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诊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率、家族冠心病史、前壁心梗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冠心病所致心肌梗死患者,影响预后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为左室射血分数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了2011年3月—2013年3月5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合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详细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体征、吸烟饮酒情况、基础疾病、家族史等因素。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青年发生心肌梗死的比率约为24.0%。研究组患者的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绞痛等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而2组患者吸烟人数相比,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可能与冠脉痉挛有很大关系,科学戒烟以及情绪调整是预防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玲  吕旻  黄若兰  乔秋杰  张忠  徐慕娟 《广东医学》2016,(20):3029-3032
目的 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的血浆miRNA-24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miRNA-24对冠脉病变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在心内科就诊的,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7例,其中对照组25例,冠心病组72例,根据症状、心电图、心肌酶、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23例)3个亚组.采集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抽血检测相关血液及生化指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NA-24水平并记录Gensini评分,分析miRNA-24在各组中的差异表达,及研究miRNA-24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分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组)miRNA-2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miRNA-24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Gensini评分与miRNA-24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冠心痛患者miRNA-24表达水平降低,且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其高表达对冠状动脉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的变化以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另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CysC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CysC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1周后明显升高与入院24h内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ysC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9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9例,又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4例及多支血管病变组43例.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hs-CRP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在冠心病各亚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hs-CRP浓度依次增高.多支血管病变组hs-CRP含量亦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 血浆hs-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RH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病情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的患者进行RHR测定,并与140例同期入院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HD全组RHR 81.3±5.2次/min.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6.4±4.8次/min)和不稳定型心绞痛(78.8±7.2次/min)患者的RH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1.6±6.8次/min),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高于不稳定型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3 6.7次/min),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RHR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 RHR与CHD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sLOX-1)水平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5例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9例稳定性心绞痛和9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血清中sLOX-1的浓度.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后,sLOX-1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均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sLOX-1水平与非冠心病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过短期的住院治疗后sLOX-1水平仍高于正常,提示斑块不稳定,需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对83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观察预后。结果:83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42例,占5.0%,CAG正常组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明显低于CAG异常组(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较异常组明显降低(P〈0.05),吸烟、起病前诱因较异常组显著增多(P〈0.01)。CAG正常组预后较好,发生心衰及总心血管事件少(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因分析。方法:对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152例(观察组)与已排除冠心病的100例(对照组)分析比较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因。结果: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及吸烟比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型、心绞痛、猝死等常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后患者的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0例有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组,55例)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按治疗常规予以药物、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入选对照1组.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取外周动脉血,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即刻在冠状动脉窦取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TFPI水平.结果 将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合并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对照1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合并为对照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外周动脉血TFPI水平为(0.404±0.178) ng/mL,显著低于对照2组的[(0.517±0.256)ng/mL,P<0.0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前的TFPI水平为(0.382±0.140)ng/mL,与支架植入后[(0.389±0.170) ng/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TFPI水平降低,提示体内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异常.TFPI可能有助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病情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选择117例患者.其中有胸痛但造影正常组45例;心绞痛组37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5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测定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造影评价.结果 ①三支血管显像率:前降支(LAD)为89%,左旋支(LCX)为76%,右冠脉(RCA)为82%.②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明显低于造影正常组(P<0.01);并且心绞痛组罪犯血管CFR与管腔狭窄程度明显相关,两者呈负相关关系(r=-0.662,P<0.001);但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相关动脉(IRAs)的CFR与管腔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52,P>0.05).结论 CFR测定可协助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但微循环功能的损伤,可影响CFR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建  徐君华 《右江医学》2004,32(5):408-40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 (hs 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 84例患者 ,按疾病类型分组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 3 2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40例 ,急性心肌梗死组 12例 ,正常对照组 5 0例。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hs CRP浓度。结果 hs CRP水平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性心绞痛组hs 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hs CRP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 (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s CRP水平升高 ,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 ;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有关 ;hs CRP水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选择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心绞痛患者,20例非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hs-CRP水平,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心绞痛组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心绞痛组(P<0.01)。表明血清hs-CRP水平作为识别冠心病高危患者、监测病情的指标,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因分析.方法:对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152例(观察组)与已排除冠心病的100例(对照组)分析比较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因.结果: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及吸烟比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型、心绞痛、猝死等常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36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青年患者和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为最高,以左前降支为主.心绞痛组均发现有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者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前降支受累高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与左主干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未发现血管闭塞,无室壁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闭塞发生率58.6%,室壁瘤发生率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需要介入治疗23例占63.9%;急性心肌梗死组需要介入治疗62例占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有相同处,亦有明显差异,积极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抗栓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5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给予对照组肝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2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75.86%,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7.59%,显著低于对照组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实施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91例,单支病变组95例,多支病变组102例,其中后两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在冠心病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79例.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粥样硬化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可能危险因素,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青年女性患者214例(A组),选择此期间收治的排除冠心病临床诊断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青年女性235例作为对照组(B1组),选择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老年女性患者216例作为年龄对照组(B2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A组不同病变支数患者间临床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HDL-C水平均低于B1组和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单支病变组患者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比较,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LDL-C和吸烟是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HDL-C为独立保护因素;高血压病史和LDL-C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HDL-C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HDL-C为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保护因素,可作为临床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并以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ACS 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另设对照14例,均行CAG排除冠心病.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清PAPP-A水平.采用CAG计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对冠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ACS组血清PAPP-A水平((19.5±7.8)mIU/L)高于SAP组((8.3±4.7)mIU/L)和对照组((7.6±2.7)mIU/L),P<0.01,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APP-A水平可作为ACS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10~2017.10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2例,将其按照护理干预方法的差异性分组比较,分别设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每组51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为1.96%,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为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心绞痛发生率、改善不良情绪,故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