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约5%是家族遗传性的早发性AD,一般在30岁前会发病;而剩下的95%属于散发性AD〔1,2〕。目前认为年龄和脑内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诱发AD的主要原因。脂类是人脑内最重要的一类物质,占人脑重量的70%〔3〕。细胞学试验〔4〕提示,高细胞脂含量可能会增加AD的发病风险,但是仍然没有在体的确定结果。本研究分析AD患者认知能力与血清的脂类代谢物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正>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PD)发病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约为1.7%,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但目前对于P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老年化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均与PD的发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0%~15%的PD患者有家族史〔2〕。家族性PD相关基因见文献〔3〕,家族性PD与基因突变有关,这一发现为疾病的细胞和分子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维生素(V)K2及血清其他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和P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92例PD患者作为病例组,10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VK2水平,同时检测VD、C-反应蛋白(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等炎症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根据H-Y分期将PD患者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比较各指标与PD严重程度的关系。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联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P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各指标预测PD发病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组VK2、VD、LDL-C水平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NL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K2、VD、LDL-C、NLR水平在早期、中晚期PD间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VK2、VD和LDL-C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VK2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预测价值最优。结论 PD患...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运动失调性疾病和第二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位列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年龄的增长是散发性PD发病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基因的突变相关于家族性PD,这些基因包括SNCA〔1〕、parkin〔2〕、UCHL1〔3〕、PINK1〔4〕、DJ-1〔5〕、LRRK2〔6,7〕、ATP13A2〔8〕、GIGYF2〔9〕、Omi/HTRA2〔10〕、PLA2G6〔11〕和FBXO7〔12〕。在病理上,PD以投射到纹状体的黑质致密部(SNc)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为特征。黑质纹状体的退行性改变和纹状体多巴胺能递质的耗竭是PD患者包括运动迟缓、运动功能减退、僵化、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异动症、症状波动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病程、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左旋多巴等效剂量、H-Y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等。统计PD患者异动症、症状波动发生情况,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0例PD患者中20例(15.38%)患者发生异动症,43例(33.08%)患者发生症状波动。发生异动症与无异动症的患者性别、首发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异动症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无异动症的患者,病程、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长于无异动症的患者,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大于无异动症的患者,H-Y分级、UPDRS评分高于无异动症的患者(P0.05)。发生症状波动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性别、首发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症状波动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病程、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长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大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H-Y分级、UPDRS评分高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OR=1.154,95%CI(1.027,1.964)〕、左旋多巴等效剂量〔OR=1.024,95%CI(1.003,1.502)〕、H-Y分级〔OR=1.362,95%CI(1.175,2.671)〕是PD患者发生异动症的危险因素(P0.05);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OR=1.146,95%CI(1.057,1.705)〕、左旋多巴等效剂量〔OR=1.204,95%CI(1.085,2.035)〕、H-Y分级〔OR=2.265,95%CI(1.552,4.428)〕、UPDRS评分〔OR=1.219,95%CI(1.086,1.927)〕是PD患者发生症状波动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D患者异动症及症状波动发生率较高;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左旋多巴等效剂量、H-Y分级是PD患者发生异动症、症状波动的危险因素,UPDRS评分也是PD患者发生症状波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疲劳是帕金森病(PD)患者最常见非运动症状之一,对比同龄的正常人,37%~56%的PD患者可能存在疲劳〔1〕。有学者报道培高利特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评分〔2〕。普拉克索和培高利特均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本研究探讨普拉克索对早期PD患者疲劳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 (PD)又称为震颤麻痹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多在 60岁以后发病。该病是由于支配纹状体的多巴胺 (DA)能神经元损伤引起 ,目前有效的治疗是用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的拮抗剂。但事实上 ,治疗较长时间后这种方法将失去效果〔1〕。PD的发病缓慢 ,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本文从行为学指标、功能影像、电生理活动、脑局部血流等方面综述如下。1 PD患者的行为变化人们最早是从行为学上认识PD的 ,患者动作缓慢 ,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出现震颤 ,身体变得僵硬〔2〕。PD患者有许多标志性动作 ,可以作为识别PD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Wan Fang Data、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同时手工检索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及相关杂志,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2年4月,查找有关丹红治疗VD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参照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后,采用Rev 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共计1 041例患者,其中2个研究详细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无研究描述盲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丹红注射液+常规治疗在改善V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MD=-4.51,95%CI(-6.31,-2.71),P0.000 01〕、智力精神水平〔MD=2.73,95%CI(1.69,3.78),P0.000 01〕和神经功能缺损〔MD=-2.49,95%CI(-4.45,-0.53),P=0.01〕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总有效率方面没有差异。与金纳多相比,丹红注射液在改善VD患者的智力精神、抑郁水平、痴呆水平方面均无差异。与丹参相比,丹红注射液在改善VD患者的智力精神水平〔MD=3.58,95%CI(2.74,4.42),P0.000 01〕方面具有优势。与银杏达莫相比,丹红注射液在改善V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MD=-1.58,95%CI(-2.77,-0.38),P=0.01〕、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MD=-0.15,95%CI(-0.21,-0.09),P0.000 01〕、血清Apo B〔MD=-0.09,95%CI(-0.12,-0.06),P0.000 01〕方面有优势,而在血液流变学、智力精神水平方面无差异。与吡拉西坦相比,丹红注射液+吡拉西坦在改善VD总有效率〔MD=4.18,95%CI(1.22,14.31),P=0.02〕、精神智力水平〔定向力MD=1.13,95%CI(0.68,1.58),P0.000 01;计算力MD=0.58,95%CI(0.23,0.93),P=0.001;记忆力MD=0.77,95%CI(0.38,1.16),P0.000 1;语言能力MD=0.59,95%CI(0.23,0.95),P=0.001;视觉空间能力MD=0.05,95%CI(0.01,0.09),P=0.02〕方面有优势。与丁咯地尔相比,丹红在改善血管性痴呆的智力精神〔MD=2.00,95%CI(0.362,3.64),P=0.02〕、痴呆〔MD=-5.11,95%CI(2.98,7.24),P0.000 01〕、神经功能缺损〔MD=-0.90,95%CI(-1.66,-0.14),P=0.02〕、血清Apo B〔MD=-0.07,95%CI(-0.13,-0.01),P=0.02〕方面有优势,而在总有效率、血清Aβ方面无差异。结论丹红注射液对改善VD患者的智力精神、日常生活能、神经功能缺损、Apo B等方面有一定疗效,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限于纳入研究较少及方法学质量上的局限,还需开展更大样本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血清Nexilin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5例〔男120例,女65例,平均年龄(64.6±9.3)岁〕,对照组215例〔男120例,女95例,平均年龄(64.7±9.0)岁〕。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Nexilin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exilin含量明显升高〔0.81(0.51~1.33)ng/ml vs.0.15(0.11~0.26)ng/ml,P0.001〕,以Nexilin≥0.80 ng/ml(对照组95百分位数)作为升高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清Nexilin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81%vs.5.58%,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升高的血清Nexilin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exilin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的血清Nexilin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英国帕金森协会脑库诊断标准诊断PD病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PD统一评价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80例PD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PD患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63. 75%。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文化程度低的患者〔(19. 64±4. 327)分〕、家庭人口数量> 2人的患者〔(17. 75±5. 148)分〕、从事过农业工作的患者〔(19. 85±4. 196)分〕、UPDRSⅡ分数高的患者〔(18. 46±4. 875)分〕、UPDRSⅢ分数高的患者〔(18. 75±3. 972)分〕和H-Y分期大的患者〔(19. 42±4. 513)分〕MOCA分数显著低(P<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P=0. 025)、病程(P=0. 019)、抑郁(P=0. 042)、尿素氮(P=0. 044)、葡萄糖(P=0. 049)是PD伴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文化程度低、病程长、尿素氮和葡萄糖指标升高、抑郁者会影响PD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颅内出血(ICH)患者的预后并不乐观。ICH患者的治疗中,血肿体积是决定生存的关键因素〔1〕,早期血肿增长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2〕。研究表明,ICH病人在发病后3 h内发生血肿增大者约占38%,3~6 h之间仍有16%血肿增大〔3,4〕。早期血肿增大是一个动力过程,可能是由于继续出血或反复出血所致〔5〕。ICH患者的超早期止血治疗,阻止继续出血,使血肿增长减小到最低限度,可能会改善ICH患者的预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2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 - 2 (interleukin - 2 ,IL - 2 )是一种主要由抗原 (包括病毒抗原 )或丝裂原激活的CD 4 T细胞产生的多肽激素〔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2〕,是维持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因子〔3〕。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均已表明免疫损伤在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我们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初期及恢复期血清及脑脊液中IL - 2的含量 ,旨在探讨其在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4 8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为 2 0 0 1年 7~ 9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男 2 6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5 31岁(1 …  相似文献   

13.
<正>血管性抑郁(VD)是危害严重的晚发性血管障碍性抑郁症。Gonzalez等〔1〕横断面数据分析表明VD的流行率约为3.4%。而抑郁与心脑血管疾病互为因果致病,明显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由于VD患者对目前抗抑郁剂敏感性低(疗效不足50%),耐受性差,易出现毒副作用,对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已成为国内外医学关注热点。1致病因素1.1血管病及其风险因素VD的发病和治疗结局与心脑血  相似文献   

14.
<正>Ansari等〔1〕研究证明嗅觉障碍与一系列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其中包括自发性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Down综合征(DS)、多发性硬化症(MS)、亨廷顿病(HD)、关岛震颤麻痹痴呆综合征(PDC)。本文对嗅觉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1嗅觉障碍与PD PD的发病率在整体人群中为0.1%,在65岁以上的人群达1%,>90岁则高达6.1%〔2〕,估计全国每年新发现患者数达  相似文献   

15.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为1.7%,患病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近〔1〕。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异常〔2〕。目前治疗PD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细胞移植及康复治疗。现将近几年对PD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PD的病理生理PD发病机制中主要因素有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和  相似文献   

16.
<正>帕金森病(PD)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55岁以上人口中占1.4%,75岁以上人口中约占3.4%~6.2%〔1〕。PD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性、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探讨PD发病因素。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来自新疆各地的PD患者92例为病例组。对照组来自同期同科  相似文献   

17.
肺癌死亡率在美国居首位〔1〕,其5年生存率为2.8%~20.6%,其中没有发生转移的患者约占16%,其5年生存率可达49.5%〔2〕。初诊为肺癌的患者一般均有痛苦、呼吸困难和疲劳等症状,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QOL)〔3〕,而且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生理功能、角色功能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几年〔4〕。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显示〔1〕,在65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1/3在3个月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VD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发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2〕。成年哺乳动物的神经元缺乏再生能力,损伤后修复相当困难,因此该病的治疗成为目前临床工作的难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是一种来源广泛、再生能力强、有较强分化潜能、免疫原性低的干细胞,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很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将人脐带间充  相似文献   

19.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老年患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居第二位〔1〕。我国现有PD患者人数约200万,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病理上主要表现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神经元内路易小体的形成。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彻底明确,但可能与环境、遗传、年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和泛素-蛋白酶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2〕。目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腹膜透析(PD)因具有操作简便、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保护残存肾功能等特殊优点,越来越得到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有研究统计全世界已超过19万例ESRD患者选择PD~(〔1〕);在墨西哥和香港,80%以上的ESRD患者选择PD做为肾脏替代方式~(〔2〕)。传统的PD导管置入术主要有3种:盲穿法、解剖法和腹腔镜法。尽管传统术式是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