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以及DWI检查。结果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磁共振弥散成像提示34例TIA患者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57%);19例患者常规MRI提示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32%),两种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DWI能早期准确诊断TIA的病变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指导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每组20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作为研究组,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缓解期检出阳性率(90.00%)、发作期检出阳性率(95.00%)均高于对照组(70.00%、80.00%),P0.05,组间差异显著。研究组检出病灶数目较对照组多,病灶直径较对照组长,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对患者颅内受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反馈准确性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按照其诊断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观察组患者则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发作期阳性检出率、缓解期阳性检出率及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作期阳性检出率(97.5%)和缓解期阳性检出率(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2.5%70.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72.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2.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7.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显著提高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诊断准确率,从而利于临床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且该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反复进行等临床优势,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的首选临床诊断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08~2009年TIA发作的患者248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分组,跟踪随访9个月.观察卒中发生率.结果 高危组弥散加权成像阳性患者,90天内发生脑卒中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多种因素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差,重视患者临床特征同时,积极行MRI检查,及早干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08~2009年TIA发作的患者248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分组,跟踪随访9个月。观察卒中发生率。结果高危组弥散加权成像阳性患者,90天内发生脑卒中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多种因素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差,重视患者临床特征同时,积极行MRI检查,及早干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潜在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生TIA一段时间后会进展为卒中,因此需要对TIA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估,及时启动正确的治疗以改善预后[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缺血的检测较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序列更为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ABCD 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 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弥散成像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TIA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照组应用常规检查,对比分析2组的TIA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期与缓解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4%、9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71.8%;观察组的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为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P均0.05。结论: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于TIA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且对临床早期治疗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行常规磁共振检查为参照组,58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为试验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检查中出现39例脑缺血异常表现,参照组患者检查中有27例脑缺血异常表现,试验组患者阳性率(67.24%)明显高于参照组(46.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可以更有效反映患者脑部血流情况,阳性检查率高,可以为临床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7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继发脑梗塞的39例进展型患者为观察A组,另58例初发型患者为观察B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开展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与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评估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该种诊断方式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磁共振检查病灶数、直径以及颈动脉彩超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与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患者上述指标除血栓发生率外均显著高于观察B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数据呈正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检测结果同颈动脉彩超呈正相关性,在初发型与进展型病灶诊断均具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华妙强  吴立源  汤群峰 《医学综述》2011,17(15):2393-2394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0例短暂性脑缺血病患者的磁共振扫描图像资料。结果 2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119例患者的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显示脑缺血性异常表现,显示阳性率(56.7%,119/210);有68例患者的常规磁共振检查显示脑缺血性异常表现,显示阳性率(32.4%,68/2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磁共振弥散成像阳性患者中有11例(9.2%,11/119)经过治疗后神经系统缺损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余的108例(90.8%,108/119)患者经过溶栓后,神经系统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并且有的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病变部位、损害范围及缺血区等病变部位的情况,而其中的一些病变是常规磁共振检测所不能发现的,这就为患者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快速、准确地提供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脑损伤的发生率,观察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和次数的特点,以及临床症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阳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87 min,其中83.6%者症状在1 h内缓解;发作次数的中位数为3次,其中68.9%者发作次数≤3次.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脑损伤病灶17例(27.9%).DWI检查阳性者的中位发作次数为4次,显著高于DWI检查阴性者的1次(P<0.01),随着发作次数的上升,DWI检查阳性患者在TIA患者中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DWI检查阳性与失语(OR=6.3,95%CI为1.0~38.0,P=0.031)、运动障碍(OR=24.4,95%CI为1.0~588.0,P=0.049)及发作次数>3次(OR=11.6,95%CI为1.9~69.0,P=0.007)相关.结论 DWI检查评价TIA脑损伤的特异性高于常规CT和MRI检查.TIA患者中失语、运动障碍和发作次数>3次者DWI检查阳性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MRI常规序列T1WI、T2WI检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成像病灶检出率。结果:24h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病灶检出率为93.6%,明显高于24h内MRI常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应用效果较好,可及早发现脑缺血变化、脑梗死程度和范围,明显提高病灶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丹参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n=25)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n=25)给予口服丹参联合阿司匹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0 d检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黏度、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一年观察发作频率.结果 治疗后20 d复查结果显示,观察组Fg、PLT、血浆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均在正常的范围内;两组PT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23/25),对照组为64.0%(1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确切、安全,对于及时控制TIA、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较困难,本文介绍目前可用的放射学检查手段,并且重点阐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探测急性局部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经纬  吴水仙  陈斌 《西部医学》2022,34(4):600-604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斑块稳定性及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行HRMRI的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共130例,将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n=72),TIA患者作为对照组(n=58).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17.
1例78岁女性卒中患者因2h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行磁共振扫描。卒中后11m in时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发现了最初成像检查未显示的组织损伤。该资料表明低血液灌注组织发生了早期、急速的弥散改变,从而增加了对卒中超急性期微小结构异常发展演变的理解。卒中后11min的弥散成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用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法进行诊断。B组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法进行诊断,观察对照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40例中有32例阳性,阳性率为80%,病灶数为63处,脑部缺血的部分平均直径为9.59±3.46mm;CT检查后17例阳性,阳性率为42.5%,病灶数35处,脑部缺血的部分平均直径为6.73±3.68mm。磁共振弥散成像所检查出来的阳性反应、缺血部分的直径以及病灶数比CT检查更准确,效果明显。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比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更能准确的反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部缺血的各个部位的具体情况、颅内受损位置及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均行中分一站式检查,所有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均显示一支或多支脑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例、脑梗死30例。分别观察ASL灌注异常区域与DWI信号异常区域,对二者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同时,根据ASL低灌注面积与DWI高信号区面积将患者分为ASLDWI组、ASL≈DWI组及ASLDWI组。结果:ASL灌注异常面积和DWI信号异常面积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0例脑缺血性患者中:ASLDWI组中患者36例(90%)、ASL≈DWI组中患者4例(10%),ASLDWI组中患者0例(0%)。其中,脑梗死患者中:ASLDWI组患者有26例(86.7%),ASL≈DWI组患者有4例(13.3%),ASLDWI组中患者为0例(0%);TIA患者均为ASLDWI,在DWI序列上均为阴性表现。结论:ASL技术在脑缺血性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早发现、早诊断TIA具有更重要价值,并结合DWI扫描,能够明确诊断缺血半暗带,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bid,皮下注射,连续应用10天;对照组40例.两组病人均常规应用尼莫地平、血塞通及控制原发病治疗.结果: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常规治疗有明显优势,TIA停止发作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