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人群之间其患病率不同〔1〕。据报道,中国的发病率较高〔2〕。严重的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较差〔3〕。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发作的人群,即使服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其狭窄程度及患病率也会增加〔3〕。研究表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植入球囊式支架成形术后患者复发率下降〔4〕,但这些操作常常伴随较高的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辅助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9年3月—2019年3月,检索有关阿托伐他汀辅助手术治疗CSDH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回顾性研究及队列研究。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手术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于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采用Ra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治疗后血肿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包括1 2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有效率〔RR=0.87,95%CI(0.78,0.96)〕和治疗后ADL评分〔MD=10.14,95%CI(4.71,15.58)〕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肿量少于对照组〔MD=-6.42,95%CI(-9.87,-2.9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42,95%CI(0.21,0.84)〕、术后复发率〔RR=0.16,95%CI(0.09,0.28)〕低于对照组(P0.05)。绘制报道术后复发率文献发表偏倚的倒漏斗图显示,分布于直线两侧的散点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阿托伐他汀辅助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CSDH患者有效率,改善患者ADL,促进血肿吸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普通饮食)、模型对照组〔n=13,维生素D3(VD3)+高脂饮食〕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13,VD3+高脂饮食和阿托伐他汀)。14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壁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斑块内HO-1及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脂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斑块内HO-1阳性细胞面积/扫描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2.05)(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4.26±3.04)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16.20±2.33)(P<0.05)];模型对照组HO-1 mRNA的表达(0.998±0.019)较正常对照组(0.478±0.018)明显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572±0.015)较模型对照组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上调HO-1的表达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尤为重要〔1〕。S100B是一种钙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神经胶质细胞和雪旺氏细胞,是脑损伤的特异性蛋白〔2〕。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确切机制并不清楚〔3〕。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B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清S100B水平有无影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应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9~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81岁),每组20例。观察3组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CA),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部位为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3组患者动脉狭窄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动脉狭窄支数分别为42、47、51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异常〔OR=3.82,95%CI(1.92,5.0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04,95%CI(1.16,4.87)〕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年龄〔OR=2.96,95%CI(1.63,4.19)〕、颈椎病〔OR=3.14,95%CI(1.88,4.91)〕、高血压〔OR=1.22,95%CI(1.14,3.07)〕、糖尿病〔OR=0.97,95%CI(0.41,0.99)〕、冠心病〔OR=1.93,95%CI(1.37,3.93)〕是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吸烟〔OR=4.71,95%CI(2.66,6.41)〕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特点不同,后循环狭窄支数少于前循环,年龄较大患者出现颅外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较大;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高龄、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DL-C、LDL-C、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DBP、S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01,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优于对照组(u=4.532,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4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优于2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脂代谢,降低患者血压,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脂肪组织中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TC)食物喂养兔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24只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高TC组喂以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在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加用阿托伐他汀干预4周,于第12周末取兔皮下脂肪组织,并分离培养脂肪细胞,RT-PCR测定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 mRNA表达;同时采血分离血浆,ELISA法测定血浆TF活性。结果高TC组血浆TF活性〔(0.074±0.029)g/L〕与对照组〔(0.033±0.011)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 mRNA表达分别为(1.084±0.130)和(0.980±0.140),高于对照组的(0.909±0.150)和(0.823±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该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 mRNA表达分别为(0.901±0.150)和(0.803±0.120),低于高TC组(P<0.01),血浆TF活性〔(0.040±0.012)g/L〕降低(P<0.01)。结论高TC喂养兔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表达TF增加,血浆活性增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抑制高TC喂养兔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表达及活性,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具有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30例,接受匹伐他汀12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2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7例,分水岭梗死患者3例;阿托伐他汀组24例,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1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12例。治疗期共24周。结果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LDL-C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匹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远期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一个反映早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在人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是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1〕。Hcy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高Hcy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135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治疗组(他汀组)69例口服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进行脑梗塞的二级预防,随访12个月。结果:他汀组再发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发作(TIA)、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5,3,10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0,25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且安全,患者耐受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4例,应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g)和拜阿司匹林(每晚100 mg),对照组84例,仅予拜阿司匹林(100mg/d),随访2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12、18及24月检测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结果 干预组平均下肢动脉IMT和下肢动脉斑块积分,干预前分别为(1.21±0.17)mm和(3.7±2.3).干预后分别为(0.88±0.14)mm和(2.7±1.1),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均P<0.01).随访结束时,干预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脉斑块的破裂、出血和血栓的形成而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的,或血液中血脂过高而影响了心脏的灌注量〔1〕,患者可有胸骨持续的疼痛感,严重者甚至会休克、乃至心力衰竭而亡〔2〕。临床科学发现,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调节血脂、阻碍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3〕,本文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防治除了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多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抗炎〔1,2〕、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本文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根据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发展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RP水平低于对照组,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MCAS发展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安全性前提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减轻炎性反应,最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试验组患者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及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TC、TG、LDL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CR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次)能更有效地改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代谢,降低血清CRP及Hcy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孟晓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8-3499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会使人致残,甚至威胁生命,有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种形式。引起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很大的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ICVD患者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认为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病因较多,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多见〔1〕。有文献报道〔2〕,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不佳,2年的复发率高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hs-CRP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影响及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4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试验组,对动脉粥样硬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4周,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及CD62p水平,并和正常组比较。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CD62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hs-CRP、CD62p明显下降(P<0.05),同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作用及减轻血小板的活化,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使得炎性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减少和内皮细胞的损伤减轻有关,同时显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亚组分的影响。方法入选37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n=17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n=20),分别给予10 mg/d和2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另入选15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仪对HDL和LDL颗粒进行分类。治疗8周后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HDL和LDL颗粒的变化,分析10 mg/d阿托伐他汀和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LDL和HDL颗粒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阿托伐他汀(10 mg/d和20 mg/d)治疗8周后,血浆LDL-C浓度、LDL各亚组分胆固醇浓度及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2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显著升高,小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显著降低。结论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即可显著改善LDL和HDL的亚组分分布,使其向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的有益表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调脂治疗对心血管疾病有益。阿托伐他汀是被临床认可的高效的调脂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而且还有明确的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1〕。本文旨在探讨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住院及门诊65岁以上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年龄65~74岁(平均69.5岁)。入选者均符合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诊断标准〔2〕。1.2方法低危患者80例,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