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古方治疗肺结核的用药规律,并初步验证和预测核心药团的潜在靶标,以探讨核心药团对治疗肺结核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治疗肺结核的处方,运用Excel 2016、SPSS Modeler 15.0及SPSS Statistics 23.0等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通过检索TCMSP、 SymMap、TCM-ID、Pharmmapper、UniProt、TTD、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核心药团的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及肺结核相关的作用靶点;筛选David数据库,对核心药团和肺结核的作用靶点进行GO及KEGG分析;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网络图、靶点图及预测作用靶点和主要化合物的结合度。结果 共纳入749首肺结核治疗处方,合计475味中药,其中排列在前10味的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人参、茯苓、当归、芍药、麦冬、生姜、白术、柴胡、生地黄,从高频药物间因子分析中提取9个公因子,经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8%,最小规则置信度≥80%,提升度>1,得出置信度最高的核心药团为芍药-熟地黄-当归。网络药理学部分,核心药团共筛选出35个化学成分和80个潜在靶点,与肺结核相关靶点14个。通过GO分析,富集出84个生物学过程,15个细胞组成,以及32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得出26条信号通路。结论 古代医家在运用祖国医学治疗肺结核过程中多以补虚培元、治痨杀虫为基本治则,涉及中药以补益药和化痰止咳药为主。客观地呈现了古代医家治疗肺痨的组方用药经验,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核心药团的化学成分、潜在靶点和通路机制与免疫调节、糖酵解、炎症反应等过程有关,且相互存在着协同作用。初步验证和预测了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潜在作用机制,并为后续研究从中医药提取成分治疗肺结核潜在作用机制奠定夯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挖掘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其核心药对陈皮-半夏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WoS等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收集和清洗,再使用SPSS Statistics 26和SPSS Modeler 18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使用BATMAN-TCM系统对核心药对进行KEGG通路分析,构建靶点-通路-疾病关联图,揭示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在纳入标准的261首方剂中,中药茯苓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中甘、苦味为主,归经中脾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利水渗湿药、燥湿化痰药。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5种关联强度最高的核心药对,如陈皮-半夏,因子分析中提取14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将药物归为10大类。KEGG通路分析发现核心药对陈皮-半夏的富集疾病有7种与MS有关,包含主要生物学通路共23条。结论 MS的中医药治疗以利水祛湿化痰法为主,临床使用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等组合用药,并随证配伍化浊降脂、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核心药对陈皮-半夏可能是通过脂肪酸降解、胰岛素分泌、PPA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腺苷A1受体基因1(Adenosine A1 receptor,ADORA1),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靶点,从而发挥治疗MS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医药在血脂异常治疗中的组成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1979-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等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中药复方治疗血脂异常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熵聚类方法分析,研究防治血脂异常方药组成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研究高频核心药物的生物信号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 共计786篇文献符合检索条件,包含314味中药,发现48味高频中药,按照药物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健脾补肾为主)、利水渗湿药、消食化积药;药物性味以温、苦为主,归肝经和脾经最多;进一步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药组)17个;经过熵聚类分析发现潜在药物组合22个和新方组合11个。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核心药组“山楂、泽泻和决明子”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发现其主要通过作用于包括雌激素受体1(ESR1)、大麻素受体1型(CNR1)、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环氧合酶2(PTGS2/COX2)等潜在靶点,干预三羧酸(TCA)循环、脂质代谢、脂肪酸降解等调节血脂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而发挥调节血脂作用。结论 中药治疗血脂异常以健脾补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消痰化积治其标的方法为主,核心药组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脂质代谢和基础代谢相关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代中药复方治疗肺痨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治疗肺痨的处方,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肺痨处方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3 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5.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749首肺痨治疗处方,中药种类合计475味,排列在前10味的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人参、茯苓、当归、芍药、麦冬、生姜、白术、柴胡、生地黄。中药类别中占据前5类的是: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健脾)利湿药。高频药物间生成4个聚类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中提取12个公因子,经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8%,最小规则置信度≥ 72%,提升度>1,得出关联规则8条,3味药配伍关联规则29条,4味药配伍关联规则11条。结论 通过对中华医典的挖掘,客观呈现古代医家治疗肺痨的组方用药经验,为现代临床用药指导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组方规律,为临床制定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1988-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以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的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构建儿童哮喘发作期方药数据库,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779首方药,涉及药物259味,其中常见证型为热性哮喘证,常用药物40味,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麻黄、苦杏仁、甘草;药物使用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平稍多;归经主要归肺、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二项关联规则26条,三项关联规则40条,四项关联规则12条;系统聚类分析得出药组10个。结论 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方药以化痰平喘、温肺化饮、清肺止咳、补益肺脾、息风解痉、祛瘀通络为主。用药性味体现了苦温、苦寒燥湿化痰,辛温宣肺祛邪,辛开苦降调节气机升降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玉锁丹(YSD)治疗糖尿病(DM)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TCMSP、TCMID、BATMAN-TCM平台及文献报道筛选YSD(茯苓、五倍子、龙骨)有效成分,并以Siw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上述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同时利用Gencards、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挖掘DM相关靶点,将获取的活性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得到YSD抗DM的预测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对预测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结合Mcode探索其蛋白质功能模块;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预测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以Cytoscape3.7.1 软件构建“玉锁丹成分-糖尿病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采用SiwssDock平台对YSD的化学成分与重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玉锁丹抗DM的核心活性成分为麦角胺、啤酒甾醇、杨梅素、猪苓酸C、25-羟基-3-表去氢土莫酸等,核心靶点为PTPN1、TNF、PIK3CA、PPARA、AGTR1等。分子对接验证显示G < -7 kcal / mol占总数71%,介于-6至-7占29%,即多数成分与靶点结合活性稳定。玉锁丹抗糖尿病的生物通路主要作用于Endocrine resistance、Insulin resistance、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其功能主要调节激素水平及细胞内有机氮化合物等生命活动。结论 玉锁丹抗糖尿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尤其与预防胰岛素抵抗,调节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中日友好医院黄力教授门诊处方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处方进行挖掘与整理。结果 共收集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处方91例,涉及中药178味,累计用药频次1 602次。处方中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肺、脾、心、胃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中益气、健脾宁心、润肠通便、敛阴止汗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用药核心配伍组合为“黄芪-白术-茯苓-川芎-葛根”。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4类:健脾益气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消肿类;升阳解表类。结论 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多以补中益气汤中核心药对为底方进行画裁,从调整“气、血、水”三者关系入手,灵活运用补益中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三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全国各省市地区运用传统中医药方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期的中药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期提供详细信息和治疗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相关文献报道,以及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健委通过官网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采用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COVID-19治疗期处方的中药用药频次、药对关联、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药物功效、聚类处方等,运用图表等形式对中药处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直观的展示,并对其轻症、重症处方的中药的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药物功效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药处方78个,涉及的中药总数144味,总处方用药频1022次;功效267个,总功效频次2897次;药性9种,总频次906次;药味10种,总频次1434次;12经总频次2162次。聚类处方治疗期中药用药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①杏仁、麻黄、甘草、黄芩、石膏;②半夏、陈皮、苍术、草果、藿香;治疗期轻症中药用药种类为116种,总用药频次为674次,用药频次较高的为杏仁、甘草、黄芩;重症中药用药种类为95种,总用药频次为351次,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石膏。结论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数据,以图表文字相结合展示中医药治疗COVID-19治疗期的中药具体用药规律,并对治疗期轻症及重症用药进行对比,为临床上指导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王孟庸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防治提供中医方案。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王孟庸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门诊病历,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阐述核心用药的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出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处方369份,分析得出王孟庸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药物有黄芪、女贞子、当归、茯苓等61种,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熟地黄、当归、黄精、白芍、白术、茯苓、陈皮、牡丹皮11味中药为王孟庸教授核心处方用药。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谷甾醇等成分是核心处方药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成分,涉及苏丝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等核心靶点。结论:王孟庸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寒温并用,善用墨旱莲、女贞子组合护肾阴,以及五皮饮利水渗湿。核心药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抗炎、减少肾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肾小管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朱丹溪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及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1.6.3),对《格致余论》《金匮钩玄》和《丹溪心法》三部著作中治疗痛风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32首治疗痛风的方药,包括中药90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为甘草、苍术、川芎、黄柏、当归、生姜和黄芩;用药以温性和平性,归脾、肝、心和肺经中药为主;功效以活血化瘀、发散风寒、清热燥湿、补气和补血为主;演化得到8个核心组合及4个新方。结论朱丹溪治疗痛风着眼于其病因病机"热血得寒,汙浊凝涩",药物的选用以治血为本,多用辛温苦燥之品,活血行瘀的同时散燥寒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调节DNA甲基化的中药活性成分和用药规律。方法:运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DNA甲基化相关基因靶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查找靶基因相关的活性成分和中药,纳入条件为类药性≥0.18,口服生物利用度≥30%,构建中药-成分-甲基化靶点作用网络。采用DAVID 6.8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参与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同时收集中药功效及性味归经信息,分析调节DNA甲基化的用药规律。结果:获得23个潜在的DNA甲基化靶点,与449个活性成分和342味中药相匹配。其中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异鼠李素等可能是干预DNA甲基化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半枝莲、丹参、枸杞子、灯盏细辛等可能是干预DNA甲基化的主要中药。相关通路以TNF信号通路、Toll样信号通路等抗炎通路为主。用药规律分析显示,干预DNA甲基化的中药多性寒、味苦,归肝经,具有清热、止痛、补益等功效。结论: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中药调节DNA甲基化的活性成分,归纳了中药干预DNA甲基化的用药规律,以期为治疗DNA甲基化相关疾病的实验验证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作用机制。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使用BATMAN-TCM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构建靶点-通路-疾病关联图,揭示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在纳入标准的92首方剂中,单药黄芪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中甘、苦味为主,归经中肝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6种,因子分析中提取7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6大类。KEGG通路分析发现高频药物黄芪富集疾病与T2DM有关的有6种,生物学通路共有24条。结论:T2DM的治疗多以甘温药黄芪(补虚药)为主,临床使用可与甘平药茯苓、苦寒药丹参、甘寒药生地黄等组合用药,以及可随证配伍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高频药物黄芪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淀粉和糖代谢等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核苷酸外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PDEs),腺苷A1受体基因1(ADORA1),腺苷A2A受体基因(ADORA2),神经肽第二受体(NPY2R),内皮一氧化碳合成酶(NOS3)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首常用经方,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1112则五苓散方医案的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期发现古今医家运用五苓散方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近10年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利用该软件的熵聚类等算法,总结出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方剂中的用药频率、核心组合、核心药物模式及归经频率以及得出新方组合。再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基因表达综合(GEO)、STRING、Metascape等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对其核心药物靶点与差异表达基因交集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关系网络图。结果: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72首方剂所含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得出频次≥10次的药物有25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牛膝、当归、熟地黄;药物的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通过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组合药物16个及新处方8首;对核心药物牛膝、当归与熟地黄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关键活性成分及靶点176个;膝骨关节炎差异表达基因258个;核心Hub基因为IL-6、MMP9、CXCL8、JUN、VEGFA;KEGG富集分析主要在IL-17、TNF、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上。结论: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主,其机制可能通过作用IL-6、MMP9等靶点及对IL-17、TNF、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等复杂通路的共同干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中药汤剂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MPS)的用药规律及核心组方治疗MP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搜集众医家治疗MPS的基础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用药规律,挖掘核心组方。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核心组方治疗MPS的作用机制,再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收集方剂704首,涉及中药235味,对所涉方剂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等分析后筛选出核心组方(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柴胡-白芍-当归)。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核心组方共72个活性成分,97个核心靶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核心组方治疗女性MPS可能与促乳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显示,雌激素受体Alpha基因(ESR1)与羟基芫花素等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中药汤剂治疗MPS以滋阴疏肝为主要治则,核心组方的挖掘为中医药治疗MPS标准化、国际化提供些许思路。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为核心组方治疗MPS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小儿惊风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18年8月关于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筛选清理,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方法对方剂中使用药物种类、归经以及选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搜集文献处方64个,使用药物共计263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钩藤、僵蚕、连翘、甘草、白芍。所用药物的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息风定惊、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所用药物归经:肺、肝、心。药物平均剂量:约成人的四分之一。常用及最佳药对组合:僵蚕与钩藤。结论小儿惊风的方剂以清热息风,平肝定惊止痉为主,用药针对性较强。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数据挖掘可以反映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和用药传承及交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药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从脾论治FD的所有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相关数据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 5)",采用中药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整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9篇文献,含364首方剂。使用频次排名前四味的中药分别为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药性以温为主,药味多为辛、苦、甘,归经以脾、胃经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白术-甘草,关联度最高的为甘草,茯苓,党参→白术,核心处方为四君子汤。结论:从脾论治FD以健脾益气为基础,调理气机为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国家名老中医抗肿瘤方剂的用药规律、核心处方及药物靶标,探讨核心处方防治肿瘤的机制。方法:收集国家名老中医抗肿瘤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 2.5)分析用药规律及挖掘核心复方,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核心复方靶点,并使用GO分析和KEGG分析探索核心复方抗肿瘤的机制。结果:本研究收集方剂296条,中药383味。统计高频药物、药物组合及计算出10种核心药物。在核心药物的基础上按照君臣佐使配伍规律确定核心复方“白花蛇舌草-黄芪-莪术-甘草”。对核心复方运用网络药理学共筛得118种化合物、95个药物活性成分及52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分析主要与炎性反应、凋亡及免疫等生物学过程相关,与前期抗肿瘤活性研究数据相符。结论:名老中医治疗肿瘤多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治则,核心复方的挖掘为中医药抗肿瘤治疗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新思路。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核心复方的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凋亡,调控免疫平衡,抑制缺氧和炎性微环境,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