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简单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效果。方法应用一体化救治模式238例AMI患者为研究组,非一体化救治模式265例AMI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溶栓169例,再通135例(79.188%),1h内溶栓63例,死亡22例(9.24%)。对照组:溶栓148例,再通97例(65.54%),1h内溶栓14例,死亡35例(13.58%)。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缩短溶栓延迟时间0.5~3.0h,明显提高了AIM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研究时间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将在此期间急诊科院前接诊至急诊科内救治的9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将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就救治时间而言,研究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杜晓谱 《黑龙江医学》2021,45(8):860-861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使用优化院前急诊护理的急救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ACI患者,将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后接诊的40例ACI患者纳入研究组,将未接受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的50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救治等待时间、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评估两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救治等待时间、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与溶栓前比较,溶栓24 h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改良Ramkin评分量表(MRS)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升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P<0.05).结论:ACI患者使用优化后的院前急诊护理可缩短患者的救治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效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李芹仙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490-149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9年始创建高级卒中中心,根据高级卒中建设与条理规范要求,自2019年3月始,对所有ACI患者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现将收集的2019年3月—2019年8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纳入观察组;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急救时效(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及溶栓等待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接收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64例,根据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32)。对照组施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施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能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且能改善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8月~2006年9月未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出诊的139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后出诊完成的146例作为急救组。结果2组患者外伤后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减少死亡与残疾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91-229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院前争分夺秒急救,早期救治心室颤动,院内急诊科抗凝、溶栓、生命支持,途中监护、密切观察、持续治疗转运至病房住院,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结果64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7—12月接受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时间、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各项急救相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1876例危重症患者,给予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结果:1876例患者中,有60.5%~87%的患者在见到急救医生后90分钟内收住院。其中交通伤成功率92.2%,坠落伤成功率93.5%,刀捅伤成功率92.2%,脑出血成功率97.5%,心肌梗死成功率97.1%,心衰成功率90.1%,感染成功率95.5%,一氧化碳中毒成功率96.4%,药物中毒成功率92.5%,消化道出血成功率92.3%,宫外孕成功率96.4%。结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88-91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救治的静脉溶栓AIS 患者78 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由家属护送入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IS 患者84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卒中急救时间[发病至溶栓时间(ON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DTI)、入院至获得检验结果时间(DTE)和DNT≤60 min 比例]、临床疗效及预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NT、DNT、DTI 均短于对照组,DNT≤60 min 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E 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14.1%,低于对照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可有效缩短AIS 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扁鹊飞救系统在边远山区胸痛患者的院前急救的中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至2013年6月未应用扁鹊飞救系统前的90例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12月应用了该系统的90例胸痛患者作为实验组,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一系列系统的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院前、院内确诊时间,院前溶栓或PCI时间及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院前、院内确诊时间要较对照组减少30分钟、15分钟;院前溶栓或PCI时间要比对照组提前33分钟、13分钟。死亡率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减少,而治疗费用方面明显减少间接费用(如减少病残率)。结论应用"扁鹊飞救"系统在边远山区胸痛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对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研究组,另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研究组按照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存活率、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6,P=0.033)。结论:将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救中心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在急救中心进行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救治的效果。方法总结我中心开展创伤救治的效果,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结果共收治创伤患者318例,其中严重创伤114例,死亡30例,救治存活率为90.56%。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创伤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流程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ACI患者。其中采用院前-院内实施一体化急救流程的6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由家属护送入院就诊,仅行院内急诊的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置鞘时间、动脉置鞘至闭塞血管再通时间)、预后,对比干预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结果①救治成功率:观察组救治成功率96.83%(61/63)高于对照组80.95%(5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救治时间:观察组静脉溶栓15例,对照组静脉溶栓10例,观察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血管内治疗46例,对照组急诊血管内治疗41例,观察组入院至动脉置鞘时间、动脉置鞘至闭塞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预后:经Ridit检验,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恢复良好率42.86%高于对照组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干预3周后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实施一体化急救流程能有效提高ACI患者急救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一)院前救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及时诊治可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所以对于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普及, 18导联心电图的记录,心肌梗死的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规范、必要和合理的急诊治疗,缩短就诊时间早期溶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莉 《吉林医学》2014,(4):858-859
目的:探讨分析交通事故伤员院前现场急救方法,确保患者生命抢救成功率得到提高.方法:选取院前现场救治的交通事故伤员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施不同的院前现场急救措施,分析其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救治时间、死亡率及救治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交通事故伤员采取有序的综合性院前急救措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挽救患者的生命打好基础工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一)院前救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及时诊治可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所以对于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普及,18导联心电图的记录,心肌梗死的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规范、必要和合理的急诊治疗,缩短就诊时间早期溶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救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3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应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满意度,缩短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急救模式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象为2005年1月-2008年1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其中35例由我院急诊科进行院前溶栓治疗,37例进行院内溶栓,并将两者对比分析。结果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院前溶栓组为(108.29±29.05)min,院内溶栓组为(179.38±45.67)min。再通率院前组为71.43%,院内组为45.95%。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前组为11.43%,院内组为32.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是必要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行院前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院前组,选取同时段内家属护送入院治疗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院内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情况及冠脉再通率。结果院前组患者确诊及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均较院内组短,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院内组高(90.0%比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缩短患者患病及确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