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心肌细胞受损时其可迅速释放至胞外,因此通过胶体金法、免疫比浊法等检测的血液H-FABP水平可能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通过与临床常用AMI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Tn)、超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对比,综述了H-FABP及其与上述临床常用AMI标志物联合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以探讨H-FABP作为早期AMI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诊断效率.方法 选取疑似AMI的患者,留取血浆并测定血浆H-FABP、cTnT和CK-MB值,根据发病时间分为0~6h、6~12h两组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对AMI特别是在ST抬高心肌梗死(STAMI)的诊断上,H-FABP早期(0~6 h)诊断效率(0.883)明显高于cTnT(0.764)和CK-MB (0.838),灵敏度和特异度也较高(90.0%、74.0%);在cTnT阴性的患者特别是0~6h组中H-FABP的诊断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很高(0.929、84.0%、93.9%).结论 H-FABP作为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较为理想的AMI特别是STAMI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以174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CS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在患者入院后0 h、3 h、6 h、12 h和24 h分别测定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H-FABP诊断ACS的准确性。结果 AMI组入院后0、3、6、12和24 h的血清H-FABP和肌钙蛋白(cTn)I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01)。0 h、3 h、6 h的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cTnI阳性率,而12 h和24 h的H-FABP阳性率却显著低于cTnI阳性率。结论 H-FABP可以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心脏标志物诊断AM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因急性胸痛发作6h内就诊患者122例,即刻采肘静脉血5ml。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采用SPSS17.0软件比较3种心脏标志物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在AMI发病6h内,H-FABP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ABP是目前早期(0~6h)诊断AMI比较敏感和准确的心脏生化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1〕表明,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为血管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因此检测其血清浓度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本文就我院收治的AMI患者48例,于发病6 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旨在探讨TNF-α在AMI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疑诊AMI的急性胸痛患者,按最终确诊结果分为AMI组28例、非AMI组22例,按胸痛时间分为<2h和2~4h两组.50例患者胸痛发作4h内进行血浆H-FABP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检测,观察H-FABP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胸痛发作≤4 h检测H-FABP、cTnI、MYO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2.1%、46.4%、57.1%,前者与后两者相比,P均<0.05;H-FABP、cTnI、MYO诊断AMI的特异性分别为86.4%、90.9%、59.1%,H-FABP诊断AMI的特异性与MYO相比,P<0.05.胸痛发作<2h和2~4h者检测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5.0%和91.7%.结论 血浆H-FABP检测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敏感性高于cTnI、MYO,特异性高于MYO.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187例,其中确诊为AMI患者83例(AMI组),非AMI患者104例(非AMI组),入院即刻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H-FABP水平。结果:AMI组患者cTnI、CK-MB水平及H-FABP阳性率分别为5.64(0.43,12.66)μg/L、7.22(5.01,16.55)μg/L和84.34%,明显高于非AMI组(P0.05);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84.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而特异度为79.81%,明显低于cTnI和CK-MB(P0.05);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时,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3.3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特异为83.61%,明显低于CK-MB(P0.05),而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cTnI和CK-MB,H-FABP在早期诊断AMI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于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内的患者,其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胸痛发作6 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2016年因胸痛急性发作4 h以内,初步判断为AMI患者64例,最后经心电图及生化标志物明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及每隔1 h采血一次,至疼痛发作6 h,观察H-FABP开始出现的时间点、变化趋势及与肌钙蛋白(c TN)、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关性。结果 H-FABP在AMI患者胸痛发作1 h即开始升高,比c TN、CK、CK-MB及LDH更早出现,胸痛发作1 h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为63.6%、85.7%,2 h为75.0%、80.0%,3 h为93.8%、75%,4 h均已达到100%。结论 H-FABP更利于AMI的超早期诊断,便于临床医生给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肌钙蛋白T(cTnT)辅助诊断老年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心绞痛患者32例,AMI患者20例,入院即刻(3 h)采静脉未抗凝血,检测其H-FABP、cTnT浓度;另选取同期健康老年体检者15例作对照组。统计分析三组H-FABP、cTnT浓度差异,并绘制H-FABP、cTnT诊断AM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老年心绞痛组、AMI组H-FABP、cTn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MI组与心绞痛组H-FABP、cTnT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对老年AMI诊断AUC为0.98(95%CI:0.96~1.00),优于cTnT对AMI诊断的AUC为0.82(95%CI:0.68~0.95);H-FABP对AMI的最佳诊断Cut-Off值为5.575ng/ml时,约登指数最大(0.865%),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为0.915%。结论 H-FABP可作为老年人AMI辅助诊断的良好指标,对诊断老年人AMI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有利于降低漏诊率、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接诊的122例疑似AMI的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6例确诊AMI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非AMI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发病早期包括发病3 h内、3~h、6~12 h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变化,探讨各指标在AMI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FABP、Myo在发病初期3 h内明显升高[(51.37±15.78)vs(0.31±0.12)]pg/ml、[(185.32±87.36)vs.(55.78±11.7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h、6~12h内H-FABP、Myo含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MB、cTnⅠ在发病初期3 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5,P=0.0545)、(t=0.3961,P=0.6927),但在发病3~6 h、6~12 h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在AMI发病前3 h即明显升高,有利于早期发现AMI并及时治疗。Myo在AMI发病初期前3h也明显升高,但是由于特异性差,可以作为主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中H-FABP和NT-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王欣  徐晓非 《山东医药》2008,48(14):75-76
采用EL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的水平变化,随诊6个月.采用AMI发病6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ΔLVEDV)>20%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标准.发现AMI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为(1.784.4±1.593.4)ng/L,与6个月ΔLVEDV呈正相关(r=0.42,P<0.05).认为H-FABP可作为AMI的早期诊断指标,同时NT-proBNP的水平可预测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0例因急性胸痛住院的患者,按胸痛发作时间到就诊时间先后分为<3 h、3~6 h和>6 h三组,检测各组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比较3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发作≤6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入选病例最终确诊为AMI 62例,非AMI 4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非心源性胸痛10例).<3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7.5%、9.1%、45.8%;特异性分别为83.3%、91.6%、91.6%;3~6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1%、54.5%、63.6%;特异性分别为94.4%、88.9%、93.7%;>6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1.3%、93.7%、75.0%;特异性分别为83.3%、94.4%、100%;3种检测指标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85.4%,cTnI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87.5%.结论:H-FABP水平检测对于早期诊断AMI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传统指标CK-MB、cTnI,但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CK-MB、cTnI相当.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度,优于传统的cTnI与CK-MB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3.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普遍存在重视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药物治疗而忽视早期康复。近年来 ,对老年 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 ,更加注重个体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使患者的远期预后以及劳动力恢复远较传统方法显著。以早活动为中心的老年 AMI康复护理已取代了 4 w卧床的传统护理方法 ,并得到国际心脏病学和心脏康复专家的肯定。无合并症的 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计划是安全有效的 ,能加快患者的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 ,增强病人的自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更快恢复工作或进行社会活动〔1〕。1 老年 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 〔2 ,3〕AMI患者早期起床…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生物化学指标中现阶段主要采用肌钙蛋白检测,心肌中存在肌钙蛋白T(Tn T)和肌钙蛋白I(Tn I),当AMI心肌出现损伤后血清中肌钙蛋白的水平开始逐渐升高,肌钙蛋白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一般在心肌损伤后的3~6h后,肌钙蛋白诊断窗口为3h-14d,如何能更早的预测AMI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根据临床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H-FABP检测在胸痛后3h内对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c Tn T。因此同肌钙蛋白相比,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特别是胸痛时间在3h内较肌钙蛋白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各项对于H-FABP的研究也提示其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FABP检测和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cTnI和CK-MB,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H-FAB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P<0.05)。结论 H-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胡倩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00-430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药物溶栓等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约85%~90%〔1〕。药物溶栓治疗能够降低AMI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但是一旦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则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差〔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迅速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充分开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心脏协会(AHA)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高达1.9%5.2%〔1〕。目前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重建冠状动脉灌注的最有效方法,然而PCI术后无复流现象,使得AMI患者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本研究观察PCI的早期即行替罗非班及抽吸导管干预对PCI复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乔冠浩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73-4274
随着近年来临床溶栓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显著降低,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1〕,而再发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发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较差,早期进行预防及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33例AMI患者(AMI组)和31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清中的H-FABP和cTnT浓度进行测定,比较两组血清样本中H-FABP与cTnT的浓度,并考察HFABP、cTnT及其组合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患者血清H-FABP和cTnT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H-FABP、cTnT、H-FAB+cTnT的灵敏度分别为60.61%、75.76%、96.97%,特异度分别为:83.55%、85.77%、93.55%,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94%、85.94%、95.31%。结论:血清H-FABP和cTnT浓度联合测定可为临床AMI患者的确诊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有助于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导致猝死的常见病之一,是需紧急处置的急诊疾病〔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心肌梗死(MI)中比较常见的类型,该种MI多累及血管数目较多,易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缺血或梗死,而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2〕,其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发病率约为3%29%〔3〕。本研究收集老年NSTEMI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