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大鹏 《中外医疗》2010,29(27):59-59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结果 55例无骨外露者,游离植皮1~2周后伤口愈合,25例骨外露者转移组织瓣完全成活。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操作简便易行,且不需要每天换药,透明薄膜封闭有利于观察伤口,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62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31)和常规组(n=31),常规组行普通换药引流,研究组则行负压封闭引流,将两种引流方案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植皮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缓解时间方面,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较大,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加速患者康复,且产生的并发症情况较少,有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4例应用VSD治疗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结果24例患者行负压吸引5~14天后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行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术闭合创面,植皮或皮瓣全部成活,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后持续稳定的负压吸引,密切全面的观察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12~67岁,平均35.7岁,缺损面积3cm×4cm至25cm×32cm。结果:36例患者经1次VSD术后行游离植皮及直接缝合后愈合;4例行部分肉芽创面直接缝合,剩余部分再次行VSD术后直接缝合;16例经1次VSD后有肌腱、骨及内固定钢板外露,再次行VSD1至3次后,9例游离植皮、7例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均获成功。随访3~24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VSD技术具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帮助预防和控制感染,明显缩短病程的作用,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软组织缺损多因软组织碾压、挫裂伤所致,在各类创伤中较为常见,常合并有创面的重度污染和大块组织的坏死。以往主要采用更换敷料、药物预防感染等措施,待创面足够干净,达到闭合创面的条件,二期通过缝合、植皮或肌瓣转移、游离皮瓣修复闭合创面。但此过程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6例创伤后致软组织缺损或皮肤坏死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拆除负压引流装置后,创面均见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行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后伤口均能顺利愈合,未发生并发症,创面愈合良好,无明显功能障碍;5例骨折并骨外露者,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无骨髓炎发生。结论负压封闭术在骨科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转变了传统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方式,能早期使伤口愈合,提高了治愈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应用VSD技术治疗创伤软组织缺损26例(28个创面),维持负压60~80kPa。结果25例经VSD技术引流7~10天,1例经2次VSD技术引流18天,创面均无感染,创面缩小,肉芽组织新鲜,给予二期缝合或植皮、皮瓣转移治疗后创面愈合。结论VSD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李小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3092-3093
<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能够彻底去除腔隙和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我科于2009年11月-2011年4月运用该技术治疗23例软组织缺损创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感染性软组织缺损1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8~70岁,平均49.5岁。外伤感染11例,糖尿病足5例;细菌培养:绿脓杆菌7例,大肠杆菌4例,金黄  相似文献   

12.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是创伤急症,其中粉碎性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缺损时易发生感染,处理较为棘手。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中的护理观察。方法:对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行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健康指导、创面的观察、持续负压引流、引流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应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患者肢体形态及功能上均获得满意疗效,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对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护理观察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减少患者频繁换药的痛苦,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通过护士严密的观察护理,提高了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总结VSD技术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特点.结果 采用VSD技术替换换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时,维持125 mm Hg至450 mm Hg的负压,及时处理堵管和漏气,从而有效地达到VSD及培养伤口肉芽组织的效果,促进局部炎症消退和创面愈合,缩短疗程.结论 VSD技术对于肢体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接受VSD治疗患者26例(A组),接受传统换药治疗患者28例(B组).随访时间1~8个月.结果 相似的创面条件下,A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创缘上皮生长速度及窦道创腔愈合情况A组明显好于B组(P<0.05);患者对A组治疗比较满意,与B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A组总疗程医生处置的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VSD适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治疗方法需要频繁换药,不仅工作量大,疗程长,且易出现创面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6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将60例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面缩小程度、二期缝合、植皮以及皮瓣修复分别为(1.6±1.3)次、(6.0±0.9)cm、(8.5±5.1)d,对照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面缩小程度、二期缝合、植皮以及皮瓣修复分别为(8.3±4.0)次、(2.5±0.8)cm、(16.7±8.2)d.2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时,应首选负压封闭引流术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5月采用VSD治疗的18例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结果 18例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可早期植皮,无1例发生严重感染或骨髓炎.结论 VSD治疗配合精心护理,有利于促进局部炎性反应消退和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78例,按入院登记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换药次数、创面缩小程度以及二期缝合、植皮以及皮瓣修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植皮优良率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术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缩小创面面积,减少换药次数,促进植皮以及皮瓣的修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静 《中外医疗》2012,31(24):17-18
目的观察护理措施对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创面,使用人工皮(PVA)覆盖负压封闭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除1例因糖尿病创面感染严重未完成最终治疗外,其余创面均愈合良好。结论控制创面感染,保证负压引流的通畅,预防人工皮受压是创面修复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