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总结30例间歇小剂量胰岛素[0.1 U/(kg·h)]静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效果,显示与持续静滴小剂量胰岛素治疗DKA同样有效。在治疗后的6~8 h内血糖稳步降至适当水平(降至≤2.5 g/L),无出现血糖明显波动、低血糖反应及脑水肿。间歇静注时在补充血容量时不需另建立输液途径以求纠正失水,故方法更为简便,更易掌握。此外积极补溶、抗感染、加强临床观察是DKA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探讨与死亡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观察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康复出院14例,院内死亡27例(66%)。多因素分析表明,入院时血肌酐升高(肌酐>133μmol/L),左心室射血分数严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35%),上呼吸机时血压偏低[收缩压<100mm Hg(1 mm Hg=0.133 kPa)]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死亡率仍然很高;肾功能、心功能是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水平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血管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STEMI急诊老年PCI老年患者,以入院即刻外周血WBC计数(×109/L)分为<10组、10~12组、12~14组、14~16组、≥16组,分析各组30 d的心血管终点事件。结果外周血WBC≥12×109/L的所有患者中,随外周血WBC计数升高急诊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增加,30 d联合终点事件及死亡率与外周血WBC计数呈正相关。外周血WBC≥10×109/L的所有患者中,随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各组间死亡率呈增加,外周血WBC水平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及N端脑钠肽测定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负相关。结论入院时外周血WBC计数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近期心血管事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报道1例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化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达格列净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为39岁女性, 9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糖尿病。体重指数(BMI)27.69 kg/m2, 腰围86.3 cm。糖化血红蛋白(HbA1c)14.0%, 静脉空腹血糖12.98 mmol/L, 2 h血糖16.15 mmol/L。空腹C肽1.70 μg/L, 糖负荷后1 h C肽为2.45 μg/L, 糖负荷后2 h C肽为2.76 μg/L。胰岛素相关抗体均阴性。患者诊断为T2DM合并多个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皮肤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入院后胰岛素强化治疗5 d后, 胰岛素剂量调整至地特胰岛素20 U(1次/d)、门冬胰岛素(早餐前14 U、中餐前12 U、晚餐前12 U), 并联合阿卡波糖50 mg(3次/d)、达格列净10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 患者血糖仍然控制不达标。将地特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起始16剂量单位, 1次/d)治疗, 并且逐渐停用短效胰岛素, 联合原口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HHS)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患者的临床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该院住院收治的6例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合并DKA患者的临床、血清学指标、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患者中,合并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塞2例,合并心肌病变1例,肾功能不全1例,腋窝脓肿伴乳酸酸中毒1例,血糖20.52~77.86 mmol/L,血p H7.01~7.31,血钠131~157 mmol/L,血渗透压337.3~381.78 m Osm/L。给予个体化补液,静脉微泵较小剂量胰岛素注射液0.05U/(kg·h)控制血糖,并针对并发症给予抗凝、扩管改善心肌缺血、护肾、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6例患者均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短期预后较好。结论当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合并DKA、心脏、肾脏、感染等并发症时,需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心肾功能及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补液、降糖等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HFNC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01~2019-12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HFNC组和NIPPV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72 h液体平衡量、非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率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FNC治疗失败的因素。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HFNC组和NIPPV组的R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CT、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而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 0.05)。但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72 h液体平衡量、非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率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FNC治疗成功组和HFNC治疗失败组在入院时的RR、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72 h液体平衡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的入院RR和72 h液体平衡量是HFNC治疗AECOPD患者失败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HFNC与NIPPV均可有效改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RR及血气指标。较高水平的入院RR和72 h液体平衡量是HFNC治疗AECOPD患者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酸/白蛋白比值(Lac/Alb)对老年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和ICU收治的老年脓毒症并发MODS患者162例,根据MODS患者入院后14 d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2组:存活组(n=56)和死亡组(n=106)。检测2组患者治疗后0、24、48 h的乳酸(Lac)、白蛋白(Alb)及Lac/Alb,并记录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量表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ac、Alb及Lac/Alb对MOD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死亡组0、24、48 h的Lac[(7.84±2.65)vs(4.58±1.52)mmol/L,(9.23±4.16)vs(3.60±1.18)mmol/L,(10.58±4.72)vs(2.14±0.85)mmol/L]及Lac/Alb[(0.38±0.17)vs(0.19±0.12),(0.51±0.20)vs(0.14±0.08),(0.67±0.23)vs(0.08±0.03)]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而Alb[(22.26±4.35)vs(25.38±4.72)g/L,(19.15±4.07)vs(27.14±5.20)g/L,(16.30±3.52)vs(31.73±6.82)g/L]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显示,Lac/Alb48h的最佳截断点为0.45时,预测MODS患者预后的敏感度(93.6%)和特异度(86.5%)最好。Lac/Alb48h与APACHEⅡ(r=0.725)和SOFA(r=0.806)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Lac/Alb与MOD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Lac/Alb48h预测MODS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正> 1 病例介绍患者,女,11岁,入院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6年前在另一个医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病史显示糖尿病控制不佳,DKA反复发作。家庭中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史。体检身高与体重均低于正常,血压为115/70 mmHg,未见肝肿大和皮肤水肿,眼科和神经科检查均正常,性征发育为Tanner 1期,骨龄相当于7岁女孩。从未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和HbAlc水平评估,入院时尿检HbAlc为16.1%(参考范围3.5%~6.9%),血糖471 g/L,尿微量白蛋白308μg/min。入院后给予2 d的NPH胰岛素注射(早上15 U/kg,晚上12U/kg)。DKA已治愈,血糖也接近正常值,但血压仍较高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乳酸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其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患者186例,根据其28 d生存情况的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110例)和死亡组(7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PCT、CRP及乳酸水平变化,并记录入院时APACHEⅡ、SOFA评分情况。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RP及乳酸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死亡组血清PCT、CRP及乳酸水平与APACHEⅡ、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第1、3、7天血清PCT、CRP及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且死亡组第7天血清PCT、CRP及乳酸水平明显高于第1、3天(P0.05)。存活组第7天血清PCT、CRP及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第1、3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CT、CRP、乳酸及SOFA评分是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PCT_(d3)、CRP_(d3)及乳酸_(d3)评估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最佳截值分别为9.83μg/L、86.42 mg/L和3.72 mmol/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分别为81.7%和85.3%,77.5%和79.8%,86.3%和76.2%。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组血清PCT_(d3)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较好(r=0.703,P0.001;r=0.802,P0.001)。结论血清PCT、CRP及乳酸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第3天血清PCT水平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78例初诊感染相关HLH患者的临床数据和生存资料。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78例感染相关HLH患者,其中EB病毒(EBV)噬血细胞综合征40例,非EBV-HLH 38例。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占88.5%。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LDH)(>276 U/L)、IL-17(>9.81 pg/mL)、D-二聚体(>940 ng/mL)、肌酐(>60μmol/L)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LDH可作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1)。EBV-HLH患者较非感染患者生存期更短。使用HLH-2004方案联合抗感染治疗与仅抗感染治疗组比较患者中位生存期长、预后好。结论:EBV-HLH患者早期死亡率高,LDH(>276 U/L)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感染相关HLH患者...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可危及生命,需迅速有效地治疗。作者报道了两例 DKA 病人采用口服补液(oral rehydration salt,ORS)及胰岛素治疗成功。病例1为35岁女性,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全身虚弱、呕吐、腹泻及发热5天.12天前停用胰岛素,4天前血糖为22mmol/L。就诊时神智清醒、嗜睡、眼眶凹陷、舌干、皮肤弹性差.脉搏115/min,血压11.3/8kPa,呼吸30/min.体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入院12 h内急诊十二指肠镜诊治老年急性胆管炎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4-08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内镜中心80岁以上老年急性胆管炎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91例,其中入院早期药物保守治疗组(保守组)210例,入院12 h内急诊十二指肠镜治疗组(内镜组)81例.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程度,体温恢复正常、腹部压痛明显消失所需时间及住院总天数等指标.结果:两组相比较,在入院早期治疗后1 d内镜组STB、CB、ALP、GGT水平比保守组下降程度更明显(66.81?mol/L±36.96?mol/L vs 18.36?mol/L±31.39?mol/L,49.06?mol/L±23.24?m o l/L vs 14.41?m o l/L±19.69?mol/L,40.57 U/L±29.43 U/L vs 16.21 U/L±34.47 U/L,36.44 U/L±27.01 U/L vs 14.97U/L±29.70 U/L;均P0.05),在入院早期治疗后4 d内镜组WBC、STB、CB、ALP、G G T、C R P水平比保守组均显著降低(5.77×109/L±1.74×109/L vs 3.58×109/L±1.33×109/L,90.78?m o l/L±55.93?m o l/L v s55.75?mol/L±86.94?mol/L,60.61?mol/L±31.27?mol/L vs 53.07?mol/L±63.55?mol/L,88.91 U/L±40.26 U/L vs 21.59 U/L±39.76 U/L,96.53 U/L±76.62 U/L vs 33.34U/L±59.47 U/L,10.67 mg/L±17.19 mg/L vs5.43 mg/L±10.21 mg/L;均P0.05).内镜组的体温恢复正常、腹部压痛明显消失所需时间及住院总天数比保守组更短(3.65 d±1.21 d vs 4.14 d±1.58 d,1.67 d±0.86 d vs2.40 d±1.17 d,11.41 d±4.90 d vs 14.65 d±6.68 d;均P0.05).结论:入院12 h内急诊十二指肠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 giopancreatography,ERCP)并放置鼻胆管(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进行早期治疗,与入院早期单纯药物治疗后再一次性内镜取石相比较,前者症状缓解更显著,疗效更可靠,治疗周期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86例,记录入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86例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1.8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为69.77%、36.05%、22.09%。肿瘤直径>5 cm、多发肿瘤、TNM分期Ⅲ~Ⅳ期、低分化、术前转移酶>50 U/L、术前癌胚抗原(CEA)>25μg/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糖类抗原(CA)19-9>182 U/ml、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血管浸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姑息性手术、切缘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较低,与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有关(P<0.05)。多发肿瘤、低分化、术前CEA>25μg/L、CA19-9>182 U/ml、淋巴结转移、姑息性手术、切缘阳性是影响外科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普遍不佳,掌握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减量应用胰岛素的血糖标准.本文对68例DKA患者随机分为A组(13.9mmol/L组,N=32例)及B组(10mmol/L组,N=36).直至酮体转阴.结果A组及B组酮体转阴所需时间分别26.7±5.4h及15.8±4.3h(P<0.01).血糖≤10mmol/L所需时间,分别为24.6±7.1h及13.7±3.9h(P<0.01).两组均无低血钾、低血糖及脑水肿.但A组死亡率(9.38%)要高于B组(2.78%).结论在DKA治疗中,作为减量胰岛素用量并增用葡萄糖液的血糖标准,可定为10mmol/L.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糖尿病伴甲亢采用甘精胰岛素与甲巯咪唑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甲亢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9)和研究组(n=39),对照组予以甘精胰岛联合丙硫氧嘧啶治疗,研究组接受甘精胰岛素联合甲巯咪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FPG(6.12±1.23)mmol/L、Hb Alc (6.08±1.57)%、2 h PBG (8.07±2.68)mmol/L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T3 (6.05±1.43)pmol/L、FT4(15.76±5.13)pmol/L、TSH(3.83±1.32)mIU/L,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11.62±1.74)d、胰岛素用量(45.47±4.32)U、住院时间(5.36±0.81)d,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结合甲巯咪唑对糖尿病伴甲亢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其血糖水平,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促进预后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危重病患者入院初始随机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113例危重症患者分为3组:血糖12.0 mmol/L为A组(31例),血糖12.0~20.0 mmol/L为B组(63例),血糖20.0 mmol/L为C组(19例)。采用微量泵持续胰岛素泵入强化控制血糖,使血糖尽快达到并维持在7.8~8.3 mmol/L,观察3组患者入院时血糖值、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住ICU时间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并分析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之间入院随机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住ICU时间和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有明显差异,其中A组优于B组和C组(均P0.01),B组优于C组(P0.01)。患者的年龄、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危重症患者随机血糖水平与不良预后相关,即使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仍显示初始随机血糖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急救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2年6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76例DKA患者,按其入院急救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DKA患者均采常规救治;但常规组则采用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而研究组则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对比两组DKA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常规组DKA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7%(36/38)、92.1%(35/38),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DKA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法结合常规补液扩容、补碱、补钾,即可全面提高DKA抢救成功率,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DKA患者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与D-二聚体(D-D)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住院并诊断为脓毒症的117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PCT、D-D、SOFA评分及28 d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脓毒症患者133例。收集患者入院24h及72h相关化验指标,并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根据患者入院28d后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92例)和死亡组(41例),比较2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试验分析NLR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入院24h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LR及降钙素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血pH、血乳酸、APACHEⅡ、SOFA评分及入院72h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72h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及APACHEⅡ、SOFA评分预测能力较强,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9、0.728、0.731、0.739、0.7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2hNLR及APACHEⅡ评分是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72hNLR、淋巴细胞及APACHEⅡ评分3个指标预测脓毒症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24h NLR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正相关(r=0.262,0.193,均P<0.05)。结论:入院时NLR可以评估急诊脓毒症患者的病情;72hNLR和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72hNLR、APACHEⅡ评分及72h淋巴细胞计数3个指标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给予DKA患儿胰岛素等治疗基础上联合优质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血钠等指标,且预后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选择2016年10月-18年10月DKA患儿98例,平分为(常规胰岛素治疗护理组)对照组和(联合优质护理干预组)观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