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部分"新型毒品"的一般药理、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海洛因等麻醉药品主要是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得到的的半合成类毒品。而“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所以又称为“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同时,因为“新型毒品”的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近年来,我国“新型毒品”滥用的品种不断增多,根据“新型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2.
苯丙胺类物质主要是指于上世纪末开始出现的甲基苯丙胺(冰毒)、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同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具有精神依赖性强、认知功能损害明显等特点[1].  相似文献   

3.
苯丙胺类物质主要是指于上世纪末开始出现的甲基苯丙胺(冰毒)、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同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具有精神依赖性强、认知功能损害明显等特点[1].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目前,我国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情况不容乐观。据《2012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发现登记吸毒人员179.4万人,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MMT)门诊服药对象毒品使用情况,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上海市14个MMT门诊选取1 960名符合条件的服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药物滥用行为、维持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并开展五合一尿液毒品[吗啡、甲基苯丙胺(冰毒)、大麻、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氯胺酮(K粉)]检测。结果  1 96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9.3±8.7)岁,平均吸食毒品(19.0±6.0)年,23.3%既往吸食过新型毒品,7.1%过去1个月有报告发生过吸毒行为。尿液检测结果:吗啡阳性率9.1%,冰毒阳性率3.7%,K粉阳性率0.1%,摇头丸阳性率0.3%,大麻阳性率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使用朋友提供的新型毒品的对象其吗啡滥用(OR=0.23, 95%CI: 0.14~0.39)与新型毒品滥用(OR=0.08, 95%CI: 0.05~0.15)风险均较低;与吸毒朋友没有交往(OR=0.59, 95%CI: 0.40~0.87)、治疗期间未发生脱失(OR=0.44,95%CI:0.30~0.64)的MMT服药对象吗啡滥用的风险较低;家庭关系一般较关系良好(OR=2.40, 95%CI: 1.17~4.92)、每天服药剂量40~59 mL较0~39 mL的(OR=1.96, 95%CI: 1.05~3.65)服药对象滥用吗啡风险增加;与参加MMT治疗3年以下的服药对象相比,参加MMT 4~6年的服药对象滥用吗啡风险(OR=0.51, 95%CI: 0.31~0.82)与滥用新型毒品风险(OR=0.41, 95%CI: 0.17~0.97)均较低。 结论  MMT门诊服药人员中存在滥用吗啡和其他新型毒品的现象,与吸毒朋友交往情况、家人关系、脱失及维持治疗时间有关联。应针对关键影响因素,对MMT服药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减少毒品滥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冰毒、摇头丸等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识别该种精神障碍的能力。方法对滥用冰毒或摇头丸,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做临床分析。结果冰毒、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多为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类似。精神障碍者经脱离毒品及对症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均在短时间内消失,预后较好。临床上应注意和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杜万君 《中国医刊》2007,42(2):25-27
有文献报道,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非法制造和贩卖在世界各地迭起,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滥用人群,形成了一个新的毒潮。受此影响近年来我国毒品滥用的种类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以中枢神经兴奋剂滥用人群的增多更为明显,不断有缉获贩卖冰毒、摇头丸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38例摇头丸中毒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型毒品摇头丸在我地迅速蔓延,因吸食摇头丸中毒而入院的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我院急救中心自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摇头丸中毒患者38例.现将救治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6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自制临床资料调查表及简明精神病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6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中,以男性居多,使用的毒品主要有海洛因、冰毒、K粉还有摇头丸等,临床以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行为紊乱、冲动自伤及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经治疗总体住院疗效较好。结论长期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易导致精神障碍。海洛因及新型毒品引起精神障碍越来越多见,应该加大对精神活性物质的控制,加强其危害性的宣传。  相似文献   

10.
 诸如冰毒、摇头丸和K粉等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正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泛滥,吸食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不仅会导致严重的躯体和精神损害,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吸食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者更容易发生包括多性伴、群交、商业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从而更容易感染或传播艾滋病性病。尽管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对我国艾滋病性病广泛流行乃至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利益形成严重挑战,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和高度关切。  相似文献   

11.
今年2月15日凌晨,上海市公安部门在皇宫夜总会首次破获“摇头丸”毒品案。无独有偶,3月8日在广州一家舞厅里也查获了“摇头丸”毒品。我们对鸦片、大麻、海洛因、可卡因等毒品已耳熟能详,这次又冒出个“摇头丸”来,大家不禁要问,这究  相似文献   

12.
郑玉玲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573-1575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在美沙酮维持治疗前后多药滥用情况。方法:采用《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及《入组后药物滥用调查表》对海洛因依赖者入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参加MMT前并用的毒品按使用频度递减分别是为:海洛因、安定、曲马多、冰毒、K粉、摇头丸、大麻、丁丙诺啡、三唑仑、麻谷、联邦止咳药水、度冷丁、可卡因;参加MMT后,除冰毒、麻谷、联邦止咳药、度冷丁、可卡因等五种毒品,其它毒品滥用的减少有明显差异;每月花费分别为(3030.00±1756.15)元、(118.54±56.37)元。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参加MMT后仍存在海洛因、安定、冰毒、麻谷等多药滥用现象,但合用毒品的种类、次数、花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陈文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34-2335
<正>近年来,我国随着海洛因、杜冷丁、鸦片等为代表的传统麻醉药品/毒品管控的加强,使用上述毒品的人群相对有所减少。而以"价廉、毒害小"为传言的如"K"粉、摇头丸为代表的新型毒品使用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人群逐渐增多。我院急诊科自2007-2010年共收治"K"粉中毒患者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滥用新型毒品有明显逐年增加的趋势[1],本文总结门诊及住院患者滥用以上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48例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毒品滥用是全球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1年联合国世界毒品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吸毒者比例高达5%左右,其中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ATS),仅次于大麻,成为全球滥用最为常见的非法毒品之一(预测约为1400—5600万人口)。近年来我国以ATS为主的新型毒品滥用者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摇头丸使用者的一般情况及防御方式特点.方法 以定式问卷和开放性问卷进行晤谈.结果摇头丸使用者25岁以下占57.19%,绝大多数为中等教育程度,多药滥用者占21.62%,防御方式调查发现摇头丸使用者比正常人更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结论摇头丸滥用者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对摇头丸的危害认识不足,容易形成流行趋势;摇头丸使用者比正常人更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7.
药物滥用者的脑功能显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长期滥用海洛因和摇头丸对局部脑血流量、脑功能活动和多巴胺系统的影响以及电针的效应机制.通过观察摇头丸滥用者和健康志愿者在电针前后的脑血流变化,以及摇头丸和海洛因滥用者与正常志愿者的脑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的对比研究,通过对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视觉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摇头丸滥用组94.1%(16/17)存在单侧额-脑岛-基底节-颞叶区局限性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异常增高,而且所有滥用者大脑皮质都存在不同区域的局限性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低下区.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更清晰地表明,摇头丸、海洛因滥用者和正常志愿者相比,双侧纹状体明显变小、形态异常,而且,纹状体的长度、宽度及纹状体/全脑比值都与正常志愿者差异明显,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此外,滥用者的颅板、头皮和窦汇皆显影,表明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亦明显增高.综合研究结果,摇头丸和海洛因对脑的损害是广泛的,包括血流灌注、脑细胞功能活动、多巴胺系统和血脑屏障.电针治疗可以显著增加或调整局部脑血流量,并改善大脑的功能活动.提示针刺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用于治疗摇头丸滥用所导致的脑部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毒品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方法对2013-2017年间236例对毒品依赖或是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验,分析患者的人格特征。结果新型毒品依赖患者大多属于不稳定型,他们易怒、敏感,且行事轻率。结论营造戒毒氛围、做好心理防御并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等都能及时应对新型毒品滥用者的不稳定型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摇头丸使用者的一般情况及防御方式特点。方法:以定式问卷和开放性问卷进行晤谈。结果:摇头丸使用者25岁以下占57.19%,绝大多数为中等教育程度,多药滥用者占21.62%,防御方式调查发现摇头丸使用者比正常人更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结论:摇头丸滥用者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对摇头丸的危害认识不足,容易形成流行趋势;摇头丸使用者比正常人更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对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健康的疗效。方法 60例新型毒品滥用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系统的脱毒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SAS、SDS标准分无统计学意义(46.86±S8.46)、(45.21±S10.29),(P00.5);治疗后1周及2周的SAS、SDS的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能够矫正新型毒品滥用者的负性情绪,使心理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新型的毒品滥用者,其心理有了较为有效的好转康复迹象,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彻底摆脱毒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