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左心衰患者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山东医药》2011,51(1):84-85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左心衰患者158例按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和死亡组。在入院当时、入院后24、72h安静状态下观察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的变化,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预后良好组QRS波时限、QTc间期呈进行性缩短,预后不良组QTc间期呈进行性缩短,死亡组QTc间期呈进行性延长(P〈O.05)。在入院后72h死亡组和预后不良组QRS波时限、QTc间期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P〈0.05)三组患者入院后BNP浓度呈进行性下降(P〈0.05)。死亡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在三个时间点BNP浓度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分别与BNP和NYHA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预后,QRS波时限及QTc间期与心功能相关,可以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监测对急性心衰(acute heart failure,AHF)住院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AHF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就诊72 h后氮末端脑钠素原(NT-Pro BNP)水平为短期预后评估依据,将受试患者分成预后优良组(A组,n=51)、预后不良组(B组,n=40)和死亡组(C组,n=13)三组.分析三组患者入院即刻(T1)、就诊24 h(T2)、72 h(T3)时间点NT-Pro BNP水平及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差异,分析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与NT-Pro BNP水平的关系.结果 ①T1-T3时,三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及QRS波时限、QTc间期监测结果均显示B、C组>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三组患者上述指标监测结果较T1时明显降低(P<0.05),其中B、C组患者降幅小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1-T3时段内,QRS波时限、QTc间期均与NT-Pro BNP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临床上可将心电图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监测作为AHF住院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手段,以此提高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心电图磁QRS波时限及T波峰-末(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观察A组(n=40)、观察B组(n=3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心力衰竭处理措施,观察组进行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检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治疗抢救措施,对比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指标及3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结果观察A组的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均显著低于观察B组(P0.05);观察A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观察B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的分层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随着血浆BNP的增加逐渐延长,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变化能够为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40例为研究组,根据衰竭类型将患者分为收缩组(n=66)和舒张组(n=74),另选取同期非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评价心功能,检测所有入选者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NT-pro BNP水平。结果研究组QRS波时限显著长于对照组,收缩组QRS显著长于舒张组,研究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YHA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收缩组显著优于舒张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QRS波时限与NT-pro BNP水平和NYHA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较长,血浆NT-pro BNP水平较高,且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差异,QRS波时限及血浆NTpro BNP水平能反映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心电图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指标的特征及长间歇可能的机制。方法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70例,根据房颤发作终止后是否出现≥2 s的RR长间歇,分为长RR间歇组(长间歇组)70例和无长RR间歇组(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房颤病史、基础疾病、黑矇或晕厥的发生率、心脏超声学指标、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指标,包括24 h窦性平均心率、静息心率、Ⅱ导联P波时限和振幅、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QTc间期、ST段形态、T波形态、有无传导异常、有无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有无Brugada波和J波。结果两组患者黑矇或晕厥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窦性24 h平均心率、窦性静息心率、PR间期、QT间期及QTc间期的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终止后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出现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者有出现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QRS时限分为研究组(110 ms,QRS时限延长)和对照组(≤110 ms,QRS时限正常)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血清总胆固醇(T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 I)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NT-pro BNP、CK-MB峰值、Tn I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TC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中,Ⅰ级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04例,按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10 ms,分为QRS时限正常组87例(QRS时限≤110 ms),QRS时限延长组117例(QRS时限>110 ms)。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浓度,LVEF,观察Killip分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住院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2组的NT-proBNP、LVEF、KillipⅡ~Ⅳ级、MACE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的预后差,心力衰竭、MACE和心源性病死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束支阻滞24h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束支阻滞的昼夜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对66例束支阻滞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表明在24h中最快与最慢心率时QRS波时限、室壁激动时间(VAT)、J-T,及P-R间期在右束支阻滞(RBBB)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左束支阻滞(LBBB)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快心率时P-R间期和QRS波时限LBBB组>RBBB组,并发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均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肺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两家医院住院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52例,分为QRS波时限正常组(192例,QRS波时限≤120ms)、QRS波时限延长组(60例,QRS波时限120ms),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血清生化、心脏超声等结果及临床事件资料,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及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QRS波延长组患者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比例、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均较QRS波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肺心病患者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肺心病患者评估短期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 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134例,根据射血分数分为REF组(LVEF<45%,n=60)和PEF组(LVEF≥45%,n=74)。对照组入选同期住院无心衰的冠心病患者60例。各组患者分别测量心电图QRS 波时限、BNP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比较CHF组与对照组、REF组与PEF组间心电图QRS波时限、BNP水平的差异,以及REF组QRS波时限和BNP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结果部分应列举主要数据,并修改英文摘要] CHF组QRS波时限显著长于对照组(118.76±19.90 vs 82.65±6.16 ms,P<0.05),BNP水平亦高于对照组(587.73±642.30 vs 52.99±12.43 pg/ml,P<0.05),LVEF低于对照组(0.48±0.11 vs 0.59±0.05,P<0.05)。REF组 QRS波时限显著长于PEF组(136.43±10.86 vs 102.62±10.07ms,P<0.05),BNP水平高于PEF组(1071.44±625.68 vs 145.49±149.45p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EF组QRS 波时限与BNP呈正相关(r=0.669,P=0.000),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176,P=0.000)。结论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 QRS波时限较长,血浆BNP水平较高,并且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差异。QRS波时限和血浆BNP水平可用于辅助判断心力衰竭类型及心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铁蛋白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心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9年2月本院单纯T2DM(T2DM组)79例,同期T2DM合并CHD患者(T2DM+CHD组)7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超检查结果,T2DM+CHD组又分为心功能不全组(47例)和心功能正常组(32例),检测各组患者QRS波时限、校正QT间期(QTc)、血清铁蛋白水平;分析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铁蛋白检测对T2DM合并CHD患者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结果:与T2DM组相比,T2DM+CHD组QRS波时限、QTc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P均=0.001)。与心功能正常组相比,心功能不全组QRS波时限、QTc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P均<0.05)。QRS波时限联合血清铁蛋白水平诊断T2DM合并CHD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灵敏度(80.85%),特异性(96.88%),准确度(87.34%)要高于单独QRS波时限诊断(65.96%,84.38%,73.42%)、单独血清铁蛋白水平诊断(74.47%,71.88%,73.42%);QRS波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对冠心病(CHD)病人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似CHD心肌缺血病人152例,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发作组(88例)和对照组(64例),分析ST段、QTc间期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发作组男性比例、年龄、糖尿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基线时,发作组和对照组心率、P波时限、QRS时限、PR间期、ST段、QT、QTc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严重压低时,发作组QT、QTc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方面,ST段联合QTc间期明显高于二者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心肌缺血发作与男性、年龄、糖尿病、ST段、QTc间期等有关,ST段、QTc间期可作为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二者联合可提高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CRT(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根据临床效果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分析术前术后患者QRS波时限,术前ST段下移值、QTc间期、有无病理性Q波及QRS波切迹对CRT应答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51例患者,6例失访,剩余45例纳入研究,24例CRT有应答,比例为53.3%,死亡8例。应答组术前心电图存在QRS波切迹明显低于无应答组(5/24 vs 16/21例,P=0.03);应答组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显著短于无应答组[(137.1±27.9)ms vs(166.3±28.5)ms,P0.05],且对CRT预后有预测价值(OR=0.964,95%CI 0.942~0.998,P=0.004),分界值为125 ms。结论心电图对CRT的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柏子养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1年9月—2012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0.1 g口服,3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稳心颗粒(1袋/次,3次/d)联合柏子养心丸(6 g/次,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3.1%(P0.05)。观察组患者PR间期、QRS波时限小于对照组,QTc间期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对照组为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柏子养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浆B型利钠肽(BNP)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及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2例NYHA分级Ⅳ级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分别检测急诊入院时即刻、入院后24 h和72 h测量的血浆BNP水平,并计算72 h内血浆BNP水平变化率(RATE).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患者出院时疗效将其分为疗效良好组(出院时NYHA级别改善≥Ⅱ级者),疗效不良组(出院时NYHA级别改善≤Ⅰ级者)及死亡组,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死亡风险相关的因素,ROC曲线评价相关因素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组间3个时间点及疗效良好组各个时间点的血浆BNP水平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疗效不良组及死亡组血浆BNP水平下降趋势不明显.回归分析显示只有72 h BNP水平对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表明72 h BNP水平对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意义较高.结论:动态监测血浆BNP水平可作为监测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治疗疗效和预测其预后的重要、可靠指标之一,并对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和评估我国成人健康人群心电图的正常范围.方法 采集5360例(男性3614例,女性1746例,年龄范围18~84岁)健康人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按性别分为5个年龄组,计算和分析男、女各年龄组心电图参数的中位数及96%范围的正常上、下限,并比较其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 PR间期、QTc间期、额面QRS电轴呈现明确的年龄趋势(P<0.001).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及不同导联QRS波和T波振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01).男性PR间期上限值约为200 ms,女性PR问期上限值从180ms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到200 ms.男性QRS波时限上限值为120 ms,女性为109 ms.各年龄组男、女性QTc间期上限值均>440 ms,女性QTc间期>440 ms的发生率(12.8%)明显高于男性(6.2%).男性QRs电轴的正常范围为-37°~+94°,女性为-27°~+91°.Q波时限正常范围有明确的导联依赖性.在胸前导联,男性T波幅度的正常值不超过1.44 mV,女性不超过0.9 mV;在肢体导联,男性不超过0.54 mV,女性不超过0.45 mV.值得注意的是,肢体导联QRS振幅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与额面QRS电轴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左(上)偏移相一致;女性V5导联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我国成人健康人群心电图参数存在明显的年龄及性别差异,适当调整传统的正常标准,可望进一步提高心电图诊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RS波时限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概率的相关性。方法参照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AMI老年患者114例分成A组(160 ms)36例,B组(120~160 ms)45例,C组(120 ms)33例。比较3组基线资料、心率变异性(HRV)及VA发生结果。结果 3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Ⅲ级(χ2=7.903,P=0.019)、ⅣB级(χ2=8.962,P=0.011)VA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且均为A组发生率最高,C组最低;3组HRV指标包括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 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RMSSD)、超过50 ms百分比的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p NN50(%)〕和三角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均为A组最低,C组最高。结论老年AMI患者QRS时限异常与VA的发生率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伴碎裂宽QRS波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入院12导联心电图中是否出现碎裂宽QRS波,分为碎裂QRS波(fQRS)组、无fQRS组,比较fQRS组与无fQRS组的心电特征指标、心功能指标。再根据fQRS波群宽窄情况,将fQRS组分为窄fQRS组与宽fQRS组,比较窄fQRS组与宽fQRS组的心功能指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碎裂宽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心电特征指标方面,fQRS组患者的QRS时限、QTc间期均长于无fQRS组(P0.05)。f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无fQRS组(P0.05),其NT-proBNP水平高于无fQRS组(P0.05)。宽fQRS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窄fQRS组(P0.05),其NT-proBNP水平高于窄fQRS组(P0.05),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均高于窄fQRS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碎裂宽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预后呈负相关,其与急性心梗患者的NT-proBNP水平、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呈正相关。结论心电图中出现碎裂QRS波会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碎裂宽QRS波,其预后较差,临床上可将碎裂宽QRS波作为急性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普通标准12导心电图选择窦性心律的DCM住院患者(DCM组)30例,符介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摄心脏正位片,比较两组心电图P波时限、P-R间期、QRS波时限;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LAED、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程度(MR),X线心胸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P-R间期(P<0.05)、QRS波间期(P<0.01)、LAED、LVED和LVEF(均p<0.01)及x线心胸比(P<0.01)明显不同,DCM患者中P-R间期或/和QRS波时限延长者具有更严重的MR和更低的LVEF(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P-R间期延长或/和QRS波时限延长与LVEF、MR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心功能进一步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