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面罩与插管联合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的疗效。方法纳入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依据心肺复苏时给氧气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气管插管联合面罩给氧)及对照组(面罩给氧)。共计纳入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分析两组抢救效果、患者系统性应激及炎症反应情况。结果抢救1 h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中,面罩与插管联合法比单独面罩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20例在该院急诊科、老年病科、ICU病房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在心肺复苏中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抢救为标准剂量组,40例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大剂量组,40例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抢救为联合组。比较三组复苏疗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结果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和标准组(P0.05);并且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大剂量组和标准计量组(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停搏病人流程中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能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提高存活率并能维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CA)时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方法,提高CPR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2年1月~2003年12月现场抢救CA患者48例,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 气囊-面罩通气组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 在院前抢救CA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心脏胸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分析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文献检索工具MEDLINE和万方数据分别检索从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年内相关的外文和中文文献,以心搏骤停患者为对象,分别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和徒手CPR在院前和院内抢救的复苏效果,以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入院存活率作为复苏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同时期对照研究或以过往病例作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有11篇。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分析示,与徒手CPR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都能显着提高率(P0.01)。入院存活率分析示,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抢救能显着提高入院存活率(P0.01),但在院内抢救入院存活率却未能提高(P=0.13)。结论 Autopulse复苏器能提高院前及院内抢救心搏骤停的初期复苏成功率,但远期复苏成功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见显着提高。心肺复苏器的复苏效果仍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但目前看来是正面而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急诊接诊的118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9人,两组在不同时机给予气管插管,观察组由急诊医护在院前接诊第一时间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由院内医护人员实施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率恢复、自主呼吸恢复例数、复苏成功患者,复苏后血气分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窦性心率恢复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患者、复苏成功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血pH值、PaCO_2、Pa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可以提高心博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患者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进行院前抢救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使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及患者呼吸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时间小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能显著缩短院前急救患者的复苏时间,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Glidoscope视频喉镜气管插管和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及其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48例心肺复苏患者按其就诊顺序分为视频喉镜组及直接喉镜组,记录每例患者插管所用时间、患者1次吃插管成功率、记录每例患者因配合气管插管胸外按压中断时间、插管成功2、5、10分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数值及恢复自主循环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使用视频喉镜组明显缩短平均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提高、由插管所造成的按压中断明显减少、视频喉镜组插管成功2、5、10分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平均数值明显高于直接喉镜组、恢复自主循环例数视频喉镜组明显多于直接喉镜组。结论视频喉镜在心肺复苏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纳洛酮、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对复苏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100只,雌雄不限,体重280g~320g,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A组),单用肾上腺素组(B组),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组(C组),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纳洛酮组(D组),对照组(E组)。A组仅进行麻醉以及气管插管,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其他4组成功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后分别尾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g/kg,血管加压素0.8U/kg和纳洛酮0.4 mg/kg以及生理盐水。记录B组、C组和D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30min内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和E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大鼠的窒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B组、C组相比,D组的自主循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自主循环恢复(ROSC)30 min后,B组、C组、D组的MAP都有上升趋势,且和B组相比,C组、D组的MAP上升更加明显(P0.05)。同时,B组、C组、D组大鼠TNF-α、IL-6以及IL-10水平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纳洛酮、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同时在复苏后大鼠动脉压能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而且联合用药在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同时也能提高复苏大鼠血清中的抗炎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喉罩人工呼吸支持对急诊科心肺复苏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复苏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患者接受不同呼吸支持,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面罩吸氧+气管插管,观察组患者实施喉罩人工呼吸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的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pO_2上升时间、插管所需时间、气道有效开放时间、瞳孔由大变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复苏前比较,观察组复苏成功后2h、6h的SpO_2、PaO_2值均明显升高,且较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SpO_2、PaO_2值高,组内不同时间点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后2h、6h的MAP、CVP值均较复苏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的MAP、CVP值,组内不同时间点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苏综合征发生率、死亡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人工呼吸支持能有效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可作为理想的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在心肺复苏重建人工气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心肺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例)首先采用传统面罩方式加压给氧,然后行气管插管;观察组(n=例)采用喉罩建立人工气道。观察两组患者SpO2上升时间、一次置入成功例数、置入时间、胃内容物误吸例数和自主循环恢复例数等。结果观察组喉罩一次置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置入时间和SpO2上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内容物误吸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喉罩通气在心肺复苏重建人工气道中具有置入快捷方便、对患者心血管刺激较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救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通气方法在心肺脑复苏(CPCR)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抢救的87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一次插管组、气囊面罩组和多次插管组。比较3组患者的心脏复苏(CR)成功率、心肺复苏(CPR)成功率、CPCR成功率以及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发生率。结果:与一次插管组比较,气囊面罩组的复苏成功率及PR-MODS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多次插管组则显示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PR-MODS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CPCR抢救中,紧急气管插管失败后,气囊面罩加压给氧可作为过渡时期简单有效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主循环恢复心率对急诊心搏停止(Cardiac arrest,CA)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因非外伤性心搏停止于陆军总医院急诊科和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患者162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62.85±20.21)岁。按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24 h和90 d做为近、远期观察终点,分别比较基础心率和自主循环恢复心率对心搏停止患者24 h、90 d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心搏停止患者初始心律类型中以室速/室颤者自主循环恢复最多(67.65%),后依次为无脉电活动(36.21%)和心电静止(35.71%)。基础心率对心搏停止患者近、远期预后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心率对心搏停止患者远期预后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主循环恢复心率明显影响心搏停止患者近期预后,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自主循环恢复心率的增加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近期(24 h)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急诊抢救室心脏骤停患者94例,采用经骨髓穿刺建立骨内通路者36例为治疗组,经外周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者58例为对照组,均给予肾上腺素,观察2组建立输液通路所用时间和穿刺成功率和心肺复苏疗效。结果:建立骨内通路用时(77.70±21.09) s,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用时(260.1±102.24) 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内通路穿刺成功率高于外周静脉通路(100%vs 86.21%,P 0.05),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骨内通路组高于外周静脉通路组(38.89%vs 18.97%,P 0.05)。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经骨内通路给药比经外周静脉通路给药更迅速,心肺复苏成功率更高,值得院前及院内急救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氨茶碱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对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3例、C组43例,分别给予肾上腺素1 mg、肾上腺素5 mg、氨茶碱0.5g+肾上腺素5mg静脉推注.观察各组临床疗效、股动脉压和血浆TNF-α、IL-6浓度变化.结果 与A组、B组比较,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明显增高,自主循环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主动脉舒张压明显增高,血浆TNF-α、IL-6浓度明显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肺复苏早期氨茶碱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能促进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CA)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术(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江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开展CPR的582例患者,其中成功80例(成功组)、失败502例(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院前急诊急救情况{家庭急救、医院救护、院前救护时间、机械通气、短暂复苏、CPR至短暂复苏时间、院前心电图表现〔心室纤颤(VF)、无脉性心电活动(PEA),电静止(VA)〕}、CA发生情况、入院时心电图及通气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原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家庭急救率、医院救护率、机械通气率、短暂复苏率高于失败组,院前救护时间及CPR至短暂复苏时间均短于失败组,院前心电图表现优于失败组(P0.05)。成功组患者医院救护前发生CA 21例,救护车送院途中发生CA 37例,急诊科发生CA 22例,失败组分别为137例、249例、1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自主心率、VF、PEA发生率及气管插管率高于失败组(P0.05)。结论 CA患者急诊CPR是否成功与患者CA发生时间、院前急诊急救情况、院内CPR水平等有关,应建立院外CPR指导体系,提高患者送院途中CPR质量,尽可能保障院内CPR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2013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鼓膜温度达标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RVI)、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 Pmax)],复苏后即刻及复苏后12、24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周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鼓膜温度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MAP、CVP、GED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R、CI低于对照组,SVRI、d Pmax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即刻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24 h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定向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延迟记忆能力评分、即刻记忆能力评分、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及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减轻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诊室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10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治疗,比较2组心肺复苏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心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有效率与成功率、并发症。结果:心肺复苏前,2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前,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HBDH、m-AST、CK-MB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吸氧浓度心肺复苏术对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均采用多功能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复苏过程中辅以机械通气。根据心肺复苏术过程中吸氧浓度将所有患者分为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及低浓度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预后。结果心肺复苏术后3.0 h,高浓度组患者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高于中浓度组,中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P0.05);3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患者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ROSC后6.0 h神经功能缺陷(NDS)评分高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P0.05)。中浓度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烯醇化酶(NSE)水平低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术后7 d,高、中、低浓度组患者存活率分别为20.0%、35.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浓度吸氧有利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杨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3-4885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148例老年患者资料,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将其分为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等相关因素的差别.结果 148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23例复苏成功,125例失败,复苏成功率15.5%.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从心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肾上腺素用量、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胺碘酮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率较低,普及全社会急救意识、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等,是提高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