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D)。IBD可致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是SAP肠源性感染的来源。目前研究认为,SAP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释放、肠黏膜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免疫功能受损、全胃肠外营养、肠运动障碍等诸因素相关。早期预测和评估IBD有利于及时采取肠黏膜屏障保护措施,减少SAP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随着近年来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增加了一些辅助诊断的方法,包括炎症介质的测定、免疫反应的检查和遗传因素的追踪等,为IBD的综合诊断增加了新内容,但确诊仍需依赖内镜与病理。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终身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炎症状态,并伴有异常的凝血和血液高凝状态。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主要临床范围在于激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其发生机制复杂,原因不明,是IBD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IB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及预防是IBD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因此,检测IBD患者的凝血状态,重视IBD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早期快速诊断及干预DVT,对于改善IBD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特殊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herapy,MDT)在IBD的治疗中逐渐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5.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伴发营养不良[1-3],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对于IBD伴发的营养不良问题,长期被临床医师以及病人和家属所忽视,直至出现IBD的并发症,需急诊手术或限期手术时,凸显出营养不良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引起内、外科医师的关注。IBD伴发的营养不良是临床的难题和严峻挑战,值得营养学和外科领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炎症,其慢性炎症反应并不局限于肠道,其中肾脏起病隐匿,发病率低,容易被忽略.IBD常见的肾脏损害包括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结石、淀粉样病变等.本文从IBD合并肾脏损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则介于两者之间。IB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UC的发病率无显著变化,但CD发病率逐年增加。IBD的治疗包括药物、外科手术、营养支持及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治疗成功取决于病人、外科医生、胃肠病医生之间的多学科合作。本期专题亦体现出IBD现代治疗的趋势,由多学科专家分别从不同的重点撰文,全面介绍IBD的治疗。虽然UC和CD同属炎症性肠疾病范畴,但其病理、病程演变存在诸多不同。UC通常是连续性病变,为求根治可选择切除结直肠段的全部原发病变,被认为是可以经外科治愈的炎症性肠疾病,约30%~40%的UC病人须手术治疗。CD具有节段性、多部位发生和几乎不可避免术后复发的特点,约70%~80%的CD病人在明确诊断后的某一时期需要手术,手术目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只切除病变明显的肠段,尽可能多保留肉眼所见的正常肠段。目前有关IBD的外科治疗还存在不少争议,须加强有关研究以提高IBD的外科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NO)是L-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产生的。许多证据表明NO参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和病理生理过程。研究旨在检测吲哚美辛(indomethacin)诱导的小肠溃疡形成后不同时相的NOS的表达及其与炎症程度的关系,澄清NO在小肠溃疡形成的病理生理中可能的作用,以及应用NOS抑制剂在改善炎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之一,是发生于结肠和直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UC目前多侧重于内科治疗,而外科治疗也是UC治疗的重要手段。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是UC病人的首选手术方式。掌握该手术的策略与技术要点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的预后以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病人血清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预测腹腔镜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价值,寻找CRC病人术后淋巴结转移预测方法。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CRC病人115例。全部病人均接受腹腔镜CRC根治术治疗,随访3年,末次随访时间截止至2022年9月。比较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病人临床资料及血清ALB、ALP水平;采用点二列相关性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ALB、ALP与CRC病人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ALB、ALP预测病人术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完成研究的110例CRC病人中,有29例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26.36%。转移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和ALP水平、分化程度(低分化)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血清ALB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CA19-9、ALP水平与CRC病人淋巴结呈正相关性(r=0.348、0.469、0.470,P<0.0...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范围内,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 CRC)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均居第3位[1].5%~10%的CRC 病人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PM).有报道高达 20%~30%的CRC病人可发生异时性PM.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汤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免疫、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多种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网络直接参与了黏膜炎症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为临床使用免疫调节剂尤其是细胞因子拮抗剂治疗IBD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特征、易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器官系统。当累及消化系统时称为肠型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disease,IBD)。2009年9~12月我院手术治疗2例IBD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on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病,CD),是由环境、基因和免疫因子联合影响,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首例UC并发肠癌报道于1925年。IBD通过多步骤介导肿瘤发生,其中UC并发结  相似文献   

15.
广义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的IBD则特指一组病因尚不卜分清楚的慢性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高[UC为(2~10)/10万,CD为(6~10)/10万1,多为青壮年发病,并发症多且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众所周知,长期慢性IBD可发生癌变,此种结直肠癌被称为IBD相关结直肠癌。尽管仅有约1%结直肠癌为IBD相关结直肠癌,但这是UC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研究其癌变机制和如何预防及早期诊断IBD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及难愈性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后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不同程度的全症状,均为临床上顽固难治性的消化道疾病[1].由于其发病制远未阐明,给临床有效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本综述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和Th2亚群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在其中的作用等方面简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期望能为认识IB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病人凝血状态和相关临床资料,探索CRC与机体高凝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胃肠外科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CR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术前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为评估机体高凝状态的指标,回顾性分析影响CRC病人机体高凝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  相似文献   

19.
间充质干细胞(MSCs)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 对炎症性肠病(IBD), 尤其克罗恩病复杂肛瘘的临床治疗结果令人振奋。目前MSCs的临床前研究备受关注, 大量的研究致力于提高MSCs的疗效。其中, 通过使用细胞因子、药物、改变培养基等方法在体外预先处理MSCs以增强其疗效的策略——预处理MSCs的策略已经在包括IBD在内的众多疾病中被证实有效。本文主要就这一策略在IBD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0.
1972年Shorter等首次提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炎性肠病(innato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Hollander研究显示,紧密连接异常引起的肠上皮通透性增加在IBD发病机制中确实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此,黏膜屏障和紧密连接在IBD发病机制和临床后果中的角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