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塞16例头颅CT分析张淑文出血性脑梗塞(HI)指缺血性中风患者由于梗塞区再灌流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临床上表现为原来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CT扫描证实为原有低密度区出现散在或局限的高密度影象。病理上表现缺血性坏死的脑组织中夹杂着点状、片状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塞在临床中的表现。方法 收集我院多年来52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的资料,对其各种可能的易患因素、梗塞部位、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年龄为53-89岁。病变部位以基底节为最多28例(54%),其它为双侧脑室旁、内囊、丘脑。单个梗塞灶为28例(54%),2个以上梗塞灶为23例(44%)。并发症中,高血压病46例(88.46%),糖尿病19例(36.5%),心脏病17例(32.6%),高脂血症8例(15.4%)。结论 患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其次为双侧脑室旁和内囊,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相似文献   

3.
老年脑卒中患者记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70例老年脑卒中病人(脑梗塞40例为梗塞组,脑出血30例为出血组)和30例正常人作对照,分别进行了《临床记忆量表》测试,结果发现梗塞组与出血组各项记忆成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血组尤甚;并发现左、右侧梗塞组和出血组分测验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皮层比皮层下梗塞者的记忆障碍更为显著;多灶性梗塞者的分测验成绩明显低于单灶者;高血压病史>5年、合并甲亢、糖尿病或卒中次数≥2次者,其记忆功能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6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后4 h内进行CT/MR检查,并于溶栓治疗后进行CT/MR扫描,以确定继发性出血现象,并进行止血、脱水和脑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有14例患者还进行了颅骨瓣减压手术。结果出血性脑梗塞146例患者中,症状明显缓解128例,病情恶化12例,死亡6例。随访4~12个月,完全康复120例,肢体功能障碍14例,语言障碍6例。出血性脑梗塞Ⅰ型86例,病变区域无占位效应,轮廓上存在点状密度;Ⅱ型60例,病变区域存在占位效应,存在较大融合点状密度。结论老年出血性脑梗塞血压不稳定、溶栓药物使用不合理等是老年出血性脑梗塞的主要诱因,掌握脑梗塞的发病过程,及时诊断和合理用药可以降低出血性脑梗塞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院1993年12月到1998年12月住院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的4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9~73岁,平均52岁。临床诊断符合1996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2例全部经头颅CT证实。出血性中风17例: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缺血性中风25例:其中脑梗塞23例,腔隙性脑梗塞2例。头颅CT检查:高血压脑出血12例中,5例基底节区出血,7例皮层出血。脑梗塞23例中,基…  相似文献   

6.
猫出血性脑梗塞的模型制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是继发于脑梗塞后的多灶性出血,为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作者通过阻断猫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后再恢复血运的方法,成功地复制了出血性脑梗塞的动物模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大脑半球梗塞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吴芳萍周玲本文对50例经临床、脑CT及/或MRI确诊为大脑半球梗塞的急性期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为住院脑梗塞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44~67岁,...  相似文献   

8.
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在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LISA法检测170例脑血管病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IgG、IgA与IgM型ACL,其中病例组脑出血58例、出血性脑梗塞10例,单灶脑梗塞92例;多灶性脑梗塞10例。结果除病例组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塞患者IgG型ACL平均结合指数(BI)与对照组同型ACL比较无明显差别外,其它各病组血清中各型ACL平均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塞组IgA-ACL、IgM-AC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血性脑梗塞IgA、IgM型ACL又明显高于脑出血(p<0.05和p<0.01)。多发性脑梗塞三型ACL显著高于单灶性脑梗塞(P<0.01);单灶性脑梗塞ACL显著高于脑出血(P<0.01)。ACL浓度变化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提示ACL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出现与消失是疾病过程中机体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ACL的检测可作为预测中风发生或对其临床病情的估价。  相似文献   

9.
我们测定了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一)正常人组:选择本院体验健康者36名,年龄23~62岁,平均43.5岁。既往无心、肝、肺、肾、脑等重要器官疾病史。 (二)脑梗塞组:经脑CT、头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的脑梗塞病人,年龄35~73岁,平均57.5岁。多为多发性梗塞,单侧梗塞23例、双侧梗塞16例,基底节梗塞7例。入院后,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栓酶、脑活素、维脑路通等抗栓塞治疗,治疗时间为14~21天。  相似文献   

10.
67例老年急性脑梗塞的患者使用脉络宁治疗,治愈率56.7%,总有效率95.5%,并观察了28例治疗前后全血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血液变学指标,结果有显著改善,临床证明,脉络宁是老年性脑梗塞,特别是伴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上发病的梗塞早期首选急救药物。  相似文献   

11.
间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间质干细胞移植在脑梗塞大鼠的脑内分化及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从健康人的肋骨骨髓中分离、纯化而获得的间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鉴定的同时制造大脑中动脉皮层梗塞的实验动物模型;并且,在梗塞后10 d移植所鉴定的间质干细胞经免疫组化验证间质干细胞的脑内成活、及神经性分化后,在第2周和第6周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间质干细胞在梗塞灶周边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方向分化;移植的神经功能评分,修复作用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间质干细胞为脑梗塞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多梗塞性痴呆的脑电图分析商善刚1翟学海1李义召2多梗塞性痴呆(MID)约占器质性痴呆的15%~20%[1]。我们对CT证实为多发性脑梗塞而临床表现为痴呆的40例患者即MID进行脑电图描记,现将其脑电图特点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MID组4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4例,19例行腰大池引流设为引流组,25例未行脑脊液引流或仅行单独的脑室外引流设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新发脑梗塞的发生率及引流组的并发症.结果 CT影像比较表明,引流组新发脑梗塞的发生率(5%)少于对照组(3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的发生率2组无区别,腰大池引流组并发症很少且可进行良好的控制.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正确操作,腰大池引流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和良好的安全性,可有效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及其相关梗塞.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过36例脑中风患者血清T_3、T_4的观察,发现测定血清T_3、T_4对其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判断均有一定意义。 材料和方法 一、对照组:30例(男25,女5)系干部健康体检人员,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及甲状腺疾病,年龄50~80岁。 二、患病组:36例(男30,女6)系本院1993年住院病人,均经临床和CT诊断,病前无甲状腺疾病,年龄52~78岁。出血组15例(基底节区出血13例,小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缺血组21例(腔隙性脑梗塞10例,基底节区梗塞6例,小脑梗塞1例,脑栓塞2例,短暂性脑缺血(椎—基底动脉系统)2例。 三、方法:T_3、T_4试剂盒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仪器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厂生产的SN-682B型γ计数仪。  相似文献   

15.
基底节梗塞与出血对记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采用《临床记忆量表》研究了91例基底节梗塞与出血患者的记忆损害状况。研究表明:(1)基底节梗塞与出血病人的记忆商数(MQ)约64%在中等水平以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2)基底节出血组的记忆障碍比基底节梗塞组更为严重;(3)四项与词有关的分测验及MQ均以基底节左侧损害组下降明显,联想学习尤为明显,呈现大脑功能一侧化现象;(4)基底节梗塞或出血其损害体积的大小与记忆障碍的程度无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变化进行了系统观察。旨在探讨TNF与不同时期不同病灶大小脑梗塞的关系,并进一步推测TNF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一)急性脑梗塞组:59例(男32,女27),为1995年10月~1996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63±10岁。发病至第一次检测平均病程3天(最短4小时,最长7天)。所有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糖尿病、肿瘤及肝肾等合并症。该组又按Pulicino提出的方法参用公式T=π/6·L·S·Slice(cm~3)估算梗塞灶的体积。将其再分为大梗塞组16例(>10cm~3),中梗塞组18例(4~10cm~3),小梗塞组25例(<4cm~3)。 (二)恢复期脑梗塞组:急性期脑梗塞病人组,除急性期(发病7天内)检测TNF外,其中50例于恢复期(发病15天后)再检测TNF含量,将其划为恢复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6岁。  相似文献   

17.
本报道2例一侧额顶区大面积脑梗塞,临床除一侧偏瘫外,另一侧下肢也出现脑性瘫痪。头颅CT扫描则见一侧额顶区大片梗塞灶伴脑室移位,至对侧镰旁也出现一小梗塞灶,诊断脑梗塞并大脑镰疝(HCF)。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313例经CT证实为脑梗塞的脑电图,异常率为90.4%。并分组着重对中度和重度脑电图异常率和定位准确率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各组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病变靠近脑表面者脑电图异常表现较明显。病变范围越大,病灶越多,脑电图改变越明显,定位准确率也较高,而临床预后则较差;相反,单发性腔隙性脑梗塞由于梗塞部位深,病灶小,脑电图改变不明显,预后则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经CT证实为脑梗塞、脑溢血和TCD诊断为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不足的661例脑血管疾病进行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对照检查,结果为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高血压病异常率为46%和48%,对脑动脉硬化为57%和58.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48%和41%,脑梗塞为80%和92%,脑溢血为79.2%和90%,TIA为63%和75%。经卡方检验均有显著意义:BEAM、EEG X~2=85.36 X~2>0.01,P<0.01,BEAM定侧定位率明显高于EEG,且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明显优于EEG,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诊断高于CT说明脑功能障碍早于形态学改变。TCD异常率为100%,在梗塞部位或出血区域TCD可以明确显示于脑部大动脉狭窄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和频谱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脑梗塞智能障碍临床观察焦帼范,马琳,刘晓丹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键词多发性脑梗塞,HDS量表,CT,痴呆我科收集6年来收治的脑血管病中诊断为MI的患者64例,其中11例发展为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就其临床特点、CT表现、转归及与痴呆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