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新近,美国消化内镜学会提出了PIVI策略,建议对结直肠微小息肉(≤5 mm)采取"预测、切除、丢弃"策略。该策略能否实施取决于微小息肉中含进展组织腺瘤(指含≥25%的绒毛成分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黏膜下浸润癌的腺瘤)的检出率。目的:调查含进展组织腺瘤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检出率。方法:纳入2013年1~6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并检出息肉的患者。记录息肉大小、部位、形态等信息,切除后置于独立标本瓶中,送病理检查。结果:共1 986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其中≤5 mm的微小息肉900枚(45.3%),6~9 mm的小息肉521枚(26.2%),≥10 mm的大息肉565枚(28.4%)。微小息肉组含进展组织腺瘤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小息肉组和大息肉组(1.1%对8.4%和43.7%,P0.05),且与微小息肉的检出部位和形态无关。所有微小息肉中均未检出黏膜下浸润癌,小息肉组和大息肉组黏膜下浸润癌检出率分别为0.4%和4.6%。结论:在本组研究对象中,含进展组织腺瘤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检出率极低且未发现黏膜下浸润癌,适合采取"预测、切除、丢弃"策略。  相似文献   

2.
郑雄  胡梅洁  马瑾  王吉  李健 《胃肠病学》2014,(6):357-359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目的:分析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此类个体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2年因排便习惯改变至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 204例患者入选,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32.2%(1 997例),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38.8%对26.2%,P0.01)。有病理记录的息肉共3 041枚,其中腺瘤性息肉1 798枚(59.1%),增生性息肉592枚(19.5%),炎性息肉554枚(18.2%),腺癌83枚(2.7%),227枚(12.6%)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腺瘤、腺癌分布于肝曲远端者均在80%以上。结论: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较高且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病变多位于肝曲远端。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1985-01/1999-06我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725例,计1772枚的内镜表现,病理所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男512例,女213例,年龄24岁~86岁,平均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用结肠镜检查.结果息肉≤0.5 cm的占29%;直径0.6 cm~2.0 cm的占58%;直径>2.0 cm的占13%;息肉位于直肠32%;乙状结肠占33%;降结肠占14%;横结肠占12%;升结肠占5%;盲肠占4%.病理腺瘤样息肉占72%.结论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病理上以腺瘤样息肉多见.腺瘤样息肉应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息肉是一类从结直肠黏膜突向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早期发现并切除腺瘤对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腺瘤切除后的随访也至关重要。间期癌是指在首次结果正常或已清除所有息肉的结肠镜检查后,至下次结肠镜检查前所发生的结直肠癌。减少间期癌的发生是消化内镜医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就结直肠腺瘤切除后的随访以及间期癌的发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组织学异质性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SSA/P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之一。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点,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复习江苏省南通和苏州地区三家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的结肠镜检查资料,筛选出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锯齿状息肉病例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占近5年结肠镜检查的0. 1%(40/39 607),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6. 5±13. 4)岁。对46枚有代表性的息肉进行分析(SSA/P 9枚,TSA 13枚,HP 24枚),不同类型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下部位、形态和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SA/P与TSA的异型增生检出率及其严重程度、癌变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直肠锯齿状息肉临床上相对少见,不同类型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SSA/P和TSA有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7.
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息肉以直径≤5mm的微小息肉(DP)最为常见。目前关于DP内镜下处理方式的报道尚少。目的:分析结直肠DP的内镜、病理特点和处理方式,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结肠镜检查病例的临床资料.纳人其中发现结直肠息肉并符合DP标准者.凡合并较大息肉(≥6mm)者予以排除。回顾性分析DP的内镜特点、病理性质和处理方式。结果:共纳入结直肠DP病例269例(402枚DP),占同期息肉检出例数的21.8%,其中180例(66.9%)为单发。43.3%的DP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60.0%的DP直径〉3mm,绝大多数DP形态为山田I型(53.5%)或山田Ⅱ型(42.0%)。305枚送病理检查的DP中.绝大多数为腺瘤性息肉(50.2%)或炎性息肉(47.5%):〉3mm的DP为腺瘤性的可能性较大,≤3mm者多为非肿瘤性(P〈0.05)。66.9%的DP系以活检钳钳除:〉3mm、山田Ⅱ+Ⅲ型和多发DP采用热活检钳钳除或高频电凝切除的可能性较≤3mm、山田I型和单发DP更大(P〈0.05)。结论:对于直径〉3mm的结直肠DP,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可能更为有效,并应送病理检查,以免漏诊进展期腺瘤。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统计表明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而腺瘤性息肉占全部结直肠息肉的1/2~2/3。内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病变的金标准,但并非准确无误,存在一定漏诊情况。导致结肠镜检查肠息肉漏诊的因素包括病变因素和非病变因素。本文就结肠镜检查肠息肉漏诊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FAS、Ki-67在结肠腺瘤、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中的表达,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对34例结肠镜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常规内镜检查结束时,用0.2%的亚甲蓝溶液染色直肠黏膜,然后使用放大结肠镜观察直肠寻找ACF.对结肠腺瘤性息肉、ACF及正常黏膜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FAS和Ki-67的表达.结果:34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其中31例直肠发现ACF,共发现并活检ACF166处(其中伴异型增生14处,不伴异型增生152处).FAS、K i-67在结肠腺瘤、A C F中呈异常高表达(P<0.01).伴异型增生ACF中FAS、Ki-67表达较不伴异型增生ACF无明显上调.结论:FAS、Ki-67在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ACF)呈异常高表达.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存在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及异常增殖,在ACF阶段就已经异常增殖明显,抑制FAS有望成为结直肠癌预防、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复发几率。方法对116例小儿结肠息肉病例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息肉分布主要集中于远端结肠,其中直肠占58.62%、乙状结肠占28.45%、降结肠占6.03%、横结肠占3.44%、升结肠占2.58%、盲肠占0.86%。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中最常见为幼年性息肉占80.17%,其他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家族性息肉分别占7.75%、6.89%、2.58%、1.72%。复发息肉均为多发性息肉。结论小儿大肠息肉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分布主要集中于远端结肠,多发性息肉易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42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意义 ,我们采用OlympusCLE 10纤维结肠镜 ,PSD 10型高频发生器 ,OlympusWSD 9u圈套器 ,WFD Iu热活检钳 ,对 14 2例先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之后 ,根据息肉情况 ,采用①直接对 <0 .5cm以下息肉行热活检钳电凝 ;②直接圈套法切除 ;③分块分次切除。并对切下息肉回收送病理检查。结果 :14 2例患者 2 0 2枚息肉全部摘除 ,未发生肠出血。发生肠穿孔 1例 ,均门诊随访未住院观察。术后标本送病理。息肉 2 0 2枚 ,其中单发 95例 ,占 6 7% ,多发 4 7例 ,占 33%。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 ,形态包括有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评估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scopy,CTVC)在结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中的检出能力,初步评阶其在结直肠病灶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44例病人行CTVC检查,并与全结肠镜、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VC对结肠癌、结肠息肉具有较高辨别力,成功检出了全部10例结肠癌,并得到病理证实。10mm以上结直肠息肉CTVC与结肠镜都做出了正确诊断,CTVC发现5~10mm息肉14枚,<5mm息肉CTVC仅发现2枚;CCTV发现2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未检出。结论CTVC在结直肠癌和>5mm以上结直肠息肉样病变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肠平坦型腺瘤与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平坦型腺瘤的发病情况,比较平坦型腺瘤与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和镜下特点。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选择我院连续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经肠镜下切除的并经病理证实为腺瘤的所有病变,收集完整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镜下肉眼形态分为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计算平坦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人群中的检出率,应用构成比计算平坦型腺瘤占检出腺瘤的比例,比较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和镜下特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变大小和部位。结果结肠镜检查共103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68例患者,550枚息肉,其中检出30例31枚息肉为平坦型腺瘤,438例519枚息肉为隆起型腺瘤,平坦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人群中的检出率为0.29%,占检出腺瘤的6.41%;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的性别、年龄、大小和单发腺瘤/多发腺瘤的比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平坦型腺瘤有41.94%位于右半结肠,而隆起型腺瘤仅24.47%,差异有盟著性。结论平坦型腺瘤在国内并非罕见,平坦型腺瘤较隆起型腺瘤倾向发生于右半结肠,提示全大肠镜检查更有利于检出平坦型腺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二次进镜观察乙状结肠的方法,研究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1~31日经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结检查的1 800例患者,随机抽取900例患者进行乙状结肠的二次进镜观察,分析乙状结肠单次进镜与二次进镜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情况。 结果1 800例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共832例患者检查结肠腺瘤性息肉,其中乙状结肠单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780枚,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1 080枚。 结论在本研究中,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可提高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对降低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类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986-04/2008-08我院经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类癌51例.分析其形态学特点、结肠镜下治疗及预后.结果:结直肠类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1),平均年龄53.0±13.2岁,直肠最多见(86.3%),最大径多小于1.0 cm(74.5%),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2.0 cm多发生转移,≤1.0 cm者EMR法切除均无复发,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结论:掌握内镜下类癌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肉眼诊断,深凿活检或EMR切除活检有助于提高诊断率,≤1.0 cm的类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探讨肠镜检查中减少并发症的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行结肠镜检查的81例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81例大肠息肉患者男69例,女12例。腺瘤性息肉占76%,直径<1.0 cm内息肉占80%,息肉分布乙状结肠最多占35%。所有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后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老年人所有大肠息肉应尽量内镜下切除。内镜检查前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