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脉舒络胶囊联合康复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4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通脉舒络胶囊,疗程为28 d,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候(主症、兼症、舌脉)改善情况,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FMA)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等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改变情况,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D-二聚体(D-Dimer,D-D)血清含量等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5.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主症评分、NIHSS、FMA、Barthel指数、PT、APTT、PAR、D-D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兼症评分、舌脉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兼症评分、舌脉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评分、兼症评分、舌脉评分、NIHSS评分、PAR、D-D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MA、Barthel评分、PT、APTT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舒络胶囊联合康复疗法用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减少神经缺损,提高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轻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分析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给观察组患者给予调和阴阳针法治疗,给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8周,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等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时,采用调和阴阳针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效果显著,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宁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栓通脉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L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通脉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对急性期老年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加均衡法将老年气虚血瘀型缺血中风患者分为中西结合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气虚血瘀证证候积分变化,并比较两组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等与血液粘稠程度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中西结合组在总体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中西结合组血脂、血糖、全血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下降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老年性气虚血瘀型中风有一定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康复组115例和对照组115例,以综合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分级量化分值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综合临床疗效:针药结合康复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与60.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疗效:2组治疗后症状平均积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疗效好,无副作用,是缺血性中风治疗康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穴位透刺结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痛苦和负担。笔者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张力平衡针法的启发下,采用穴位透刺法治疗中风偏瘫7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芪龙活络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芪龙活络方对中风后残疾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和脑功能缺损程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内科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芪龙活络方。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28 d 3个时间点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巴氏指数评分(Bathel Index)及NIHSS评分变化。结果:芪龙活络方治疗后14 d、28 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8.3%,均优于对照组(P0.05);14 d后2组各项观察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8 d后2组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芪龙活络方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通脉止痛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确诊并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基础药物,治疗组加用通脉止痛贴进行穴位敷贴.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脉止痛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整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45例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同时采取中医针灸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9%、8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结束后治疗组Barthel评分和NIHSS评分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和语言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血脂三项均显著性降低(P<0.05),且血浆黏度、血小板聚积率及红细胞聚积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血脂三项、血浆黏度、血小板聚积指数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治疗组复发8例(5.92%),对照组复发12例(10.90%),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中医针灸结合经典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临疗效确切,可进一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腹针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6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体针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雪莲通脉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后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雪莲通脉丸口服治疗,治疗8周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黏度及脑动脉血流指标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峰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1.7%(P0.01);3)治疗后治疗组血流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雪莲通脉丸能够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减轻临床症状,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改变平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黏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观察铜砭刮痧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的疗效。 方法 选取 60 例我院于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收治的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 30 。 对照组患者采用肢体以及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铜砭刮痧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MBI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NIHSS )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经治疗后发现实验组 MBI 评分及 NIHS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距明显,而且治疗后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将铜砭刮痧应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结合康复和常规康复进行治疗;对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的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中药离子导入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粉针加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运用丹参粉针静滴加补阳还五汤内服。结果:80例患者痊愈率18.75%,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丹参粉针加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服养心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心通脉方,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心功能疗效、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心功能疗效、血浆脑钠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加服养心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益气祛瘀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在九江市中医院住院的病人32例,通过随机抽样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益气祛瘀丸合用阿司匹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2组患者其它治疗均遵照急性脑血管病治疗指南进行。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14d后神经功能状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90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Barthel指数改善有显著性差异,14d后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cy)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益气祛瘀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参见《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行常规干预。对照组给予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疗法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肌力、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评分及临床疗效。运用报告结局评价(report end evaluation,PRO)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ugl-Meyer movement scale,FMMS)评分高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和4周,观察组CS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和6周,观察组PRO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气虚血瘀证可改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针法联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济源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Bobath组接受Bobath疗法治疗,联合组在Bobath组基础上增加调和阴阳针法治疗,每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锻炼4个疗程。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 Bobath组和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31/42)、92.86%(39/42),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obat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个疗程后,联合组CSI评分均较Bobath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调和阴阳针法联合Bobath疗法可有效降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芪龙祛瘀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芪龙祛瘀合剂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口服,治疗周期为28 d,治疗后随访90 d.治疗前后及随访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