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阳洪瑛  徐翀  王梅 《新疆医学》2005,35(5):160-16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尽管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控制,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却日益增高。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尚无确切的统计。以美国为例,据美国的心脏病学会(AHA)2001年的统计报告,在全美有500万心衰患者。心衰的年增长数为50万;年死亡数为30万。心衰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严重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对心衰的治疗研究已发展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并且进展很快。现将相关研究近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治疗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国内尚无确切统计。在美国现今约有500万CHF患者。65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约为1%。CHF预后不良。总的年死亡率约15%~20%。5年生存率25%左右.而重的CHF,年死亡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3.
本文病例选自2000年至2004年在我院住院心衰患者,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控制慢性心衰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严重疾病,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衰.最近几十年来,充血性心衰的人数逐年增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美国,有400万~ 500万人罹患心衰;全球心衰患者数高达2250万,并且每年新增病例数200万.该病发生与年龄存在相关性,根据1988-1991年的调查,在年龄>70岁的人群中,约10%患有心衰.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其5年病死率可达30%~50%.每年因心衰引发的医疗花费高达200亿~400亿美元.我国2003年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0.9%,照此比例计算,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400万人,每年医疗花费巨大.  相似文献   

5.
利尿剂:NYHA心功能Ⅱ级以下患者一般不需长期应用。有显著的体液潴留或肾功能损伤时宜选用襻利尿剂,而噻嗪类仅适用于轻度体液潴留,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利尿剂用量不当有可能改变其他治疗心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利尿剂无效时应联用或加用扩血管药物。慢性心衰患者常因心衰恶化,终末器官灌注不足而出现低血压、氮质血症,患者仍有体液储留,应继续利尿,并短期使用能增加肾灌注量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HF)简称心衰,也称心功能不全,常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或最终结局。慢性心衰(CHF)又称充血性心衰,是指在正常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左室〉18mmHg即2.4kPa,右室〉10mmHg即1.33kPa),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难以维持正常代谢需要,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经诊断的心衰病人4年内将有约一半死亡,严重心衰病人1年内病死率高达50%。国内最新资料显示,心衰发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全国现有心衰病人约400万。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诊治策略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那开宪  余平 《中国医刊》2007,42(7):12-14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各类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尽管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CHF发病率仍在增长,以我国为例,心衰的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并随年龄的增高,CHF发病率也增加,估计我国目前约有600万CHF患者。近些年来CHF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即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治疗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其目的是改变CHF的生物学性质。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以满足身体对代谢的需要和静脉血回流受阻的状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并导致心功能不全而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死亡率高,5年存活率甚至与恶性肿瘤相仿。因此,日益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问题。在心力衰竭的各个阶段,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导致心力衰竭日益增加的原因有:人群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医务人员对心力衰竭的重视和诊断方法的进步使得心力衰竭的诊断率上升;由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的有效方法的发展,使得…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的20年间,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增加心肌收缩力为主的治疗模式,转变为目前以改善神经激素异常、阻止心肌重塑为主的生物学治疗模式,即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一直被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经典的治疗常规,然而大量临床经验证实,上述治疗虽可使心衰患者临床症状暂时缓解,但长期治疗却增加病死率和病残率。现在已认识到心室重构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因此阻断心室重构是心衰治疗的关键。卡维地洛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心功能及逆转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衷)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心丧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的20年间,心袭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现将我院2004-2005年间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发生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本文对203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衰进行临床探讨。资料来源:选自本院1999-2003年门诊就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203例,男106例,女9r7例,年龄37-81岁,平均67.2岁,高血压病史2-27年,收缩压(150-200mmHg)124例,(201-280mmHg)43例,(<150mmHg)36例;舒张压(90-100mmHg)48例。高血压一级52例,二级102例,三级49例。高血压分级按1999年WHO对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疾病发展至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综合征,当心衰症状出现时,表示心脏已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怎样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提高运动耐量,防止心脏损害的进一步加重,以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经历了由血流动力学紊乱到神经内分泌激活再到分子生物学调节异常等阶段,这些为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心肌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直接相关:病理性心室重构、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和纤维化过程共同导致心力衰竭的不断恶化。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扩张血管,还存在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最终的归宿,死亡率高[1].近年来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最终的归宿,死亡率高。近年来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因此,当代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卡托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收治入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4个月后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减少程度和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卡托普利可以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及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常见多发疾病,有着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众健康和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焕兴 《苏州医学》2002,25(3):117-117
低钠血症在心衰中相当常见,尤其在接受长期治疗的慢性患和晚期患,这种低钠血症常较难纠正。其发病机理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