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已收治的140例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心律失常类型分为三组,室性心动过速组42例,室性早搏组72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6例,分析比较各组Tp-Te间期及Tp-Ted情况。结果三组之间性别、年龄、BMI、Killip分级、吸烟、饮酒、高血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FPG、Tp-Te、Tp-Ted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TG、CHOL、LDL-C、K+、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Te间期和Tp-Ted可用于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电图Tp-Te、Tp-Te/QT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8月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依照病人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5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入组后测定其心功能,采用日本福田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对病人心电图进行检查,入院后行24 h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心电图Tp-Te、Tp-Te/QT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p-Te、Tp-Te/QT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急性期Tp-Te、Tp-Te/QT水平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恢复期Tp-Te、Tp-Te/Q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水平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p-Te和高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炎患者复极跨壁离散度的特点,分析T波峰末(Tp-Te)间期与前脑钠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性别、年龄、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前脑钠肽(BNP)等数据,测量心电图的心率、QT间期、Tp-Te间期。另外收集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几乎匹配的78例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时未发作)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上述数据。结果两组QT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Tp-Te间期延长(P<0.05),BNP较对照组高(P<0.05)。另外,对急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心律失常亚组分析,心律失常组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相比,Tp-Te间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BNP水平差异显著(P<0.05);Tp-Te间期与BNP无相关性(r=0.201,P=0.254)。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Tp-Te间期延长,BNP水平升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BNP水平更高,但两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表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非恶性心律失常组61例和恶性心律失常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相关数据[ST段抬高的程度(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峰-T终点(Tp-Te)间隔、离散度和Tp-Te/QT、碎片QRS波];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心电图的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p-Te间隔、Tp-Te/QT、碎片QRS波3个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9、-2.367、-2.011、-4.596、-5.714、35.158,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QT离散度、Tp-Te/QT、ST段抬高、碎片QRS波3个是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23(1.082~1.165)、5.983(1.111~32.224)、3.995(1.147~13.911)、2.945(1.131~7.665),P 0.05]。列线图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3(95%CI:0.879~0.922)。结论 QT离散度、Tp-Te/QT、STE和碎片QRS波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由此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心电图Tp-Tec、QTc及Tp-Te/Q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儿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37例AMI患儿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急性期有无心室颤动或过速情况分为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组,20例)与对照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7例),整理所有患儿急性期(入院后24h内第一份)与恢复期(出院前最后一份)心电图,对Tp-Tec、QTc及Tp-Te/QT指标作出分析。结果就患儿心电图Tp-Tec、QTc及Tp-Te/QT指标而言,组内比较,两组急性期各项指标数值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间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Tp-Tec、QTc及Tp-Te/QT指标对AMI患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并且有益于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手工测量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急性期和恢复期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的T波峰末间期(Tp-Te),并按心梗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比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梗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间期的差别。结果心梗急性期的Tp-Te显著长于心梗恢复期的Tp-Te(P<0.01),但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T波的Tp-Te能够反映急性心梗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但目前要有Tp-Te评价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易患性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QT离散度(QT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Dd、LVP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Dd、LVPWT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2导联Tp-e间期、QTd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2导联Tp-e间期、QTd均短于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左室肥厚程度,防治心律失常,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患者的T波峰一末间期(Tp-Te间期)TL心率校正的Tp-Te/√R-R间期,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正常组和左室肥大组.比较正常组与高血压左室肥大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的差异.结果:正常组男性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长于女性(P<0.05);左室肥大组男、女性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均比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P<0.01).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患者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比正常人明显延长,可能成为预测此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各类室性心律失常(VA)的相关因素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1例确诊为AMI患者.根据心电记录将VA分为5组.单发室性早搏组(单发室早组,10例);成对,二联律的室性早搏组(成对室早组,21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非持续室速组,3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组(室速室颤组,11例);对照组88例.每位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主干病变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在非持续室速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未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Ⅲ级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血管存在大于70%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天病死率室速室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早期发生的各类VA中,室速室颤的发生影响患者近期预后.持续性室速室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再通血流未达到TIMIⅢ级,多支血管病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脏和肾脏短暂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AMI组(A组)、心脏缺血预处理(MIP)组(B组)和肾脏缺血处理(RIP)组(C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的QTd,并行心肌电生理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对三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假手术组(D组)作对照.结果四组在手术前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手术前后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后,B、C二组QTd明显小于A组(P<0.05),而B、C二组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和RIP均可减少AMI后QTd及室胜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二者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室性早搏T波峰末间期(Tp-Te)的分析,探讨Tp-Te对预测室性早搏及其他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室性平搏组(A组)115例,非室性早搏组(B组)115例,分别测定两组Q-T间期、Tp-Te,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Tp-Te与B组比较明显延长.结论 A组Tp-Te明昱延长.说明A组垮壁复极离散度增大,Tp-Te增大可以作为预测室性早搏及其他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曲美他嗪60 mg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94例拟行PCI手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本研究的为曲美他嗪组34例和对照组42例,共7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于PCI术前0.5~1.0 h一次性口服60 mg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Tp-Te间期变化及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术中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Tp-Te间期均较术前缩短,但曲美他嗪组术后Tp-Te间期较对照组进一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Tp-Te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2.52%)高于曲美他嗪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CK、CK-MB、cTnI水平在术后6 h、24 h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缩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对PCI相关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LVRM)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CI组(47例)和非PCI组(46例)。分别在心肌梗死后(23±10)d(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左心室容量指数、射血分数(LVEF)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并观察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个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P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1%,成功PCI组为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延迟PCI可抑制左室扩大,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人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的影响。方法将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均行PCI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p-Te间期、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因子、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Tp-Te间期、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p-Te间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9.56%比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PCI术病人使用曲美他嗪可缩短心电图Tp-Te间期,缓解心肌损伤,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比值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心电图、脑电图二室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2例;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4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出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并对两组患者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间期、Tp-Te/QT比值均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 Tp-Te间期、Tp-Te/QT比值增加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室速发作与T波峰-末间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44例患者是否出现室速分为两组:室速组20例,无室速组24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性要高于Tpe间期。结论室速发作前比无室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 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 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3~6个月患者心电图QTd、Tp-Te和Tp-Te/QT与对照组之间有无差异。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9月行心电图检查的心梗后3~6个月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2±11.94)岁;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4±9.45)岁,测量各组心电图QTd、Tp-Te间期并计算Tp-Te/QT值。结果心梗组Tp-Te和Tp-Te/QT比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梗组Tp-Te:101.9±14.5ms;Tp-Te/QT:0.287±0.04;对照组Tp-Te:75.7±12.4ms;Tp-Te/QT:0.193±0.03;p<0.05);QTd在两组之间无差异(心梗组:40.5±3.9ms;对照组:37.9±3.8ms;p>0.05)。结论心梗患者Tp-Te,Tp-Te/QT比值增高,可反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用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38例用胺碘酮治疗,治疗4周观察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Q-T离散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胺碘酮治疗后Q-T离散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有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