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并探讨其与脊柱曲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北京市海淀医院1 213例老年人进行调查评估。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采用骨折风险测评工具(FRAX)评估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前臂、肩部、脊椎骨折等)概率和髋部骨折概率。采用脊柱电子测量仪测量直立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最后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脊柱曲度的关系。结果≥80岁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高于60~79岁组(P0.05),女性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整体比较以及两两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T7、T8夹角及躯干前倾角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胸椎曲度及直立腰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不但与年龄、性别、骨量有关系,而且与脊柱曲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高低。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是以骨矿质含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骨矿物量与年龄呈负相关[1].骨脆性增加致使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有报道50%妇女和20%男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OPF.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骨质疏松与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与OP性骨折的关系。方法 OP患者432例中发生OP性骨折194例为骨折组,非骨折238例为非骨折组,检测髋及腰椎BMD,抽血清检测25羟维生素D3[25-(OH)D3]、总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BMD明显低于非骨折组,PINP、β-CTX均显著高于非骨折组,而25-(OH)D3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1)。年龄与体质指数(BMI)、BMD(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Ward三角区、腰椎等部位)及25-(OH)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骨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BMD与β-CTX呈负相关、与25-(OH)D3呈正相关(P<0.05),与PINP无相关性;各部位BMD与女性、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P<0.01)。β-CTX的升高、女性是骨折的危险因素,而25-(OH)D3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骨代谢指标和BMD及OP性骨折关系密切,β-CTX升高可用于骨折危险的预测,25-(OH)D3的升高可减少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分别对400例60岁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入院时及出院时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对8名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个别访谈.结果 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知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临床医务工作者因不同原因缺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文化程度、年龄及月收入是影响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点加强教育程度低、月收入低的老年人及高龄老人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力度;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加强对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93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493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184例,女309例,发生骨折181例(36.71%),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发生率越大(χ2=14.694,P=0.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031,P0.05)、腰椎骨密度(OR=11.337,P0.05)、腰椎骨密度T值(OR=3.121,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OR=8.91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2,P0.05)、血清维生素D(OR=0.87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当对中老年人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增加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一、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亿。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Morgan报道,妇女每10年平均骨量丢失10%,男性每10年骨量丢失5~7%。全球大约有2亿人口罹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后果是导致骨折。美国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妇女每增龄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加一倍。欧洲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髋部骨折达48万5千余人。美国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治疗者40万人,另有250万人需接受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由其引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因骨折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脊柱、髋部与腕部.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愈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恢复、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对于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对骨折愈合有影响在临床上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提高骨密度、缓解骨折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积极作用,但也有学者则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但对骨折愈合无影响,甚至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本文对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中老年人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骨碱性磷酸酶(β-ALP)、骨钙素(BGP)、血清Ⅰ型胶原蛋白末端(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为骨质疏松骨折提供准确的预警值。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患者85例,其中骨质疏松非骨折患者20例纳入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65例纳入骨折组。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27例纳入正常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水平观测指标水平差异确定各检测指标在骨质疏松发生中的特异性。同时将骨折组各项指标值80%中间截断区的中点设定为各部位发生骨折的预警阈值。结果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腰椎(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股骨大转子(TROCH)、桡骨远端(RADIUS)的BMD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BG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BMD预警值:桡骨为(0.267±0.111)g/cm~2;股骨颈为(0.570±0.119)g/cm~2;腰椎为(0.714±0.107)g/cm~2。其他骨生化指标预警值:BGP为(5.75±5.43)ng/ml、CTX为(0.47±0.39)ng/ml、B-ALP为(34.05±13.33)U/L。结论检测中老年人BMD及ALP、BGP、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反映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状况,预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骨科住院治疗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60岁)107例,男12例,女95例,并对性别、骨折原因、骨折时间、骨折部位、药物治疗、运动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年内再骨折13例(12.2%);15年再骨折67例(62.6%);5年及以上再骨折27例(25.2%)。107例患者中脊柱骨折84例(78.5%),髋部骨折19例(17.8%),其他部位骨折4例(3.7%);遵医嘱药物治疗11例(10.3%);每周运动≥3次13例(12.1%)。结论 60岁以上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以椎体骨折为主,5年内再骨折发生率为74.8%,绝大部分患者未能遵医嘱药物治疗或适当运动,应加强防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入院后血常规中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及白细胞/血红蛋白(Hb)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75例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常规等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及标本采集时间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抽取275例健康查体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 WBC、NT、N%、WBC/Hb水平,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0~12 h组与其他各组比较,12~24 h组与48~60 h组及60~72 h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由于机体应激反应,WBC、NT、N%、WBC/Hb明显升高,骨折12 h后开始有下降趋势,48 h后下降更明显。此时少数患者上述指标无下降趋势甚至持续升高时,需进一步评估应激反应及合并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14.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心理障碍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当老年骨折患者因意外事故致伤入院时,因其躯体遭遇完整性损害,身心受到极大打击,同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因性别差异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症状自评量表[2](90 symptoms check list,SCL-90)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可用于临床上检查是否存在身心疾病,测验诊断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本文应用SCL-90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及8年间患病率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社区调查研究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较高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生活在32个社区的全部60岁以上老年人12000名,逐户、逐人调查,包括查询个人医疗档案和门诊病史。漏检率控制<7%,并与8年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97~1998年间,老年人总骨折患病率为15.92%,其中市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为20.1%(男15.58%,女23.45%),农村老年人总患病率为8.83%(男7.04%,女9.81%)。与1989~1990年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比较,老年人总骨折患病率较8年前的15.57%仅增加了0.35%,其中市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增加了3.6%(男3.3%,女3.9%),农村地区增加了1.9%(男3.4%,女1%)。骨折患病率在≥75岁时与增龄关系密切。骨折部位在老年期前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以前臂远端为多见。老年期男性以髋部骨折略多,女性以前臂远端、髋部和前臂远端为主,在农村男性老人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骨折无专一好发部位,髋部骨折发病率1990~1997年间基本稳定在250/10万左右。结论上海地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在8年有明显增高,应加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治疗方法选择在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02年2月至2005年10月分别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及经皮椎体成形术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组)的72例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比较3组的住院治疗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及治疗并发症等.结果 保守治疗组、开放手术组及微创手术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2.1±14.4)d、(23.4±6.3)及(5.6±2.2)d,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16.9±3.7)d、(6.6±2.0)及(1.1±0.3)d,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2.4±0.9)、(1.7±0.7)及(1.7±0.7)分.3组比较,保守治疗组住院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长,运动功能差,并发症多(P<0.01);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开放手术组比较,住院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短,运动功能好,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椎压缩骨折保守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开放手术治疗创伤大且内固定相对困难;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严格的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病理变化,这种病变最终将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的发生。骨密度测定是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指标。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样还受到年龄及衰老、脆性骨折史及骨折家族史、皮质激素应用、低体重指数、跌倒、饮食异常、吸烟、过量饮酒和某些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依赖或独立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椎体骨折的正确诊断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至关重要。但目前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本文就不同诊断方法及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亚洲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及其所致的骨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亚洲人口众多,这也使之拥有老龄人口最多,因此在亚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很高。1990年全世界约26%的髋骨骨折发生在亚洲,预计至2025年,该比例会升至37%,2050年则可高达45%。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预防措施。考虑到亚洲地域、经济及政治、宗教等差异,骨质疏松的大规模筛查不仅花费巨大,其效果也有待确定[1],故可以考虑采取一些简单、经济且有效的方法。本文将首先分析亚洲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然后提出一些方便可行的措施,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北京市老年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方法 从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航空总医院骨科门诊体检的60岁以上居民中随机抽取2631人,使用超声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将其分为骨质疏松999人和非骨质疏松1632人,采取现场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对其进行评测.结果 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97%,其中男性21.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