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关节炎病人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实际效用。方法任意抽选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接收的42例高龄关节炎病人,在平均分组模式下进行研究,将其中21例高龄病人归纳为实验组,其余纳入对照组。通过TKA为实验组的高龄病人实施髌骨治疗,采取非置换手术方案为对照组病人实施治疗,手术前后统计42例病人的KSS分数以及Feller分数,分析手术取得的效果。结果两组高龄病人接受手术后,膝盖部位的功能均有所恢复,而髌骨的复原情况也良好。相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组取得的效果更佳(P0.05)。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置换膝关节的手术方案进行普及,提升高龄关节炎病人髌骨的复原速率,提高病人膝关节部位的活动机能。  相似文献   

2.
老年双侧膝关节病变者,如果双膝同时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则有住院时间短、节省住院费用、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但手术剥离范围广、创伤大,加之老年人多伴有血管硬化、糖尿病和凝血功能低下等疾病,因此,术中、术后患者出血较多,易造成血容量不足,从而导致伤口愈合困难。而自体引流血回输,既可节省血源,又可避免因输人异体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同期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接受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9例。其中同期置换治疗患者为28例,分期置换治疗患者为21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2种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而分期关节置换术在术后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输血量方面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并发症方面,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分期治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侧膝骨关节炎均能够取得理想的术后功能恢复,掌握好手术指征以确保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140膝)DOA患者,均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并加强关节功能锻炼,应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系统判定疗效.结果 术后对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5%;HSS评分由(40±5.56)分升至(95±7.68)分,关节活动度由平均60°提高至平均95°,P均<0.05.结论 TKA治疗KOA疗效确切,严格手术指征、术中矫正畸形时保持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及周围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测试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预测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置换(TKA)老年患者32例作为TKA组和同期体检的43例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站起行走测试(TUG),6 min步行测试(6 MW)和30 MW测试膝关节功能,应用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身体活动问卷测量并记录患者自主报告的关节功能。结果 TKA组在TUG、6 MW和30 MW步行试验中的表现均比对照组差(P0.01);30 MW与TUG和6 MW之间存在正相关(r=0.82,0.97,P0.01);三种测试方法均对WOMAC和身体活动问卷结果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其中以30 MW最强(OR=6.024,95%CI3.034~9.746,P=0.003;OR=5.803,95%CI3.215~8.537,P=0.004),6 MW次之(OR=4.323,95%CI3.013~5.235,OR=3.672 95%CI2.434~5.546,P=0.005),TUG最低(OR=2.282,95%CI1.162~4.224,P=0.003;OR=2.161,95%CI1.203~3.375,P=0.012)。结论尽管TKA组患者术后1年能行走30 min,但是他们的表现明显的不如健康同龄人。虽然30 MW对自主报告功能的预测性最强,但其实施较复杂,而TUG和6 MW能较强的预测30 MW的表现,且操作简单,推荐使用TUG联合6 MW评价TKA术后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膝部严重疾患、重建膝关节功能的主要手段,15年以上的临床优良率可达90%以上。但TKA目前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何防止假体远期松动、磨损及提高TKA后的生存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老年严重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作者报道了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老年性严重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体会。方法我院自1996年3月~1998年4月对10例60岁以上的严重膝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采用进口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结果经过6~30个月随访,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术后所有患者在关节疼痛、功能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没有1例发生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老年性严重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16例康复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檀智 《山东医药》2006,46(3):76-76
2002~2004年,我院共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116例,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6%。现将术后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护理体会:①沟通:首先是专业护士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术中情况,是否保留韧带、假体位置及术后功能锻炼时应注意的问题,与医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并将计划的进程和康复目的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取得合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用血情况,归纳此2种手术的用血特点,为原发性膝关节病手术方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近3年的4 38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用血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该2种手术用血特点。结果:1 316例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用血275例,人均用血量0.66U,用血患者人均用血量3.15U,用血概率20.90%,平均住院日9.19d,人均费用6.25万元;3 068例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血228例,人均用血量0.18U,用血患者人均用血量2.48U,用血概率7.43%,平均住院日8.56d,人均费用10.22万元。结论:(1)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人均用血量和用血概率显著高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术(P0.05)。(2)原发性双侧膝关节病进行分期双侧(择期2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用血情况,归纳此2种手术的用血特点,为原发性膝关节病手术方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近3年的4 38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用血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该2种手术用血特点。结果:1 316例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用血275例,人均用血量0.66U,用血患者人均用血量3.15U,用血概率20.90%,平均住院日9.19d,人均费用6.25万元;3 068例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血228例,人均用血量0.18U,用血患者人均用血量2.48U,用血概率7.43%,平均住院日8.56d,人均费用10.22万元。结论:(1)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人均用血量和用血概率显著高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术(P0.05)。(2)原发性双侧膝关节病进行分期双侧(择期2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期或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高龄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 TKA手术治疗的KOA高龄患者122例,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同次麻醉情况下进行同期双侧TKA治疗组(同期双侧组)55例,相同住院周期内进行分次双侧TKA治疗组(分次双侧组)27例,不同住院周期条件进行的分期双侧TKA治疗组(分期双侧组)40例。对比各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各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进行评定,记录各组并发症。结果分次双侧组及分期双侧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分别明显大于同期双侧组,但输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同期双侧组(均P<0.05)。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关节功能评分对比(P>0.05)。分次双侧组及分期双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双侧组(P<0.05)。结论分期或分次TKA治疗高龄双膝KOA患者的疗效与同期TKA基本类似,但同期TKA术式通常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髁膝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7-10对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行UKA治疗患者15例(15膝),选取同期行TKA治疗患者30例(34膝)作为对照组。术前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Hb)下降量、术后3个月及1年VAS评分、HSS评分、ROM。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Hb下降量、VAS评分均低于TKA组,而HSS评分、ROM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选择UKA更优于TKA,U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感染的预防。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1例膝关节RA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及术后感染情况,探讨预防对策。结果患者术前平均HSS评分为43.0分,术后为80.2分,术后患者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单项对比中,治疗前后患者活动范围无明显变化(P〉0.05),其他功能均显著改善。术前患者膝关节状态优0例、良4例,优良率5.6%,治疗后优23例、良44例,优良率94.4%,治疗后其膝关节状态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患者D-二聚体、血沉及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P〈0.05),其纤维蛋白原无明显改变(P〉0.05);71例患者共出现8例术后感染,感染率11.27%。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反应状态,减轻疼痛、屈曲畸形症状,并能够保证其功能、肌力和关节稳定性,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62例,根据术式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单侧组32例32个椎体,双侧组30例30个椎体。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术后疼痛缓解情况;伤椎高度恢复值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VS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单侧组少于双侧组(P0.05),两组术后伤椎平均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9.4%,双侧组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水泥脱离椎体后缘进入神经椎管,也未发现骨水泥渗漏引起的临床症状。结论经皮单侧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掌握好进针角度,并采用多次推注的方法,可以达到与传统的经皮双侧PVP同样的临床效果,且经皮单侧PVP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术中X线辐射剂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术者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5.
据一项包含20年手术(亦称为全膝关节成形术,TKA)需求的研究分析,全膝关节置换的需求在医疗保险人群中显著增加。研究发表于2012年9月26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并发现TKA的数量从1991到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研究人员认为需求增加部分是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老年人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联合螺钉治疗重度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沉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08~2019-01收治11例(16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沉降患者,均为女性,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比较术前和术后膝内翻角度,应用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40.28±11.34)分、功能评分为(48.32±15.54)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89.76±14.13)°,胫股角(femoral tibia angle,FTA)为(15.04±3.38)°。结果 手术时间为75~90 min,平均80 min;显性失血量为200~700 ml,平均430 ml;住院时间为10~15 d,平均12.5 d。随访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5个月。复查X线片测量膝关节FTA为(5.87±1.10)°,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87.33±5.42)分,功能评分为(89.45±5.94)分,膝关节ROM为(107.54±10.6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沉降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螺钉联合骨水泥支撑小面积胫骨平台沉降,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任玉英  李云 《山东医药》2005,45(18):81-82
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我院施行11例(12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对60例(70膝)入组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微创组取股内侧肌下切口入路,采用美国捷迈公司特殊的微创器械,利用膝关节屈伸位置的不断变化和"移动窗口"技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比较2组病例的膝关节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OM)增加度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引流管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无协助负重行走时间(下地时间)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KSS评分、引流管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无协助负重行走时间(下地时间)方面,微创组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2组KSS评分、ROM增加度数、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股四头肌功能干扰少等优点,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尽早恢复下肢活动,短期随访手术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最优麻醉方案选择及对膝关节功能、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接受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老年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收肌管阻滞(ACB)+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镇痛,30例]和对照组(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38例),记录术后2、12、24、48、72 h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于术后24、48及72 h对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后1 d(T1)、术后3 d(T2)、术后7 d(T3)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其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术后镇痛补救率,观察并记录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结果 研究组术后2、12、24 h静息、活动状态下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术后24、48、72 h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T0、T3 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T1、T2 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术后镇痛补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