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共168例,男性70例,女性98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7.3±6.8)岁。所有患者依据预后分为2组,术后早期死亡即死亡组8例,治愈出院即治愈组160例。术前采用i E33飞利浦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胸比等。手术过程测定置换瓣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结果所有入选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8例,死亡率为4.76%,治愈出院160例,治愈率为95.24%。死亡组体重≥70 kg、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60 min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比例较治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体重≥70 kg(OR=4.372,95%CI:1.424~14.955)、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OR=1.592,95%CI:1.224~2.142)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OR=10.227,95%CI:3.781~28.792)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体重、术前左心房内径以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总结444例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07-2018-07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44例,其中男209例,女235例,年龄(49.62±12.92)岁;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71例),非感染组(373例),总结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1.6%),其中感染组死亡5例(7.0%),非感染组死亡2例(0.5%),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围术期感染71例,感染率15.9%,包括肺部感染61例(85.9%),肠道感染3例(4.2%),泌尿系感染2例(2.8%),心内膜感染5例(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单因素分析提示老年、男性、肥胖、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肾功能异常、术前心功能、病程时限、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有关,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肥胖(OR:5.777;P0.05)、糖尿病(OR:7.071;P0.05)、术前感染病史(OR:29.953;P0.01)、术前肝功能异常(OR:20.546;P0.01)、病程10年(OR:5.091;P0.01)、手术时间(OR:1.969;P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70;P0.05)、气管插管时间(OR:3.989;P0.01)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气管插管时间预测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效能最高。结论:明确肥胖、糖尿病、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功能异常、病程10年、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综合评估和干预措施,可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李杰  周庆  王东进 《山东医药》2011,51(8):81-8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08年8月-2010年4月100例术前无房颤发作病史的瓣膜置换患者资料,选取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功能分级、术前超声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心胸比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是否超滤14个指标作为术后早期房颤发生可能的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利用多因素分析确立其术后早期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史、心功能、术前左房内径、术前肺动脉压力、心胸比例及手术方式7个指标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心功能、术前左房内径、术前肺动脉压力、心胸比例及手术方式7个指标有助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预测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接受康复医疗患者随访结果,全部存活无死亡。无致命性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全组心功能Ⅰ~Ⅲ级者占85.4%,症状消失、减轻者占93.8%,恢复原工作者占68.9%。术后接受功率自行车踏车康复训练组与接受一般康复指导,以对照(自行活动为主)组之间的远期疗效进行了随访观察,其结果亦表明踏车组其心胸比率缩小幅度、临床症状消失率及缩短术后复工时间、复工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因此心瓣膜置换术后期开始系统康复训练与指导,可加速心脏生理功能恢复,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和提高工作能力,对提高心瓣膜置换手术远期疗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脏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并分析CRRT前后各因素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行CRRT治疗的53例患者(存活组26例,死亡组27例)的临床资料,CRRT治疗方法、行CRRT治疗的各项观察指标及死亡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脏术后行CRRT治疗患者病死率为50.9%(27/53)。两组术前心脏手术史、心胸比率、首次CRRT前平均动脉压、血清HCO3-浓度、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感染、CRRT距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胸比率、CRRT前平均动脉压、血清HCO3-浓度及术后感染为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行CRRT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肾功能及肺功能等指标较行CRRT治疗前改善。结论CRRT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肾功能及肺功能较前改善。术前心胸比率、CRRT前平均动脉压、血清HCO3-浓度及术后感染是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行CRRT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潜在病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瓣膜置换并有Swan-Ganz导管监测的386例患者,将其分为LCOS组和无LCOS组,对发生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发生LCOS共108例(28.0%),无LCOS278例(72.0%);年龄、术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病史、瓣膜置换方式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LCOS组术前体重指数小于非LCOS组,而心胸比、脑钠肽(BNP)、肺动脉压力(PAP)、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高于后者,术中的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非LCOS组,术后的出血量、二次手术例数也多于非LCOS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BNP>600pg/mL、体重指数<18kg/m2、心胸比>0.7、PAP>65mmHg、CPB时间>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min和术后出血量>20%总血容量是心脏瓣膜病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Swan-Ganz导管监测数据和床边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分析发现,有62例(57.4%)因前负荷不足、36例(33.3%)因泵功能衰竭、6例(5.6%)因心脏压塞、4例(3.7%)因心律失常导致术后的LCOS。结论:术前心功能差、低体重、心胸比>0.7、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出血量多是心脏瓣膜病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导致LCOS的主要原因有前负荷不足、泵功能衰竭、心脏压塞和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1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老年瓣膜病外科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诊断为瓣膜病,并行瓣膜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并发症及影响手术早期死亡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二尖瓣置换66例,主动脉瓣置换3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15例,三尖瓣置换2例,Betall's术+二尖瓣置换1例,同期行其他手术共105例.早期死亡率8.9%(11/123),并发症出现率41.7%(50/123),晚期死亡3例,其中与心脏有关死亡1例,死于反复心力衰竭.随访6个月~14年,96例存活,失访13例,随访率88.1%(96/109).心源性恶液质、心胸比>0.7是影响手术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 老年瓣膜病患者病因复杂,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  相似文献   

8.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附7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均采用机械瓣。患者术前心功能Ⅲ级28例,Ⅳ级47例。共行二尖瓣置换术2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7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术6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7例,左房成形术1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早期死亡5例。认为良好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生物瓣膜置换术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观察组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及随访1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LVEF、LVEDD、L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VEF高于术前,LVEDD、LA短于术前(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某地区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延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选择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的77例患者研究,住ICU时间延迟(术后ICU时间>5 d)患者作为住ICU延迟组,以住ICU时间无延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治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77例,其中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患者1 1例,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发生率为1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术前肾功能损害、术后呼吸衰竭为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是术后呼吸衰竭(OR =27.481,95% CI:2.477~304.89);血液透析(OR =8.438,95% CI:1.020~69.816).结论 术后呼吸衰竭、血液透析是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时间延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35例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2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本组治愈34例,早期死亡1例,术后心胸比率[(0.6±0.08)∶(0.8±0.03)]、左室舒张期内径[(64.1±5.6)mm∶(79±4.8)mm]较术前明显减少(P均0.01);左室收缩期内径[(45±7.2)mm∶(58±7.0)mm]、左房内径[(51±10)mm∶(63±12)mm]也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3个月~5年,心功能恢复Ⅰ级者21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2例。结论: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不是手术禁忌,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可进行手术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加强心肌保护以及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在412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心功能不全,其中57.69%发生在术后1~3 d.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压低及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 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事件,术前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术后心功能不全是否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选择90例年龄≥60岁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各个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为8.89%。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室颤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再次手术、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循环时间是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症状严重而合并症少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资料.男性87例,女性46例,搭桥数1~5支/人,平均(2.95±1.13)支/人.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6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31例、MVR+AVR 34例.对手术方法 、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二次开胸4例(3.0%),低心排综合征6例(4.5%),应用IABP 2例(1.5%),肝功能不全3例(2.3%),肾功能不全6例(4.5%),肺功能不全7例(5.3%),脑合并症1例(0.8%),胸腔积液11例(8.3%).死亡3例(2.3%),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近期疗效满意.术前改善心功能,成熟的手术技术,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停机困难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2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心功能不全,其中57.69%发生在术后1~3d。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压低及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结论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事件,术前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术后心功能不全是否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储伟 《山东医药》2010,50(34):64-65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212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冠状动脉病变均与术后早期死亡有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Ⅳ级、LVEDD、合并CABG、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术后早期死亡有关(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心功能Ⅳ级、LVEDD、合并CABG、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65岁)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2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出院,随访3~27个月,其中心功能改善至Ⅰ级者15例,Ⅱ级者8例;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本组死亡3例。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4~318 min,平均(120.8±5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92 min,平均(87.3±3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352 h,平均(27.6±42.5)h;ICU逗留时间1~40天,平均(2.8±4.8)天;住院时间11~64天,平均(25.5±9.1)天。本组围术期共死亡10例(3.4%),术中死亡2例:左心室破裂1例,另1例为巨大左心室患者,术毕反复室颤、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术后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衰竭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放弃治疗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尽管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可为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并分析CRRT前后各因素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53例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行CRRT治疗病例,分为存活组(26例)及死亡组(2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首次CRRT前后各因素变化。结果 单因素分析存活组与死亡组术前心脏手术史、心胸比率、首次CRRT前平均动脉压、血HCO3-、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低心排出量综和征、感染、CRRT距离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胸比率、CRRT前平均动脉压、血HCO3-及术后感染为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CRRT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肾功能及肺功能等指标较前改善。结论 心脏术后行CRRT治疗患者死亡率为50.9%。CRRT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肾功能及肺功能较前改善。术前心胸比率、CRRT前平均动脉压、HCO3-及术后感染是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行CRRT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51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手术,二尖瓣置换26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6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8例痊愈出院,随访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加强围术期监测和管理可提高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