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洁  李海燕 《山东医药》2010,50(22):21-2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受累区皮肤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2008年5月-2009年11月,我们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行局部激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15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受累区皮肤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因其发生率高(9%~13%带状疱疹患者可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0岁以上老龄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可高达50%~75%[1])、持续时间长(可达3.5年).迄今仍有50%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2],所以其治疗尤为重要,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饮食护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饮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饮食干预后疼痛、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干预能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反复加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仅单纯给予阿昔洛韦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消失时间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疼痛消失时间为(2.48±1.57)d。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疼痛消失时间为(4.52±3.64)d。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疼痛消失快。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edly zoster virus,VZV)感染所致,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的慢性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1])。我国带状疱疹患者PHN发生率为9%~34%,英、美等国PHN发病率也居高不下~([2-3])。PHN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皮肤持续、阵发性灼痛或深在性跳动,自发性刀割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持续时间长,降低了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4])。为了解  相似文献   

6.
哈筱梅 《山东医药》2011,51(47):112-11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神经痛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于中、老年人,神经痛症状在皮肤病变愈合后可持续数周或数月。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们采用喷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覃勇 《山东医药》2011,51(39):51-5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后遗神经痛是其临床特征之一,发生率为9%~1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导致失眠、焦虑不安、情绪压抑甚至有自杀倾向。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蛇串疮",春秋季易流行,病毒长期隐伏在脊髓神经里,在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容易感染.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疱疹虽已消除,但病变部位仍然疼痛,多见于老年体弱者.其特点为白天呈持续性烧灼样疼痛,夜晚疼痛剧烈,影响睡眠,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病程较长.笔者自2008年4月-2011年5月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9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急性带状疱疹后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中长波紫外线筛网照射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马冬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62-426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最常见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闪电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痛,且疼痛呈一过性或持续性,程度轻重不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3〕。10%的HZ患者可并发PHN,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病率更高〔4〕。目前仍有一半左右PHN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维度协同护理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负性情绪、疼痛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多维度协同护理。对比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及护理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疼痛频率以及疼痛对睡眠的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用多维度协同护理可明显改善负性情绪,缓解疼痛感,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68人,按疼痛部位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即活血化瘀组、红光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6人,研究临床效果。结果三组总有效率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活血化瘀组(P0.01)并优于红光治疗组(P0.01)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活血化瘀法联合红光照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佳,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病毒基因分型,指导临床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收集2017-2019年41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以187例带状疱疹非神经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流行病学特征。采用PCR扩增及测序比对方法对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女性32例,占78.05%,男性9例,占21.95%,对照组女性90例,占48.13%,男性97例,占51.87%,两组患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13,P<0.05)。对照组21-40岁、41-60岁和>60岁患者病例数分别为54、61和72例,分别占28.88%、32.62%和38.50%,观察组病例数分别为6、9和26例,分别占14.63%、21.95%和63.41%,两组不同年龄患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54,P<0.0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患者中三叉神经受累患者居多;严重型皮损患者、皮损面积>5%的患者居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患者中,有前驱痛患者、重度疼痛的患者居多;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前驱痛、重度疼痛的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患者中初治时间≥3 d患者居多;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初治时间≥3 d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带状疱疹病毒ORF22读码框中,37902、38019、38055、38081、38177、38299六个位点的核苷酸为G、G、C、C、A、A,带状疱疹患者均为J型。结论积极关注高龄女性带状疱疹患者,调查患者受累神经、皮损及疼痛情况,发现症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除皮肤损害外,病毒侵犯神经可引起神经炎性浸润、沃勒变性、出血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导致神经痛发生。带状疱疹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30%,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于85岁的老年人发病率为50%左右。皮损愈合后,神经痛可能持续存在,形成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高龄及细胞免疫受损是PHN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除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外,PHN病人伴有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3])。目前PHN的临床治疗主要为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及微创介入治疗~([4])。国内已有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由滞留在人体内的带状疱疹病毒侵蚀破坏神经所致,常规治疗方法如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大部分患者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缓解。目前临床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没有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相关的临床指南或诊疗规范,但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本文就我国近10年来PHN的治疗与护理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21年北京市昌平区带状疱疹首次就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利用昌平区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对带状疱疹首次就诊病例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带状疱疹首次就诊病例11 202例、发病率4.94‰;全年均有发病,夏季(6—8月)发病最多;平均发病年龄(53.82±16.67)岁,30~40岁及50~70岁为2个发病数高峰;男女性别比为0.82∶1;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4.13‰、5.87‰;病例多就诊于三级医院,就诊科室主要为皮肤性病科、内科;临床诊断前3位分别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带状疱疹性神经根炎;疫苗接种量增加不明显。结论 2021年昌平区带状疱疹首次就诊病例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并发症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主;应在高危人群中做好宣传教育并鼓励高发人群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12~2019-10该院9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1及腺苷钴胺肌肉注射,同时给予红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加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2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2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vs 80.0%,P 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疗效明确,可以有效减少疼痛程度,短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老年带状疱疹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诊治老年带状疱疹 ,尽量减少和减轻后遗症。  方法  对 1996年 8月~ 1999年 3月诊治的 6 9例老年带状疱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6 9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均发生神经病 ,5 3例 (占76 8% )感觉剧痛 ,3 3例 (占 47 8% )有后遗神经痛 ,其中 5例的疼痛持续时间在 6 0d以上。 5例合并恶性肿瘤 ,这 5例患者的皮疹分布均比较广泛 ,且均属于特殊类型。采用病毒抑制剂阿昔洛韦治疗 3 7例、万乃洛韦治疗 3 2例 ,2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万乃洛韦组的痊愈率则显著高于阿昔洛韦组 (P <0 0 5 )。  结论  对老年带状疱疹 ,早期使用足够剂量、足够疗程的抗病毒药是必要的 ,对神经痛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同时要警惕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对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5月—2018年5月该院90例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应用循证护理)、对照组(45例,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5.48±0.36)mmol/L]、餐后2 h血糖[(7.39±0.52)mmol/L]均低于对照组[(6.12±0.60)mmol/L、(8.35±0.6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具有较显著的效果,不仅可有效降低血糖,还可减轻患者疼痛感,增加其对护理工作的好评度。  相似文献   

20.
对15例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带状疱疹患者中10例有显著神经痛,4例有后遗神经痛。结论: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局部循环障碍,带状疱疗皮损恢复较慢,后遗神经痛时间持续数周至数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