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重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 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 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辽宁西部地区农村人群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对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4-2006年对辽宁省阜新县35~74岁常住居民43 692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43 692人,男性21 680人(49.6%),女性22 012人(50.4%).平均BMI为(23.31±3.08)kg/m2,平均WC为(80.87±9.40)cm.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以20 kg/m2起始,收缩压随着BMI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舒张压随BMI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中以BMI<18 kg/m2组为对照,其他各组患病危险OR值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8~30 kg/m2组OR及95%CI为6.285(4.612~8.566),在20~30 kg/m2范围内,OR值随着等级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女性从20~22 kg/m2组起始OR值随着BMI等级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在≥30kg/m2组OR及95%CI为7.764(6.009~10.032).男性和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随着WC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0.001).不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当BMI<24 kg/m2,或WC男性<85cm、女性WC<80 cm时,其平均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最低;当BMI达到超重或肥胖标准时或WC超标时,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增高;调整年龄等危险因素后,男性超重和肥胖对高血压的患病危险OR分别为1.704(1.592~1.825)及3.710(3.148~4.371),女性为1.527(1.428~1.632)和3.014(2.668~3.405);WC超标时,男女性高血压患病危险OR及95%CI分别为1.231(1.153~1.314)和1.353(1.269~1.442).结论 BMI和WC均与高血压患病明显相关.有效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等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血脂异常人群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患病率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487例老年血脂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PAOD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87例老年血脂异常患者中PAOD共85例,患病率为17.5%,按年龄分层:60岁组PAOD患病率为10.2%,70岁组PAOD患病率为15.3%,80岁组PAOD患病率为3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年龄与PAOD患病率呈正相关,r=0.965,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2.113,95%CI=1.3622.831)、高血压(OR=1.154,95%CI=1.0172.831)、高血压(OR=1.154,95%CI=1.0171.947)、糖尿病(OR=1.217,95%CI=1.1061.947)、糖尿病(OR=1.217,95%CI=1.1061.881)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OR=1.738,95%CI=1.0091.881)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OR=1.738,95%CI=1.0092.614)为老年血脂异常人群PAOD的主要危险因素;高HDL(OR=0.472,95%CI=0.1832.614)为老年血脂异常人群PAOD的主要危险因素;高HDL(OR=0.472,95%CI=0.1830.771)为老年血脂异常人群PAOD的主要保护因素。结论老年血脂异常患者中PAOD患病率较高,年龄与PAOD患病率呈正相关,年龄、合并疾病和高LDL为PAOD的主要危险因素,高HDL为PAOD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肥胖相关指数中体质指数(BMI)和腹型肥胖指数腰围(WC)或腰臀比(WHR)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分别比较2种指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影响。方法:成年男性体检人群物理检测BMI、WC、血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化学发光仪检测受试者血脂、血糖、肌酐、胰岛素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结果:BMI≥25组和BMI〈25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显示,2组间SBP、TG、HDL-ch、LDL-ch、FBG、UA、HOMA-IR、DBP、TC、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C≥90cm和WC〈90cm2组间比较,与BMI组基本相同;以BMI值为自变量,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OR)为1.32,代谢综合征(MS)的OR值为1.54;以WC值为自变量,发生高血压的OR为1.24,MS的OR值为1.36;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调整其他因素后,BMI和WC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男性肥胖相关指数BMI和WC(或WHR)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WC同BMI一样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肥胖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且患病率不断上升,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截止到2012年,我国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6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1]。肥胖可引起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肿瘤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重度OSA患者死亡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肥胖是OSA的最强危险因素,而OSA又可以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2]。肥胖与OSA存在相似的发病背景、病理生理过程和共患病,近年来诸多研究为二者之间关系提供了更多依据。本文对肥胖与OSA综合征(OSA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沙市区老年人群体型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制定问卷,统一标准,对门诊、住院及社区部分生活基本自理的老年人群,按先后次序抽样进行问卷调查、体重指数测量及内科体检。就“体型与疾病、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及骨关节病与肥胖体型”进行分析。结果共完成988例,超重率26.9%,肥胖率7.5%。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病及骨关节病患病率,随BMI递增而上升,呼吸系病患病率随BMI递增而下降,肥胖组与消瘦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正常体型是理想的健康体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泸州市社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病情况。方法:通过多级抽样方法,对泸州市社区6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体质量指数(BMI)≥28.0为肥胖,24.0~27.9为超重。结果:共收集有效资料4 445份,平均BMI为24.1±3.4,男性与女性BMI不同(P<0.001)。样本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8.25%、12.78%;各年龄段超重率不同(P<0.05),60~69年龄段超重率最高(P<0.05),随年龄的增长,超重率有下降趋势(P<0.001);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0.01%、14.69%(P<0.001),各年龄组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等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增加(P<0.05),在超重、肥胖组的患病率高于BMI<24.0组(P<0.05)。结论:被调查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超过50%,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率达40%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问题严峻,控制老年超重和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柳州市成人中高血压患病情况,为人群干预作基线调查.方法整群抽样市区常居人口10408人,平均年龄37.4±10.7岁.调查一般人口学指标,测定血压,体重指数,腰围及血液有关生化参数.结果本组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 16.97%,男 19.56%,女 14.23 %;一级高血压占72.05%,二级占22.40%,三级占5.55%;高血压组中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0.001);超重组、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高于BMI正常组,其OR值分别为3.93、10.85;腰围增大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腰围正常组,OR值为5.29.结论柳州市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较高水平,高血压病人常伴有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年龄、超重或肥胖是影响高血压患病率的重要因素.应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温州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并探讨成人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温州市11个区县随机抽取年龄≥18岁的居民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的关联。率的标化采用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共调查42 747人,有效问卷41 054份,有效率96.04%。居民标化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5.9%、5.9%、42.3%,标化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以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为参照,超重+中心性肥胖、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2.475(95%CI 2.330~2.628)、4.140(95%CI3.751~4.570)倍,糖尿病+肥胖+中心性肥胖及血脂异常+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无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者的6.298(95%CI 5.086~7.800)和4.159(95%CI3.633~4.763)倍。结论 BMI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对高血压患病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福州市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60岁的老年人健康体检的资料,回顾性分析该人群血压水平及高血压、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按BMI分层,评价不同BMI类型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采用SPSS 11.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在资料完整的1659例体检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4.2%(56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2%(363/1003),女性患病率为31.2%(205/656);该人群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为48.1%(79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8.4%(485/1003),女性患病率为47.7%(313/656);随着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BMI18.5,18.5~23.9,24.0~27.9,≥28.0 kg/m~2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0%,27.4%,40.4%,5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风险相关ROC曲线显示,对收缩压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值为0.601(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5.85 kg/m~2);对舒张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65(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6.35 kg/m~2)。结论随着BMI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BMI对预测高血压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过去3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快速增长,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超过50%,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约有5~6亿成年人和5000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超重/肥胖会增加高血压、T2DM、心脑血管疾病、特定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患病风险[1]。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表明,44%的T2DM、23%的冠心病和7%~41%特定癌症的负担可归因于超重/肥胖。肥胖还对个体产生不良心理和社会影响,并造成巨大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3]。有研究[4]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肥胖超重率可达70%,儿童可达3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机关中青年(年龄60岁)干部高血压发病率及与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3月~5月在武警总医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体检的机关中青年干部538例,其中男性445例,女性93例。将是否患高血压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腰围(WC)、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血脂指标等做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机关中青年干部高血压患病率为17.3%。与血压正常组相比,高血压患者男性构成比,BMI、W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及餐后2 h血糖(2h PBG)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合并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高胆固醇(TC)血症、高UA血症比例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OR=4.24,95%CI:1.47~6.36)、BMI(OR=5.16,95%CI:1.36~5.76),2h PBG(OR=2.73,95%CI:1.31~5.69)、TC(OR=2.03,95%CI:1.02~7.31)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关中青年干部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男性、BMI、TC及2h PBG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解包钢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并进行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WHO肥胖诊断标准,对包钢16个主体单位20岁以上人群20221人(男15124,女5097)进行肥胖和糖尿病(DM)、糖耐量低减(IGT)、空腹血糖受损(IFG)、高血压及高血脂患病率的调查。结果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30.86%和3.98%,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DM、IGT、IFG、高血压、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22%、3.48%、2.09%、19.42%、20.39%和34.17%,且均随年龄、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的增大而升高。结论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肥胖相关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BMI和WC的增大而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贵州瑶族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的关系。方法采用统一问卷及体格检查方法对贵州省荔波地区瑶族老年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贵州瑶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8.29%,糖尿病患病率为13.31%。BMI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超重肥胖组和WHR向心性肥胖组高血压和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对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WHR异常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其内脏脂肪(VAT)含量的差异。 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符合纳排标准的1094例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VAT含量、皮下脂肪(SAT)含量和腰围(WC)。根据上述患者的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n=56),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444),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53)和肥胖组(BMI≥28.0 kg/m2,n=81)。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探讨四组患者VAT、SAT和W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了解BMI分别和VAT、SAT、WC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1094例患者中数据齐全的共834例,其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71例,呼吸系统疾病114例,消化系统疾病349例,泌尿系统疾病210例,生殖系统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9例。不同疾病种类患者在各BMI水平的V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的VAT、SAT和WC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SAT含量在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VAT含量及WC两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则显示,超重及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在肥胖与超重两个组别间的比较则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BMI与VAT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02、0.195,P<0.05);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05)。BMI与SAT在正常体重组呈正相关关系(r=0.296,P<0.05),而在其余三组则未发现(P>0.05)。BMI与WC的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r分别为0.199、0.144,P<0.05),而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P>0.05)。 结论BMI作为肥胖程度判断的临床常用指标,与影像学肥胖的判断指标存在有限的相关关系。一定范围内的BMI水平有助于推测内脏脂肪含量,当体重过轻或肥胖达到某种程度时,BMI水平可能难以用于推测内脏脂肪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纪群  王咏波 《临床内科杂志》2019,36(11):755-758
目的 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及腰围(WC)2型糖尿病(T2DM)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变化及肥胖对TSH、TH的影响。方法 收集住院T2DM患者275例,根据BMI不同将其分为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88例)、超重组(24kg/m2≤BMI<28kg/m2,90例)和肥胖组(BMI≥28kg/m2,97例),比较3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再根据性别和WC不同将其分为M1组(男性WC<85cm)、M2组(男性WC≥85cm)、F1组(女性WC<80cm)、F2组(女性WC≥80cm),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患者的TSH水平明显增加(P<0.05)。F2组TSH水平明显高于F1组和M2组,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低于M2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BMI与TSH呈正相关(r=0.25,P<0.05),TC与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呈负相关(r=-0.39,P<0.05),BMI、WC与FT4(r=-0.31,r=-0.29,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是TSH的独立相关因素,WC是FT4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肥胖T2DM患者TSH水平升高,FT4下降,女性较男性腹型肥胖者变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脂肪肝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老年人脂肪肝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920例老年男性,分析其脂肪肝与年龄、体质指数(BMI)、平均血压、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吸烟和饮酒之间的关系,并对脂肪肝、肥胖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920例老年男性非肥胖(BMI<28kg/m2)与肥胖(BMI≥28kg/m2)者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111%和40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脂肪肝的患病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显著正相关(OR=3491,P<001),与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呈正相关(OR=1539、1585,均为P<005)。当将肥胖和脂肪肝分别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在脂肪肝组中冠心病危险因素除高血压外OR值均高于肥胖组。结论在男性老年人群中,脂肪肝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山东省不同性别老年人肥胖与患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济南市、临沂市、淄博市、烟台市1107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山东省不同性别老年人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山东省老年人的肥胖率为11.47%,高血压患病率为43.8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高血压患病情况老年人的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血压水平等因素后,山东省肥胖老年人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正常体重老年人的3.245倍(OR=3.245,95%CI 1.956~5.027),且肥胖与患高血压存在性别差异,仅在女性老年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678,95%CI 1.921~6.987)。结论山东省老年人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控制体重指数来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体质指数(BMI)、腰围(WC)与中年男性难治性高血压的关系,探讨控制体重对防治中年男性难治性高血压的必要性。方法:纳入中年男性难治性高血压患者86例为病例组,120例年龄匹配的男性体检者为对照组,组成病例对照研究,比较2组BMI、WC和血压的差异,分析肥胖指标在中年男性难治性高血压中的优势比(OR)。结果:病例组BMI、WC和血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BMI>28kg/m2)的中年男性患难治性高血压的优势比(OR=2.46,95%CI:1.34,4.49,P<0.01),腹型肥胖(WC>85cm)者优势比更高(OR=3.50,95%CI:1.74,7.04,P<0.01)。结论:肥胖的中年男性患难治性高血压风险高,因此,控制体重对预防和治疗该人群的难治性高血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