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各科室反馈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资料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我院各科室反馈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资料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结论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某院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00例应用中成药注射剂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50例,加强临床药师干预)和对照组(750例,未进行临床药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应用中成药注射剂的用药不合理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加强临床药师干预后,医院中成药注射剂用药不合理率(30%)明显低于未干预前(57.6%).用药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未单独给药、溶剂选择不当、超适应证给药、溶剂用量不足以及给药剂量超标等方面.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7%)明显低于对照组(6.9%),两组组间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有利于规范中成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重点研究3种(含)以上药物中药注射剂联用引发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中药注射的推广和运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2011年7月23日至2011年12月23日间的使用中药注射剂的612例住院患者中分成使用1种药物、2种药物联用,3种(含)以上药物联用等3种情况分别抽取27例进行ADR对比.结果其中,使用1种药物出现ADR1例(3.7%),2种药物联用出现ADR4例(14.81%),3种(含)以上药物联用3种(含)以上联用药物出现ADR10例(37.07%).结论在多种中药注射剂联用的情况,ADR出现几率较高.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监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和发生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68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这些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因素。结果在临床发生过程中,各种中药注射剂均会发生独特的不良反应类型,其症状并不相同。在发生原因上,主要和患者体质、药物成分、辅料、剂量、合并用药有着较大关系(P0.05)。结论在对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体质、药物成分、辅料、剂量、合并用药等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为临床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22日至2014年4月22日期间,对这2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发生时间进行探讨。结果:200例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中,共有5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5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共有32例患者在药物使用当天出现不良反应,占总比的64.00%。结论:中药注射剂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在用药当天就可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应对患者的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及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症处理,进一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以130例住院期间发生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不良反应规律及特点。结果红花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活血化瘀注射剂(P0.05);皮肤及附件反应率、药物热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种不良反应(P0.05)。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首先要考虑用药安全性,针对不同种类注射剂进行仔细筛查,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等,最大限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综合分析我院因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108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涉及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08例不良反应涉及4类21种中药注射剂.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症状多见,其次为消化道反应及发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比40岁以下高.结论 中药注射剂可引起不良反应,使用时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联合用药时注意配伍禁忌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伟荣   《中国医学工程》2009,(12):37-38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5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是否询问患者药物致变态反应史、稀释用的溶剂、药物配伍、滴速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5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32例,明显高于女性18例(χ2=3.95,P<0.05);从年龄分布来看,中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3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12例(χ2=4.25,P<0.05);50例不良反应中全身性损害(24例,48.0%)高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例,46.0%)、胃肠系统损害(9例,18.0%)、心血管系统损害(6例,12.0%)、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4例,8.0%)、呼吸系统损害(1例,2.0%)(χ2=2.84,P>0.05;χ2=3.84,P<0.05;χ2=6.74P<0.01;χ2=6.8,P<0.01)。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进行合理规范,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我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09年6月上报的68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较高,占55.88%,主要以头孢菌素占首位,其次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占17.6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呼吸系统,经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抗菌药物,用药后认真观察,加强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在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合理干预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未实施药学干预的100例中药注射剂使用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实施药学干预的100例中药注射剂使用患者为观察组,对比药学干预方式与常规用药管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率为7.00%(7/100),低于对照组的13.00%(13/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4/100),对照组为9.00%(9/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中引入药学干预模式,能够降低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率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4例使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给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比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不良反应与药品种类相关,清热解毒类药和心血管类药所占比例最大,为38.10%和33.33%,症状以过敏和消化道症状多见。结论: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给药可发生不良反应,应加强药品监管和使用规范,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刘晓峰  杨晓钟 《河北医学》2013,19(3):439-441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和住院部3350例使用中药注射剂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到不良事件210例,发生率为6.27%,双黄连注射剂、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大,主要为用药部位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与全身性损害。用药不合理、性别、过敏性疾病、合并中药注射剂种数为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范围广、比例高等特点,集中体现在用药部位损害与胃肠部位损害,用药不合理、性别、有无过敏性疾病、合并中药注射剂种数为主要危险因素,要积极加强预防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朱福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98-4199
目的探讨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0月98例采用清热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引发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清热类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变态反应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在采用清热类中药注射剂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坚持科学谨慎的用药原则是降低和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所发生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56例病例的临床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以变态反应为常见,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自身因索、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结论 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情况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问题。结果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有清热解毒、抗菌类,补益类等8个品种。不良反应表现在发热、过敏、胃肠道不适、皮疹等。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本身成分、医护人员用药不当、也有患者自身对药物的反应所造成。结论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严格按中药注射剂使用原则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既能很好地发挥中药注射剂的药效,又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代亚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4):468-469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时间、注射方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与年龄有一定关联,药品不良反应在超过60岁患者中易于发生,出现时间大部分在给药1小时左右。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掌握药用药指征以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并加强监控中药注射剂制药质量,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5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例ADR中,41岁~60岁发生率较高;中药注射剂14例(占26.9%),生物制品11例(占21.2%),抗感染药9例(占17.3%);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便于临床上跟更好地使用。方法:收集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统计,归纳。结果:我院使用的20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中,有9个品种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症状有8类。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如注意配伍,使用剂量,滴注速度,患者个体差异等问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