、24个月髂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5.7%、80.2%、72.9%。结论全腔内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创伤小,中期效果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卢瑟福分级为3~6级股浅动脉闭塞支架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因股浅动脉闭塞行镍钛金属裸支架置入术的85例患者(卢瑟福3~6级)93例患肢。术后定期行下肢动脉彩超、Doppler或CTA检查观察支架内通畅情况,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加以统计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共为93例患肢置入173枚镍钛金属裸支架。术后第1天,复查彩超示无残余狭窄、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无支架两端夹层形成;复查Doppler示患肢踝肱比(ABI)平均为(0.95±0.18),较术前0.48±0.18明显提高(t=-21.694,P=0.000)。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0±15.0(0.27~58.0)个月,第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9%、67.1%、49.4%。病变总长度(P=0.031)、TASC II C/D级病变(P=0.034)和糖尿病(P=0.031)与ISR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股浅动脉病变总长度、TASC II C/D级病变及糖尿病是卢瑟福分级为3~6级股浅动脉闭塞支架术后IS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32例老年T2DM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置入血管支架进行介入治疗,部分病例术中病变血管内灌注尿激酶。结果本组132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共置入金属支架209枚(129例)。观察术后1、3、6、12个月的皮肤温度、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BI由治疗前0.29±0.15增加至0.78±0.16。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结论介入治疗具有治疗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治疗后保肢率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老年T2DM ASO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PTA)与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该院收治的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患者80例(80支),根据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分型将其分为A型12支、B型25支、C型23支、D型20支,其中A型+B型中行PTA者25例,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术者12例;C型和D型者中行PTA者29例,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术者14例,观察术后1~3年一期通畅率及复发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PTA联合支架植入者术后1~3年的一期通畅率显著高于PTA者(P<0.05),第2、3年C型+D型者PTA+支架植入术显著优于A型+B型,第2年C型+D型者PTA显著高于A型+B型(P<0.05);随访发现,28例患者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其中10例为A型+B型,18例为C型+D型;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糖和TASC是影响中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下肢闭塞中远期疗效较好,血糖和TASC分型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评估287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6%,临床表现好转率83%,血管再通率为96%,踝/肱指数由0.19~0.63,平均(0.44±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1±0.22).结论 应用PTA及选择性支架置人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长微球囊导管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治疗糖尿病性小腿动脉硬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糖尿病性小腿动脉硬化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CTA(23例),MRA(16例).26条患肢小腿3条动脉(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完全闭塞,19条患肢1条血管狭窄2条闭塞,5条患肢1条血管正常(腓动脉)2条闭塞,6条患肢2条血管狭窄1条闭塞.利用在治疗过程中对血管损伤小的长微球囊导管对小腿3条动脉狭窄或闭塞进行PTA治疗.球囊的长度选择80~120 mm,直径选择与病变血管相同或小于0.5 mm,扩张时间为3~5 min.术后进行血管造影复查,如有狭窄再次进行球囊扩张.结果 56条患肢完成PTA的有52条(92.9%).47条(83.9%)患肢远近血管的再通达到足部,踝肱指数(ABI)术前、术后分别为0.37±0.15和0.88±0.16,9条(26.5%)患肢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其中5条患肢病变血管再狭窄,4条患肢病变血管闭塞,再次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论 利用长微球囊导管进行PTA是治疗糖尿病性小腿动脉硬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管腔内治疗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严重缺血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Fontaine分级Ⅲ~Ⅳ级脑梗死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280例(326条患肢),采用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治疗血管再狭窄等。结果 280例患者(326条患肢)共进行342次血管腔内治疗,309条患肢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4.8%(309/326),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成功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所有患者ABI为0.26±0.24,成功治疗术后ABI为0.72±0.29,手术前后患者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10例患者(242条患肢)经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3~90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ABI分别为0.65±0.26、0.54±0.3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超声检查示术后1年随访期间有87条患肢(35.9%)治疗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其中70例(28.9%)症状复发再次行血管腔内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病变行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由于脑梗死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受限,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闭塞性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治疗血管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C型股浅动脉闭塞(或狭窄>70%)腔内治疗效果及随访1年结果,分析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 C型的患者58例(58条肢体)。手术方法为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随访是否有支架内再闭塞或狭窄(>70%)。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闭塞或狭窄(>70%),将患者分为通畅组及再闭塞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58条肢体中有6条未能开通,腔内治疗开通率为89.7%。1年后完成随访41例,通畅组30例,再闭塞组11例。两组患者踝肱指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5±0.16) vs (0.41±0.24),P<0.05]。两组患者的吸烟者比例和Fontaine分期虽无显著性差异,但P值相对较低,提示二者也可能与术后ISR相关。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型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ISR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股腘动脉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不经系统治疗的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半年截肢率超过40%,1年期病死率约为20%[1].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更新的周围动脉疾病(PAD)的诊治共识,即TASCⅡ的PAD治疗指南[2],腔内治疗已与血管旁路术和血管内膜剥脱术一样,成为血管外科手术干预具有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的股腘动脉疾病的常用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以来,TASCⅡA、B型患者中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并总结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用INVATEC-DEEP长球囊,进行下肢动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 55例患者共55条肢体接受了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4.5%(41/55),无并发症发生.共随访6m,失访率为0;其中,技术成功组所有患肢血供明显增加,相应节段肢体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麻木感和痛感显著减轻,生存率为95.1%,肢体存活率97.6%;技术失败组患者生存率为78.6%,肢体存活率71.4%,随访期间ABI为(0.78±0.13).结论 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腔内介入治疗TASC-Ⅱ分级为C、D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就诊并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52例下肢ASO患者(共5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通畅率和保肢率等情况。结果 52例患者(57条患肢)共计行腔内介入治疗62次。其中2条患肢反复尝试后未能成功开通闭塞段,1条患肢因术中患者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止手术。3条患肢转骨科行截肢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74%(54/57)。共计出现围术期并发症2例(3.85%),其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术后患肢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1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1、3、6、12、18、24个月,患肢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97.96%、93.88%、78.72%、77.78%、68.18%。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5.35%和94.44%。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5.74%、90.90%。结论 对于病变较长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老年患者、31条肢体,共53处病变部位行血管形成术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进行监测,同时对术后病变部位的血管通畅率进行随访。结果行PTAS手术后,髂动脉的成功率为100%,股腘动脉的成功率为95.24%;术后1个月,患者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5±0.11)增加至术后的(0.95±0.09),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17.3±29.9)m增加至术后的(518.4±122.7)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年髂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91.67%,股腘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80.95%。结论 PTA联合PTAS治疗下肢动脉ASO手术成功率高、创伤性小、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再狭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阜外医院2008-12至2017-04行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共55例,均经造影证实病变部位有大量血栓影,置导管头端于血栓近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临床资料、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临床结果。结果:55例患者中男性49例,年龄(60.7±14.8)岁。慢性、亚急性和急性下肢缺血分别为38例、14例和3例。Fontaine分期Ⅱb期35例,Ⅲ期13例,Ⅳ期7例。55例患者中25例术中溶栓后再通,其余30例持续置管溶栓24~48 h。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其中22例因残余狭窄50%或夹层明显限制血流而置入支架。手术再通成功率为85.5%(47/55)。与术前比较,溶栓后下肢动脉平均闭塞长度明显缩短[(50.6±28.3)mm vs(145.4±43.6)mm,P0.01],患侧踝臂指数(ABI)显著升高(0.67±0.41 vs 0.15±0.27,P0.01)。围术期介入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随访(39.0±24.3)个月,失访6例(10.9%),患肢血管通畅率65.3%(32/49),保肢率为93.9%(46/49),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5例(10.2%),其中心肌梗死3例,肺栓塞2例;死亡7例(14.3%)。结论: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合并急慢性血栓的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并可显著减少病变部位支架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比腔内技术与主股动脉转流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C D级主髂动脉病变的长期通畅率结果,为此类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血管外科,2005年至2008年间,行腔内技术与主股动脉转流治疗TASC C D型主髂动脉病变77例(腔内治疗组35例,主股转流组42例),分析围手术期及远期预后,平均随访时间(59.7±18.7)个月。结果:腔内组5年一期通畅率68.8%,二期通畅率78.1%,总体生存率93.8%,总体保肢率90.6%;主股转流组5年一期通畅率92.1%,二期通畅率94.7%,总体生存率94.7%,总体保肢率97.3%。结论:腔内技术和主-股动脉转流治疗TASC C D型主髂动脉病变均可取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但主-股动脉转流的远期通畅率更好。在无明显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血管转流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镍钛合金支架治疗股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采用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132例(139条肢体)股浅动脉ASO的临床病例。股浅动脉病变的长度2.4―25.9cm,平均12.6±8.8cm。Fontaine分级:Ⅱa26条,Ⅱb52条,Ⅲ43条,Ⅳ18条。TASC-Ⅱ( 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泛大西洋介入学会联盟) 分型A 型33条, B 型51条, C型40条, D型15条。术后第6个月 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患者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CDU),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血管显像)和(或)动脉造影评估支架的通畅情况,利用生存分析来统计支架的通畅率和保肢率,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 ABI由术前0.31±0.22增至术后0.80±0.28;流出道有3支通畅的有41条,2支的是55条,1支的是43条。随访时间14 -36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7.0%、81.1%、75.3%、65.1%,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6%、88.6%、77.8%、73.7%。闭塞长度≥15cm和<15cm的3年通畅率分别为50.8%、73.1%;1支流出道和流出道≥2的3年通畅率分别为59.2%、71.4%;TASC-ⅡA、B和C、D型的3年通畅率分别为75.6%、57.1%;Fontaine分级Ⅱ和Ⅲ、Ⅳ3年通畅率分别为76.8%、50.3%。3年保肢率为93.5%。 结论 镍钛合金支架治疗股浅动脉ASO安全、有效,病变长度越短,Fontaine分级越早,流出道越多越有利于保持较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