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血管球囊扩张术 (PTA)、支架置入、持续动脉内溶栓加PTA、血管内膜剥离术加支架置入术等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 6 2例次 ,其中上肢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 2 1例次 ,下肢动脉病变 4 1例次。单纯PTA 6例次 ,球囊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5 2例次 ,溶栓加PTA 3例次 ,股动脉内膜剥离术加髂动脉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5 % ,手术并发症 1.4 % (支架脱落 1例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随访 3个月~ 2年 ,无复发性肢体缺血症状生存 6 7% ,间歇性跛行较术前减轻并维持 13% ,临床再狭窄率 2 0 %。结论 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满意 ,手术安全可靠 ,肢体复发性缺血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是目前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符合条件的98例老年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性别、年龄、血管内支架植入状况、病变部位、残余狭窄、Rutherford分级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对比发生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的踝肱指数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结果膝下血管病变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膝上血管病变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植入患者,发生再狭窄患者的hs-CRP、GHb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膝下血管病变、hs-CRP过表达、GHb过表达是下肢ASO患者PTA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OR1,P0.05),血管内支架植入是下肢ASO患者PTA治疗后发生再狭窄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下肢ASO患者PTA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与膝下血管病变、hs-CRP过表达、GHb过表达有密切关系,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下肢ASO患者在PTA围术期应积极给予合理干预,而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有利于减少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32例老年T2DM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置入血管支架进行介入治疗,部分病例术中病变血管内灌注尿激酶。结果本组132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共置入金属支架209枚(129例)。观察术后1、3、6、12个月的皮肤温度、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BI由治疗前0.29±0.15增加至0.78±0.16。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结论介入治疗具有治疗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治疗后保肢率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老年T2DM ASO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临床处理方式及优化腔内干预、外科干预选择及操作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112例65岁以上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共计133条患肢),该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1岁(年龄范围:66~92岁),根据临床处理方式分为外科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随访观察两组病例术后近、远期通畅率、再狭窄率、TASC分型、踝肱指数、心脑血管重大事件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讨论分析腔内干预、外科干预二者的适应证及优化方向。结果 112例患者共计133支病变血管,术后绝大部分患者下肢缺血情况获得明显缓解,其中介入干预64例(77条患肢),无严重并发症;外科干预48例(56条患肢),3例发生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发生移植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术后心脑血管重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7%和12.1%。结论介入手术治疗与外科开放手术治疗均为处理老年病人股浅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手段,但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心脑血管重大事件发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再次干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20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变特征及再次干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14例,急性下肢缺血3例,静息痛3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位数0.43 (0~0.72),间歇性跛行距离(238.50±76.80)m.20例患者中65% (13/20)合并2型糖尿病,45%合并高血压(9/20),25%合并高脂血症(5/20).70% (14/20)为TASCII C/D级病变.再次干预治疗的方法分别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S)9例、大隐静脉/人工血管旁路术(bypass)3例、斑块旋切治疗(SilverHawk)4例.随访患者14例,平均随访6m (2~18 m).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无截肢发生.术后ABI中位数0.69 (0.5~0.85),与术前AB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835.00±217.80)m,(P<0.01),术后6m随访时,42.86%患者(6/14)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再次干预治疗可以在近期明显改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4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估腔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4例SMA狭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技术行SMA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了3-32 mo,观察腔内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4例患者支架植入均成功.3例采用1枚支架,1例采用2枚支架.有3例在术后1 wk内症状消失,恢复良好.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3例患者在术后3 mo至6 mo内体质量恢复至接近正常.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但仍有间歇腹部不适,体质量恢复不明显.1例患者在术后32 mo死于突发心肌梗死,其生前症状未复发.随访期间复查腹部血管超声未发现有SMA再狭窄.结论:腹部血管CTA,MRA及选择性血管造影对确诊SMA狭窄致肠缺血具有重要意义.血管腔内技术应用于肠系膜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老年患者、31条肢体,共53处病变部位行血管形成术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进行监测,同时对术后病变部位的血管通畅率进行随访。结果行PTAS手术后,髂动脉的成功率为100%,股腘动脉的成功率为95.24%;术后1个月,患者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5±0.11)增加至术后的(0.95±0.09),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17.3±29.9)m增加至术后的(518.4±122.7)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年髂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91.67%,股腘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80.95%。结论 PTA联合PTAS治疗下肢动脉ASO手术成功率高、创伤性小、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再狭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8.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评估287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6%,临床表现好转率83%,血管再通率为96%,踝/肱指数由0.19~0.63,平均(0.44±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1±0.22).结论 应用PTA及选择性支架置人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正股腘动脉(FPA)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针对FPA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液供应,缓解患者因下肢缺血引发的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等症状。然而在支架置入术后可导致FPA支架内再狭窄(FPA-ISR)。有文献报道,支架后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达20%~50%[1-2]。而一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就会再现下肢缺血,因此对于FPA-ISR的治疗方法相继出现,现将就目前SFA腔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CTO-D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CTO-DM患者和单纯CTO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PCI术后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病变支数单支和3支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双支病变发生率和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18个月,试验组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和血管内再狭窄部位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O-DM患者血管病变程度较高,PCI术后远期预后效果基本满意,但ISR和血管内再狭窄部位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罗莫司洗脱(CYPHER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弥漫长病变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冠状动脉弥漫长病变患者应用CYPHERTM支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方法、结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53例患者中,61处靶病变共植入79个CYPHERTM支架。在61处靶病变中直径≤2.5mm的病变12处(20%,12/61),支架内再狭窄病变15处(25%,15/61),完全闭塞病变6处(10%,6/61)。53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未见任何并发症。所有患者临床随访(24.0±8.5)个月,有3例症状再发,复发率5.6%(3/53),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2例为支架内再狭窄所致,1例为晚期血栓形成,均需再次血运重建,再次血运重建率5.6%(3/53)。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任何主要心血管事件。46例患者术后(24.0±9.8)个月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87%(46/53),支架近端边缘节段晚期管腔丢失(0.26±0.05)mm,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21±0.03)mm,支架远端边缘节段晚期管腔丢失(0.10±0.02)mm。病变再狭窄率3.3%(2/61)。结论 CYPHER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弥漫长病变安全、有效,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1概述 近年来,随着介入相关器材和有关操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完善,老年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也迅速发展。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技术有局部动脉内药物灌注术(溶栓、解痉或血管扩张药物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ll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endovascular st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患者共21处再狭窄病变接受DCB治疗,术中即刻成功率95.23%,1处病变在应用DCB治疗后并发夹层并出现TIMI 2级血流,然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至今无心绞痛再发,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12例患者在术后6~9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复查时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与术后即刻直径比较,按病变血管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计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治疗DES支架内再狭窄即刻及短期疗效肯定,可以作为支架内再狭窄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4 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病变血管共 5 8支 ,B型病变 4 9处 ,C型病变 1 3处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4处 ,共置入支架 64只。置入左前降支 2 7只 ,左回旋支 1 3只 ,右冠状动脉 2 4只。De Novo支架置入 4 4只 ,Suboptimal支架置入 1 5只 ,Bail-out支架置入 3只 ,再狭窄病变支架置入 2只。结果 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 ,支架置入成功率为 98.4 %。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 (86.5± 7.8) % ,术后残余直径狭窄 (5 .1± 1 0 .3 ) %。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 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 ,1例在术中及术后出现三次心室颤动 ,4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了 3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结论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不断更新的镍钛合金支架使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的腔内治疗出现了革命性的改变,但仍有半数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SR)。ISR常见于长段复杂病变,原因和机制也较复杂,其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血管再通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积极锻炼和药物治疗。血管再通治疗包括传统开放手术、Forgart导管取栓术、导管内接触性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PTAS)、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术、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LA)和血管腔内短距离放射治疗(EVBT)等。目前临床多采用复合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中远期疗效,降低再干预率,本文综述了ISR原因和血管再通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TM),在老年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中的早期临床应用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004年11月-2005年9月共有52例老年冠心病病人接受FirebirdTM支架治疗,对这些病人进行6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 52例老年冠心病病人共置入72枚Firebird^TM药物涂层支架,其中干预的病例:长病变血管(病变长度≥20 mm)25例、病变血管参考直径≤2.75 mm 23例,原普通裸支架内再狭窄4例.手术成功率100%.46例病人完成6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靶病变血管重建术、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均为0,复发心绞痛2例,有9例病人在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FirebirdTM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对冠状动脉长病变、小血管病变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病人脑血管造影表现、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5例,梗死组25例,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病变情况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TIA溶栓15例,1个月内再发2例,6个月后梗死1例;TIA支架10例,1个月内再发1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梗死溶栓25例,均取得明显疗效;支架治疗8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50例均无颅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结论①采用动脉内溶栓及支架治疗后循环缺血具有较好疗效;②TIA应与急性脑梗死一样得到同等重视,积极检查和治疗;③中药可能在减少再灌注损伤以及减少支架后再狭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术与先溶栓再行介入治疗 (联合疗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分析比较联合疗法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 :随访观察 1 1 0例PTCA +支架治疗的AMI患者 ,分为联合治疗组 (患者入院后 ,即溶栓治疗 ,用药后尽快行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 62例和直接介入组 (患者入院后 ,未早期联合应用静脉内溶栓 ,而是及早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 4 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易患因素 ,发病至随访时间 ,梗死部位 ,梗塞面积 ,病变受累血管数目 ,病变长度及…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冠心病支架置入患者预后,也是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管理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挑战。尸体解剖和血管内成像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支架内再狭窄基本的治疗策略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斑块切除术、血管内放疗、金属裸支架置入、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和病变特点,药物洗脱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的问世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技术突破的历史性转折点。现主要讨论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减少再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入选的23例患者应用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雷帕霉素支架,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个月造影随访。结果:23例患者25只支架全部置入成功。术后6个月发生重要心脏不良事件、靶血管失败、支架内血栓形成及穿刺处血管并发症各1例。术后6个月23例患者中18例进行了造影复查,仅1例(5.6%)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血管为前降支,狭窄程度为50%。结论: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