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的变化,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从而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丁苯酞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3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及14 d测定其血清NSE和S-100β浓度,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均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浓度,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联合用药组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浓度,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的病人随机分为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组(对照组,44例)和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组(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14 d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H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9、0 d 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减低治疗后14 d和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丹参、胞二磷胆碱等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检测。结果两组评分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3、7、21、28天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每组46例。依达拉奉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和丁苯酞治疗,共治疗90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评估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应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显著低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m RS评分低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善其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自由基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96例发病1h ̄72h内就诊,头颅CT证实,梗死灶体积≤10cm3,并排除脑梗死性出血。将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针刺治疗组、依达拉奉和针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和/或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丹参注射液。并在治疗前、疗后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的测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尤其是依达拉奉和针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62±2.50)与对照组(20.07±2.87)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有关,加用针刺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14 d总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14 d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8]、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640,P<0.05)。观察组治疗14 d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7.459、9.320、13.993,P<0.05)。观察组治疗14 d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37、29.253,P<0.05)。观察组治疗14 d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GSH-Px和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0.127、9.575、22.761,P<0.05)。观察组治疗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3.540,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明显,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沧州市盐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随访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9、ET-1、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ET-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ET-1水平,升高血清VEGF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01~2017-06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2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临床疗效以及脑梗死灶体积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较依达拉奉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基本治愈10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4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依达拉奉组分别为4例、7例、13例、10例和6例,联合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依达拉奉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脑梗死灶体积缩小(P0.05),且联合组缩小体积明显大于依达拉奉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急性脑梗死后梗死体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李欣  李雯  刘凌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287-328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4.5 ~9 h)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5-9 h内完成磁共振成像检查,且(PWI-DWI)/DWI × 100%≥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依达拉奉+溶栓组)和单纯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单纯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1d、7d、14 d、90 d NIHSS评分,溶栓前与溶栓后14 d、90dBI指数.结果 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14 d、90 d NIHSS评分较单纯溶栓组显著降低,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90d BI指数较单纯溶栓组显著升高.结论 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PWI/DWI不匹配指导下,依达拉奉联合rt-PA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相似文献   

10.
席天阳 《山东医药》2012,52(32):65-66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以及二者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尤瑞克林,疗程14 d,比较两组疗效,并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血清CRP、NIHSS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14 d后的总有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治疗后14 d两组血清CPR水平、NIHSS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7 d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PR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纳洛酮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与依达拉奉。在治疗前,治疗后7d、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纳洛酮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46/58),低于治疗组的93.1%(54/58)(χ2=4.64000,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可快速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 CSS )评分及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和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 CSS )评分及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和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病人静脉输注丁苯酞注射液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VEGF、MMP-9、EPCs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较对照组的71.6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VEGF、EPC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各项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TIA患者用CT或MRI确诊138例病例,分为依达拉奉组(n=47)例、尼莫地平组(n=46)和对照组(n=4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和胆固醇指标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和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 d SOD、MDA及NSE,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14 d的SOD水平显著高于7 d的SOD水平,但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SOD水平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MDA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NSE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可见两种神经保护剂均可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神经功能,但依达拉奉效果要好于尼莫地平(P0.05)。结论 1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均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可降低血清MDA,提高SOD活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减轻自由基介导的毒性,增加抗氧化能力。2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NSE含量,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3依达拉奉临床疗效好于尼莫地平组,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TIA能有效控制发作频率,减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单用尿激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14d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后7、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8.
马彪  刘学军 《山东医药》2013,(28):41-4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两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再给予依达拉奉,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E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疗效,并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ESS、ADL评分增加,血清T-SOD水平升高、MDA、NSE水平降低,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ESS、ADL评分增加,血清T-SOD水平升高、MDA、NSE水平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升高血清T-SOD水平,降低血清MDA、NSE水平,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组与降纤酶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并应用降纤酶10BU静脉滴注,连用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 l中静脉滴注,2次/d,共14d。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MD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 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续14 d.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NSE、MDA的变化.结果 依达拉奉组治疗后血清NSE、MDA明显减少,发病72 h和治疗后7、14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