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法对351例乙肝患者血清样本进行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组(1组)和"HBsAg(+)、HBeAg(+)"组(2组)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最高。"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组(3组)、"HBsAg(+)、HBeAb(+)"组(4组)、"HBsAg(+)、HBcAb(+)"组(5组)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cAb(+)、HBeAb(+)"组(6组)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31.4%,8.3%,23.7%和4.5%。结论: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存在状态相关,定量检测HBV-DNA能真实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水平,并了解它和免疫学指征的关系。方法本次实验监测了488例不同乙肝病型患者的血清标本,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来检测HBV-DNA的数量并仔细分析与比较,同时采用ELISA法来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不同病型的乙型肝炎与其HBV-DNA含量的相关性不大。HBV-DNA检出率在44例HBsAg(+)/HBcAb(+)患者中,为60%(28/44);HBV-DNA检出率在384例HBsAg(+)/HBeAb(+)/HBcAb(+)患者中,为67%(256/384);HBV-DNA检出率在396例HBsAg(+)/HBeAg(+)/HBcAb(+)患者中,为100%(396/396)。结论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拷贝数与HBeAg关系密切,但系统转换只是说明复制水平的降低,不能说明HBV停止复制。荧光定量PCR能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对临床诊断乙肝并选择治疗的方案及观察其疗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PreS1-Ag在HBsAg(+)、HBeAg(+)、HBcAb(+)组和HBsAg(+)、HBeAg(+)组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87.3%和80.0%;在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及HBsAg(+)组的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47.5%、63.9%和25.0%;PreS1-Ag在HBeAg(+)组的阳性率为86.2%,明显高于在HBeAg(-)组的52.1%(χ2=21.33,P<0.01);3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61.9%,HBeAg阳性率为28.7%(χ2=73.098,P<0.01)。结论 PreS1-Ag能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且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清HBV-DNA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4 017例HB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其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结果表明,HBsAg、HBeAg、HBcAb阳性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96.82%;HBsAg、HBeAg阳性组检出率为100.00%;HBsAg、HBeAb、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26.79%;HBsAg、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45.89%;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0.29%。结论:患者血清中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阳性率存在相关性。采用FQ-PCR法检HBV-DNA能更客观地反映HBV复制的程度和传染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20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定量检测临床分析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就诊患者420例临床资料,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HBsAg、HBeAg、HBcAb的HBV-DNA阳性率98.9%,HBsAg、HBeAb、HBcAb为25.3%,HBsAg、HBeAg为100%,HBsAg、HBcAb为20%,HBsAb、HBcAb、HBeAb为14.3%,HBeAb、HBcAb为20%,HBsAb为5.7%,全阴为0。结论各种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HBV-DNA复制,HBeAg阳性患者的HBV-DNA水平最高,将HBeAg和HBV-DNA定量联合诊断可以为早期乙型肝炎筛查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定量与HBV DNA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1(PreS1)的关系。结果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对乙型肝炎五项定量分析。用荧光定量(FQ)-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HBV DNA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reS1。结果HBVDNA拷贝数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r=0.272、P<0.05;r=0.0054,P<0.01),与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值呈负相关(r=-0.273,P<0.01);HBeAb(+)组的HBV DNA平均拷贝数明显高于HBeAb(+)组;PreS1在HBeAg(+)组阳性率高于抗HBe(+)组。结论HBeAg与HBV DNA有相关性,是病毒复制的指标,两者与PreS1具有伴随关系;HBsAg是HBV外膜的组成部分,它的高表达与HBV复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陈宇新  郑伙珍 《海峡药学》2005,17(6):127-128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了解其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124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和免疫学指标。结果 发现HBV DNA在各种模式的HBV标志物特阳性血清中均可检出。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HBVDNA;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低水平HBV;HBsAg、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低水平HBV。另发现28例抗HBs阳性组阳性率10.7%。结论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乙肝诊断、治疗过程监测及药效评价方面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HBsAg阴性献血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HBVDNA。探讨加强对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检出的必要性及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108例志愿献血的血液样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核酸扩增及检测技术检测HBVDNA。结果 2108例献血者中,共有42份血清呈HBVDNA阳性,检出率达2.08%。其中,HBsAg(+)、HBcAb(+)组占4.35%(1/23);HBsAb(+)、HBeAb(+),HBcAb(+)组占8.16%(8/98);HBsAb(+)组为2.00%(13/651);HBeAg(+)、HBeAb(+)组占8.00%(4/50);HBeAb(+)组占4.67%(5/107);五项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的一组为1.05%(11/1052)。结论联合检测献血者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和HBVDNA,有助于提高隐匿性乙型肝炎检出率,并可增加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性标志物的价值。方法300例乙肝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CLIA法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00%、53.67%、96.33%、85.67%,高于ELISA法的66.00%、38.33%、82.33%、7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同时为阳性:HBsAg 198例,HBsAb 115例,HBeAg 247例、HBeAb 289例、HBcAb 221例;CLIA法检测为阳性但ELISA法检测为阴性:HBsAg 33例,HBsAb 46例,HBeAg 42例,HBeAb 1例,HBcAb36例。当测定值显著大于上限值时,ELISA方法与CLIA法的阳性检出率基本一致,CLIA法的检出限显著低于ELISA法,低浓度时其敏感度更高。结论CLIA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时敏感度更高,检测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方法采用ELISA检测302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血清标志物I(HBeAg、HBcAb、HBsAg)、II(HBeAb、HBcAb、HBsAg)、III(HBcAb、HBsAg)阳性模式组阳性率分别为98.77%、54.11%、70.67%,两两对比,P〈0.05。结论联合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可提高检测HBV特异性、准确度,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的特点。方法应用ELISA对512例病人血清中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HBVDNA的含量,分别统计每组的HBVDNA阳性例数及其阳性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BsAg(+)/HBeAg(+)/抗HBc㈩组168例,HBVDNA阳性161例,占95.8%;HBsAg(+)/抗HBe(+)/抗HBc(+)组163例,HBVDNA阳性51例,占31.3%;HBsAg(+)/抗HBc(+)组181例,HBVDNA阳性94例占51.9%;三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HBsAg(+)/HBeAg(+)/抗HBc(+)组中HBV复制最活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比血清标志更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与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模式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36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60例、中度140例、重度60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采用荧光标记(AmpliSensor)定量PCR方法检测,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DNA含量与HBV—M模式有关,血清HBeAg阳性组HBVDNA含量(106.35±1.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04.73±1.88)(P〈0.01)。慢乙肝轻度、中度患者HBVDNA含量[(105.58±1.92),(106.27±2.05)]与慢乙肝重度患者HBVDNA含量(105.73±1.90)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HBVDNA水平患者的TBil、AI』、AST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的水平变化,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时血清HBVDNA含量与TB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的产妇乳汁中乙肝两对半及外周血HBV-DNA定量,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对42例血清乙肝指标阳性的产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定量法检测乳汁中乙肝两对半及血HBV-DNA,42例血清乙肝指标阴性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42例HBV携带孕妇产后乳汁乙肝两对半HbsAg检出率为33.3%.42例HBV携带孕妇HBV-DNA阳性率为28.57%.对照组乳汁HbsAg检出率为0,HBV-DNA阳性率为0.结论 乙肝小三阳或仅HbsAg阳性的孕妇乳汁乙肝病毒检出率低,母乳喂养相对安全,并且其乳汁的传染性明显低于乙肝大三阳孕妇.乳汁乙肝两对半全阴且血清HBV-DNA处于正常范围的产妇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HBVDNA前C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测定99例HBV感染患者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并采用RT-PCR检测HBVDNA前C区变异。结果:99例HBV感染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乙型)11例和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变异株组HBVDNA前C区变异发生率与混合株组、野生株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混合株和野生株两组相比,HBVDNA变异株组肝功能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DNA前C区变异可发生于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状态。HBVDNA前C区变异可能与肝炎程度和病情进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耐药性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7例乙肝病毒(HBV)免疫学标志物阳性患,用PCR法筛选HBV-DNA阳性血清,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拉米夫定治疗中YMDD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153例HBV-DNA阳性中,B基因型8例,C基因型144例,B/C混合型1例;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3个月~1年、少于3个月的YMDD突变率分别为41.46%、16.00%和3.20%。结论:肝炎基因芯片可用于乙肝诊断分型,并可对村米夫定治疗后耐药性讲行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将196例HBV感染孕妇依据其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1×106和≤1×106copies/ml)分为两组,其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治疗.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新生儿及7月龄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结果 孕妇血清HBV DNA>1×106组和HBV DNA≤1×106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2.7%和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1×106组婴儿7月龄时HBsAg 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高,而HBsAb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越高,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越大,阻断效果也越差.  相似文献   

17.
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并对212份HBV标志物阳性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Ⅰ组(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Ⅱ组(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Ⅲ组(HBsAg、抗-HBc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7.17%、47.13%、47.37%;Ⅰ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组与Ⅲ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P<0.01)。结论: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存在状态相关。检测乙肝病毒,采用FQ-PCR法检测HBV-DNA能更准确、直接地反映体内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变化与HB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HBV DNA含量高低分为A(〈103拷贝/ml)、B(103∽105拷贝/ml)、C(106∽108拷贝/ml)3组,分别检测3组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含量。结果 A组的HBeAg为(3.971±14.47)S/CO,B组为(446.7±785.8)S/C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抗-HBe、HBeAg、HBsAg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BeAg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抗-HBs、抗-H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M阳性标本中抗-HBs、抗-HBc与HBsAg含量与HBV DNA无相关性,抗-HBe与HBV DNA呈负相关,HBeAg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对于传染性评价、乙型肝炎诊治及疗效观察均具有指导意义;定量检测HBV M虽在HBV复制程度的判断及传染性评价方面无明显价值,但可为乙型肝炎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在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BVDNA的基础上,选择HBsAg和H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记。结果:癌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低,信号少,且HBVDNA多在核内;而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高,信号多而强,HBVDNA可在胞浆或胞核。HBVDNA与HBsAg可共存于同一细胞或分布于不同肝小叶或同一肝小叶的不同部位。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双标记法有利于分析2种不同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