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老年组50例和中青年组50例,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舒张压负荷(DBP负荷)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趋势形态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DBP深杓型、杓型、反杓型比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SBP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航海人员(包括水下和水面作业)中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偶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37例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行24h ABPM,并与94例血压正常的航海人员(<140/90mmHg)对比观察。结果: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24h平均SBP的DBP、白昼或夜间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线;高血压患者夜间SBP和DBP均值下降>10%(>10mmHg);水下作业组的高血压患者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高于水上作业组。结论:本组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均显示杓型高血压,可能与轻、中度高血压(35/37)较多有关;水下作业组高血压患者负荷值升高明显,提示水下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复杂因素影响,易产生增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并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21年1月到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高血压门诊符合条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96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0岁)。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56例(18.9%)、非杓型组134例(45.3%)、反杓型组106例(35.8%)。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动脉硬化监测、24h尿电解质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研究结果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占81.1%,明显高于血压节律正常组;三组间BMI、性别、饮酒史、24hSBP、24hDBP、全天血压负荷值、右ABI、左ABI、24h尿钾、24h尿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史、dSBP、dDBP、nSBP、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右baPWV、左baPWV、24h尿钠、24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2,95%CI:1.162-1.459,P<0.001)、吸烟史(OR=12.440,95%CI:4.083-37.901,P<0.001)、24h尿钠(OR=0.987,95%CI:0.978-0.997,P=0.008)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节律)发生率明显增高;年龄、吸烟史、24h尿钠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初诊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IMT.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同时非杓型组的LVMI(179.8±36.6)g/m2和IMT(1.50±0.04)mm明显高于杓型组[LVMI(158.8±34.6)g/m2;IMT(1.20±0.03)mm,P均<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影响LVWI和IM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纳入44例诊断为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2例仅诊断为EH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27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入组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检查。24 h血压水平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BPV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 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n DBP-SD)。根据d SBP和d DBP的差值与d SBP的比值判定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血压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n SBP、n DBP、n SBP-SD和n DBPSD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存在昼夜节律异常者占95%(42/44),其中反杓型及浅杓型发生率分别为55%(24/44)、41%(18/44);对照组中昼夜节律异常占57%(24/42),均为浅杓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SBP及DBP的BPV较EH患者明显增大,同时该组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易出现异常,提示自身调节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昼夜血压节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高血压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影响及血管内超声特征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该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AMI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根据患者血压变化分为非杓型血压组18例,杓型血压组16例,超杓型血压组14例及反杓型血压组12例,应用血管内超声仪分析四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对上述患者随访1年,观察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日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杓型血压组24 h SBP及DBP、夜间SBP及DBP均高于其余三组(P0.05)。非杓型血压组最小管腔面积(MLA)、脂核负荷小于其余三组,而斑块面积、狭窄百分比、纤维帽厚度大于其余三组(P0.05)。非杓型血压组新发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源性死亡、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死亡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非杓型及反杓型血压节律的AMI合并高血压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动脉斑块面积较大,危险程度较高,临床应加强对非杓型血压节律及反杓型的AMI合并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非那雄胺联合治疗对非杓型高血压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血压晨峰的改善效果。方法 190例非杓型高血压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男性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2例,试验组108例;对照组予以替米沙坦治疗,试验组予以替米沙坦+非那雄胺治疗;比较两组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d SBP、d DBP、d PP);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24 h SBP、24 h DBP、24 h PP;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n SBP、n DBP、n PP;治疗前后血压节律变化、血压晨峰、前列腺体积、夜尿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后3、6、12个月d SBP、d DBP、d PP、24 h SBP、24 h DBP、24 h PP、n SBP、n DBP、n P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晨峰值、夜尿次数、前列腺体积低于对照组,血压节律改善(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非那雄胺联合应用于非杓型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及晨峰值,改善血压节律,明显减少夜间排尿次数及前列腺体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 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及其诊断早期心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夜间收缩压(SBP)下降率将78例患者分为杓型组(夜间SBP下降10%~20%)、超杓型组(SBP下降〉20%)、非杓型组(SBP下降0~10%)、反杓型组(SBP升高)。测定其血浆BNP水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指标。结果各组BNP水平及LVDs、LVDd均有所升高,杓型组与超杓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非杓型组显著高于杓型组和超杓型组,P〈0.05;反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及非杓型组,P均〈0.05。超杓型组EF降低,与杓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明显低于杓型组,P〈0.05。结论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患者BNP显著升高,心肌肥厚、心功能损害更明显。BNP诊断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心功能损害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4—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将57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为A组,将43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记为B组,两组患者入院后72 h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日间SBP、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的变异系数。结果 A组24 h SBP、24 h DBP、夜间SBP变异系数均低于B组(P0.05);两组日间SBP、日间DBP、夜间DBP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998例老年原发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超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比较各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血压组MoCA评分均小于杓型血压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杓型血压组,P均<0.05;非杓型及超杓型血压组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减退较杓型血压组更明显(P均<0.0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较血压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和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2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心内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变异性,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24 h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BP昼夜差值、DBP昼夜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h SBP标准差、24h日间SBP标准差、日间SBP变异系数、夜间SBP标准差、夜间SBP变异系数、夜间DBP标准差、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异性较观察组增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对患者的血压昼夜调节影响较大,可能与血糖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降压及逆转非杓型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1~109mmHg,年龄〉45岁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不同时给药组)晨服替米沙坦40mg和氢氯噻嗪10mg,晚服左氨氯地平2.5mg;Ⅱ组(同时给药组)以上3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治疗8周后,I组和Ⅱ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14.92/9.96和15.04/10.66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3.90/10.60和16.06/11.70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组夜间SBP/DBP降低25.44/19.48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3)Ⅱ组夜间SBP/DBP降低17.68/14.76mmHg,与治疗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夜间SBP/DBP降幅I组较Ⅱ组差异更明显(P〈0.01)。(5)I组逆转率为88.16%,Ⅱ组为5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两种服药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24h血压和日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能更好地逆转非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80岁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IMT。结果 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颈总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初诊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IMT。结果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同时非杓型组的LVMI(179·8±36·6)g/m2和IMT(1·50±0·04)mm明显高于杓型组[LVMI(158·8±34·6)g/m2;IMT(1·20±0·03)mm,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影响LVWI和IMT。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分析隐匿性高血压(OH)患者心电图P波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OH患者56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6例血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比较2组动态血压、P波增宽、P波双峰检出率及HRV相关指标,根据P波起点和P波终点计算最大P波时程(Pmax)、最小P波时程(Pmin)、P波离散度(PW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OH患者P波离散度与HRV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H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增加,而夜间SBP和DBP下降率显著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OH组左心室肥大、ST T段改变、房室阻滞的患者比例及Pmax、PWD显著增加,正常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每5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心搏百分比(pNN50)、高频谱功率(HF)及低频谱功率(LF)显著降低(P均<0.05)。而P波增宽、P波双峰检出率、P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H患者Pmax、PWD与SDNN、SDNNin、rMSSD、pNN50、HF、LF呈负相关(P均<0.05),而Pmin与HRV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OH患者早期心电图改变表现为P波增宽和双峰改变,患者Pmax、PWD增大,且与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呈显著负相关。针对OH高危人群,应定期行心电图检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24h动态血压参数对脑白质病变(WML)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ISH患者96例,根据WML评分标准分为无-轻度WML组49例和中-重度WML组47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中-重度WML组24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非杓型、反杓型比例明显升高,而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及杓型比例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OR=2.89,95%CI:1.14~5.89,P=0.016)、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75,95%CI:1.30~3.42,P=0.005)、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46,95%CI:0.99~1.55,P=0.001)及年龄(OR=1.13,95%CI:0.82~1.57,P=0.021)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ISH患者24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收缩压、低舒张压、高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异常的血压节律对WML的发生、发展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1 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龄老年组(≥80岁)、老年组(60~79岁)、中老年组(40~59岁)、中青年组(<40岁),分析不同年龄及性别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特点。结果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患者的年龄较大(P<0.01)。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的夜间收缩压(SBP)较高,夜间舒张压(DBP)较低(P<0.01)。平均动脉压(MAP)昼夜差值百分比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2,P<0.01)。女性患者的夜间DBP较低;夜间血压负荷增高的女性患者夜间SBP较高,夜间DBP较低;非杓型女性患者的夜间SBP、夜间脉压较高(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年龄、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了解徐州市12-17岁青少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特征。方法 2018年10月至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纳入徐州市12-17岁青少年高血压患者697例(男性451例,女性246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获取血压变异系数(CV)、晨峰血压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等数据。结果 青少年高血压患者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大于及夜间(P<0.05)。与非晨峰高血压组比较,晨峰高血压组的白天心率[81.7±9.0比80.1±7.7次/min]更快;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12.1%(10.7%~13.6%)比10.7%(9.3%~12.27%)]、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19.5%(16.2%~21.5%)比17.2%(14.9%~20.4%)]、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10.5%(8.7%~12.8%)比8.2%(6.3%~10.8%)]、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16.1%(12.9%~20.1%)比14.4%(11.2%~18.2%)]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者最多(349例,50.1%),其次为非杓型(292例,41.9%),反杓型(34例,4.9%)和超杓型(22例,3.2%)较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0.186、-0.178)和肥胖(B=0.532、0.736;均P<0.05)是24hSBPCV和白天SBPCV的影响因素;年龄(B=0.314、0.451;P<0.05)是夜间SBPCV和夜间DBPCV的影响因素;性别(B=-0.786、-0.945)、年龄(B=-0.697、-0.534)及肥胖(B=1.213、1.729;均P<0.05)是24hDBPCV和白天DBPCV的影响因素。结论 晨峰高血压者的白天心率更快。青少年高血压的昼夜节律以杓型、非杓型为主。年龄、性别、肥胖为青少年血压变异系数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青少年; 血压变异系数; 晨峰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20.
增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增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动态血压(ABP)的影响。方法:比较478例高血压患(分为3个年龄组)和229例血压正常的ABP资料。结果:60-岁组高血压患的收缩压(SBP)和日/夜(N/D)血压比值低于70-岁和>80岁组的;而舒张压(DBP)则前高于后两组(P<0.05),各组脉压(PP)值均呈现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之趋势(P<0.05);60-岁组的血压波动曲线类似于灼型,而后两组均为非杓型。结论:PP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可能与大动脉硬化加重有关,而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可能为增龄所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白天、夜间活动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